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手机使用问题成假期亲子矛盾焦点 医生:家长更要关注背后的原因
2025-07-22 06:4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胡长舟在和患者沟通中。资料图片

  暑假里,很多家长都为孩子沉迷网络苦恼,更有不少家庭为孩子手机使用问题吵翻天。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儿少心理科胡长舟主治医师介绍,手机使用问题往往是亲子矛盾的一个焦点,在假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1

  一放暑假,孩子要求“手机自由”

  小云(化名)下学期读初三,一年前确诊为抑郁症,病情稳定。

  刚放暑假没几天,父母又忧心忡忡地带着小云来到胡长舟的诊室。母亲抱怨:“一放暑假,孩子每天捧着手机玩,学习也跟不上。之前的抑郁症也是玩手机玩出来的。”

  小云很委屈。她说自己努力学习了,可数学和科学成绩就是上不来,很受挫。她对学习也没太高要求,过得去就行。“抑郁症不是玩手机玩出来的!在网上,我有很多朋友,我们都是相似的处境,和他们聊天有共同话题。”

  今年一放暑假,小云就坚持要求“手机自由”,不然就不配合父母的学习安排。母亲自然不同意,她要求:“暑假不要碰手机,好好学习。”这引起了小云的强烈反弹。母亲认为,都是手机惹的祸,让女儿的抑郁症又严重了。

  详细询问沟通后,胡长舟认真梳理小云的病情,让小云的母亲明白,孩子的抑郁症并非手机导致。和网友聊天,对小云来说,也确实有宣泄情绪、共情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合理的网络交友对抑郁症“康复”提供了一些助力。

  2

  参加社会实践后自然而然放下手机

  在暑假安排上,胡长舟建议小云和家长平心静气地协商。

  小云提出,想参加社会实践。母亲一口否决:“没必要。你不要玩手机,好好学习就可以。”

  在和孩子及家长充分沟通后,胡长舟建议小云的父母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小云试试看。“孩子暑假里有事情可做,可以减少对手机的过度依赖,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社会实践能丰富生活体验,还能拓展人际交往能力,更能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这对抑郁症患者有很大帮助,特别能缓和抑郁症导致的长期休息在家造成的社会功能退缩,挺好的。”

  回去后,小云在家附近的超市找到了社会实践的岗位,变化在一点点发生。小云很喜欢这个岗位,颇有成就感;每天下午3点回家后,她会主动写作业;玩手机的时间明显少了……

  这次来复诊,小云的母亲开心地说:“社会实践加写作业,很忙的,自然而然就不玩手机了。晚上10点后肯定不玩了,不然第二天起不来。”

  3

  手机是假期亲子矛盾的焦点

  胡长舟说,手机是暑假亲子矛盾的焦点。孩子期盼能通过手机丰富假期生活,父母则担心电子产品对学业和健康造成影响。

  胡长舟认为,让孩子完全不使用电子产品并不现实,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合理管理电子产品使用。

  对于小学阶段四年级及以前的孩子,应该由父母主导管理。等孩子到五、六年级,可以父母和孩子共同管理。初中以后,可以尝试以孩子自主管理为主,父母提供辅助。

  “我个人建议父母在暑假期间可以适当放松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理,比如增加一些使用时间。”胡长舟也提醒,在使用手机前,父母可以和孩子协商,根据孩子的年龄、学习任务等来约定使用手机的时间。

  4

  家长和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要先指责

  “家长不要只盯着孩子沉迷手机,更要去关注背后的原因,尤其关注孩子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胡长舟说。

  笑笑(化名)最近刚从该院儿少科出院。入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抑郁症,父母认为她因为乱用手机导致抑郁。

  治疗过程中,胡长舟了解到,笑笑在老家时曾遭遇校园霸凌,父母又不在身边,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情感支持,逐渐发展为抑郁症。在网络上,有同病相怜的朋友可以抱团取暖。时间长了,她一点点“陷”到网络中,不肯上学,不肯吃饭,没日没夜地沉迷于网聊。

  这次住院,笑笑的手机被医护人员收起来,限时使用。一开始,她很不适应,没有手机就如同百爪挠心、坐立不安。慢慢地,她在病房交到了朋友,参与各种团体活动,还学习起了画画……出院时,笑笑的抑郁症状有了明显的好转,对手机的依赖也已经明显减少。

  “当孩子有成绩下滑、厌学、抑郁等表现的时候,父母往往认为是使用手机导致的。”胡长舟说,事实上,孩子往往因为在现实中遇到了困难,在网络给中找到了乐趣、帮助、成就感,才会一点一点上瘾。比如,有些孩子学业上低成就、低自尊,很容易在游戏中寻找成就感;而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往往会寻找网络上的认同感。

  胡长舟建议,当家长和孩子因为手机等电子产品发生冲突时,不要先指责,而是要尽量去解孩子是否有现实困境,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如果孩子过于沉迷电子产品,影响到正常生活、学习,家庭内部调整无效后,可以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记者王颖通讯员张瀛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手机使用问题成假期亲子矛盾焦点 医生:家长更要关注背后的原因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7-22 06:47:00

