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文化行 | 宁波这座乡村展览馆藏着400多件“时光宝贝”
2025-08-15 11:4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双百”惠民行第三季

甬派客户端记者 孙肖 通讯员 张超伶 文/摄

在北仑区小港街道顾家桥村的小港福利院里,藏着一座“岁月拾遗”展览馆。踏入展馆,仿佛跨入了“时光隧道”,锡壶、犁铧、稻谷风箱、雕花木床……400多件老物件陈列在三个展馆内,每一件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92岁的乐俊楠老人指着一把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的锡壶说:“这是洞房花烛夜用的,里面装甜水,寓意新人甜甜蜜蜜。”

乐俊楠老人讲述锡壶故事。

谈起筹建展览馆的初衷,小港福利院院长赵松阮回忆道:“去年4月看到周边村庄开始拆迁,我就坐不住了。”随即,他组建了一支“寻宝小分队”,在拆迁的村子里搜集“宝贝”。最让他难忘的是一张“清代雕花婚床”的收集过程:当时这张床已被商人以8000元买下,原主人听说展览馆在收集老物件后,硬是追回交易,将其无偿捐赠给展览馆。“现在常有老人带着孙辈来参观。”赵松阮说。

赵松阮现场介绍清代的圆提盒。

展馆里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材”。比如,一把打糍粑的小石磨,底部已断裂,却记录着农耕时代邻里互助的温情;一对“永结同心锡酒壶”,壶底八颗心形纹象征婚姻美满;一盏宣统三年的泥火炉,炉盖上的刻字清晰如昨……赵松阮还指着一架“元宝形担架”说:“当年有产妇难产,两个壮汉抬着狂奔十里求医。”

三间展馆分别以“农耕”“家居”“厨具”主题。清代圆提盒、1975年的煤油灯……老物件上的“包浆”记录着使用痕迹,如今这些物件成了福利院老人的“时光机”,有人一天来三四趟。

“元宝形担架”。

这座展览馆也吸引着年轻一代。“青少年参观时,有孩子将泥火炉误以为是尿壶。”赵松阮忍俊不禁,“现在年轻人哪里知道,这是老一辈的‘焖烧锅’。”此后,他定期组织青少年参与体验活动,让老人讲述器物背后的故事。更让人感动的是,这里80%的藏品是村民无偿捐赠的,就连那张有300年历史的八仙桌,其主人也只收了200元费用。 

展馆内陈列。

赵松阮介绍,如今,展览馆已成为连接代际的桥梁,常有老人带着孙辈来参观,讲述“一粒米要走多少路”的故事。目前,博物馆收集了400余件老物件,且还在陆续增添中。这座“零门票”的展览馆,正用最朴素的方式,让“乡愁”在代际间传递。

下一步,赵松阮计划开发“老物件认养”项目,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家乡历史文化,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认识与感情。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文化行 | 宁波这座乡村展览馆藏着400多件“时光宝贝”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15 11:44: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孙肖 通讯员 张超伶 文/摄

在北仑区小港街道顾家桥村的小港福利院里,藏着一座“岁月拾遗”展览馆。踏入展馆,仿佛跨入了“时光隧道”,锡壶、犁铧、稻谷风箱、雕花木床……400多件老物件陈列在三个展馆内,每一件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92岁的乐俊楠老人指着一把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的锡壶说:“这是洞房花烛夜用的,里面装甜水,寓意新人甜甜蜜蜜。”

乐俊楠老人讲述锡壶故事。

谈起筹建展览馆的初衷,小港福利院院长赵松阮回忆道:“去年4月看到周边村庄开始拆迁,我就坐不住了。”随即,他组建了一支“寻宝小分队”,在拆迁的村子里搜集“宝贝”。最让他难忘的是一张“清代雕花婚床”的收集过程:当时这张床已被商人以8000元买下,原主人听说展览馆在收集老物件后,硬是追回交易,将其无偿捐赠给展览馆。“现在常有老人带着孙辈来参观。”赵松阮说。

赵松阮现场介绍清代的圆提盒。

展馆里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材”。比如,一把打糍粑的小石磨,底部已断裂,却记录着农耕时代邻里互助的温情;一对“永结同心锡酒壶”,壶底八颗心形纹象征婚姻美满;一盏宣统三年的泥火炉,炉盖上的刻字清晰如昨……赵松阮还指着一架“元宝形担架”说:“当年有产妇难产,两个壮汉抬着狂奔十里求医。”

三间展馆分别以“农耕”“家居”“厨具”主题。清代圆提盒、1975年的煤油灯……老物件上的“包浆”记录着使用痕迹,如今这些物件成了福利院老人的“时光机”,有人一天来三四趟。

“元宝形担架”。

这座展览馆也吸引着年轻一代。“青少年参观时,有孩子将泥火炉误以为是尿壶。”赵松阮忍俊不禁,“现在年轻人哪里知道,这是老一辈的‘焖烧锅’。”此后,他定期组织青少年参与体验活动,让老人讲述器物背后的故事。更让人感动的是,这里80%的藏品是村民无偿捐赠的,就连那张有300年历史的八仙桌,其主人也只收了200元费用。 

展馆内陈列。

赵松阮介绍,如今,展览馆已成为连接代际的桥梁,常有老人带着孙辈来参观,讲述“一粒米要走多少路”的故事。目前,博物馆收集了400余件老物件,且还在陆续增添中。这座“零门票”的展览馆,正用最朴素的方式,让“乡愁”在代际间传递。

下一步,赵松阮计划开发“老物件认养”项目,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家乡历史文化,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认识与感情。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