胡长舟在和患者沟通中。资料图片

  暑假里,很多家长都为孩子沉迷网络苦恼,更有不少家庭为孩子手机使用问题吵翻天。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儿少心理科胡长舟主治医师介绍,手机使用问题往往是亲子矛盾的一个焦点,在假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1

  一放暑假,孩子要求“手机自由”

  小云(化名)下学期读初三,一年前确诊为抑郁症,病情稳定。

  刚放暑假没几天,父母又忧心忡忡地带着小云来到胡长舟的诊室。母亲抱怨:“一放暑假,孩子每天捧着手机玩,学习也跟不上。之前的抑郁症也是玩手机玩出来的。”

  小云很委屈。她说自己努力学习了,可数学和科学成绩就是上不来,很受挫。她对学习也没太高要求,过得去就行。“抑郁症不是玩手机玩出来的!在网上,我有很多朋友,我们都是相似的处境,和他们聊天有共同话题。”

  今年一放暑假,小云就坚持要求“手机自由”,不然就不配合父母的学习安排。母亲自然不同意,她要求:“暑假不要碰手机,好好学习。”这引起了小云的强烈反弹。母亲认为,都是手机惹的祸,让女儿的抑郁症又严重了。

  详细询问沟通后,胡长舟认真梳理小云的病情,让小云的母亲明白,孩子的抑郁症并非手机导致。和网友聊天,对小云来说,也确实有宣泄情绪、共情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合理的网络交友对抑郁症“康复”提供了一些助力。

  2

  参加社会实践后自然而然放下手机

  在暑假安排上,胡长舟建议小云和家长平心静气地协商。

  小云提出,想参加社会实践。母亲一口否决:“没必要。你不要玩手机,好好学习就可以。”

  在和孩子及家长充分沟通后,胡长舟建议小云的父母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小云试试看。“孩子暑假里有事情可做,可以减少对手机的过度依赖,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社会实践能丰富生活体验,还能拓展人际交往能力,更能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这对抑郁症患者有很大帮助,特别能缓和抑郁症导致的长期休息在家造成的社会功能退缩,挺好的。”

  回去后,小云在家附近的超市找到了社会实践的岗位,变化在一点点发生。小云很喜欢这个岗位,颇有成就感;每天下午3点回家后,她会主动写作业;玩手机的时间明显少了……

  这次来复诊,小云的母亲开心地说:“社会实践加写作业,很忙的,自然而然就不玩手机了。晚上10点后肯定不玩了,不然第二天起不来。”

  3

  手机是假期亲子矛盾的焦点

  胡长舟说,手机是暑假亲子矛盾的焦点。孩子期盼能通过手机丰富假期生活,父母则担心电子产品对学业和健康造成影响。

  胡长舟认为,让孩子完全不使用电子产品并不现实,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合理管理电子产品使用。

  对于小学阶段四年级及以前的孩子,应该由父母主导管理。等孩子到五、六年级,可以父母和孩子共同管理。初中以后,可以尝试以孩子自主管理为主,父母提供辅助。

  “我个人建议父母在暑假期间可以适当放松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理,比如增加一些使用时间。”胡长舟也提醒,在使用手机前,父母可以和孩子协商,根据孩子的年龄、学习任务等来约定使用手机的时间。

  4

  家长和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要先指责

  “家长不要只盯着孩子沉迷手机,更要去关注背后的原因,尤其关注孩子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胡长舟说。

  笑笑(化名)最近刚从该院儿少科出院。入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抑郁症,父母认为她因为乱用手机导致抑郁。

  治疗过程中,胡长舟了解到,笑笑在老家时曾遭遇校园霸凌,父母又不在身边,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情感支持,逐渐发展为抑郁症。在网络上,有同病相怜的朋友可以抱团取暖。时间长了,她一点点“陷”到网络中,不肯上学,不肯吃饭,没日没夜地沉迷于网聊。

  这次住院,笑笑的手机被医护人员收起来,限时使用。一开始,她很不适应,没有手机就如同百爪挠心、坐立不安。慢慢地,她在病房交到了朋友,参与各种团体活动,还学习起了画画……出院时,笑笑的抑郁症状有了明显的好转,对手机的依赖也已经明显减少。

  “当孩子有成绩下滑、厌学、抑郁等表现的时候,父母往往认为是使用手机导致的。”胡长舟说,事实上,孩子往往因为在现实中遇到了困难,在网络给中找到了乐趣、帮助、成就感,才会一点一点上瘾。比如,有些孩子学业上低成就、低自尊,很容易在游戏中寻找成就感;而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往往会寻找网络上的认同感。

  胡长舟建议,当家长和孩子因为手机等电子产品发生冲突时,不要先指责,而是要尽量去解孩子是否有现实困境,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如果孩子过于沉迷电子产品,影响到正常生活、学习,家庭内部调整无效后,可以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记者王颖通讯员张瀛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