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小螺号滴滴吹”吹了50年 黄鹂新村有一间“海螺爷爷”的藏宝屋
2025-08-17 07:0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左图为周炳德正在展示唐冠螺,右图为六角螺。(方琴摄)

在鄞州区白鹤街道黄鹂新村,居民周炳德的家里有一间“藏宝屋”,里面藏着大大小小的海螺。最近,他通过宁波民生e点通热线电话81850000,分享了他50多年来收藏海螺的故事。

周炳德,今年73岁,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海螺收藏达人。8月12日,记者来到周炳德家里,看到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整齐陈列着一排排、一筐筐的海螺。

“这屋子里,总共有255只海螺。你们看,这个叫凤尾螺,也是我最自豪的海螺,在天下四大名螺中可是排名第一呢!漂不漂亮?”周炳德笑呵呵地说。眼前的这只凤尾螺,外壳呈纺锤形,体长约30厘米,表面布满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状斑纹,形似孔雀尾羽,确实很赞。

随后,周炳德又拿出一只形似帽子的海螺戴在了头上:“这是唐冠螺,像不像古代官员戴着的帽子?”唐冠螺比凤尾螺要大一些,其颜色呈灰白色,形状酷似唐代武士的头盔。

此外,屋里还有闪耀着珍珠光泽的女王螺、长着胡须状触角的六角螺、色彩斑斓光滑细腻的万宝螺等,以及很多不知名的贝壳。这些海螺承载着周炳德半个多世纪的追螺历程。

周炳德与海螺的缘分,始于他少年时的水乡记忆。“小螺号滴滴滴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儿时玩耍时,他发现海螺形态各异,还能吹出清亮的声音,而这声音在传统水乡航船文化中有着特殊意义。“那时候航船开航前,船员都会吹螺号。”过去宁波地区的船员,会用螺号连吹三次:第一次催客上船,第二次准备开航,第三次正式启程。这独特的信号传递方式,深深烙印在少年周炳德的心里,也由此开始了他的追螺之路。

后来,周炳德参了军,当过通讯员,出于对吹号的向往,他对“平替”的海螺更为珍视。之后,他还做过统计员、保安,即便工作忙碌,收藏海螺的爱好也从未间断。为了读懂这些“海洋精灵”,他买来各类科普书籍,在网上学习海螺的专业知识,如今他已是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科普志愿者。

周炳德说,他的海螺藏品来源广泛,有的是他从市场“淘”来的,有的是从其他收藏爱好者处换来的。“每只海螺背后都有故事,有的是一次难忘的交流,有的是蹲了好几回市场才等到的‘心头好’。”

家人的支持是周炳德坚持收藏的动力,尽管家里空间不大,家人还是特意腾出一间房给他存放藏品,有时外出旅游,还会帮他留意有意思的海螺、贝壳。

如今,周炳德还把这份对海螺的热爱,延伸成了一场场科普分享会。他曾被聘为黄鹂小学拓展课校外指导老师,带着精心收藏的海螺、奇石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海洋生物的知识,说海螺背后的故事。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海螺爷爷”。此外,他还在宁波走马塘、白云庄等地办过展览,让更多人通过这些小小的海螺,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周炳德说,收藏早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会一直坚持下去。“这些海螺不仅是我的爱好,还帮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半个世纪的收藏路,从水乡的螺号声到校园里的科普课,周炳德与海螺的故事,仍在继续。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方琴 钟海雄 通讯员 杨依叶

众筹新闻,我们一起完成的新闻!

请大家将身边的温暖、感动或遭遇的困境,通过以下方式告诉我们,线索一经录用还可获得一定的报料费:

1.拨打热线81850000;

2.打开甬派App,在下方“问政”版块留言;

3.微信搜索“nb81850”,关注后直接留言;

4.打开中国宁波网,登录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小螺号滴滴吹”吹了50年 黄鹂新村有一间“海螺爷爷”的藏宝屋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8-17 07:03:00

左图为周炳德正在展示唐冠螺,右图为六角螺。(方琴摄)

在鄞州区白鹤街道黄鹂新村,居民周炳德的家里有一间“藏宝屋”,里面藏着大大小小的海螺。最近,他通过宁波民生e点通热线电话81850000,分享了他50多年来收藏海螺的故事。

周炳德,今年73岁,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海螺收藏达人。8月12日,记者来到周炳德家里,看到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整齐陈列着一排排、一筐筐的海螺。

“这屋子里,总共有255只海螺。你们看,这个叫凤尾螺,也是我最自豪的海螺,在天下四大名螺中可是排名第一呢!漂不漂亮?”周炳德笑呵呵地说。眼前的这只凤尾螺,外壳呈纺锤形,体长约30厘米,表面布满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状斑纹,形似孔雀尾羽,确实很赞。

随后,周炳德又拿出一只形似帽子的海螺戴在了头上:“这是唐冠螺,像不像古代官员戴着的帽子?”唐冠螺比凤尾螺要大一些,其颜色呈灰白色,形状酷似唐代武士的头盔。

此外,屋里还有闪耀着珍珠光泽的女王螺、长着胡须状触角的六角螺、色彩斑斓光滑细腻的万宝螺等,以及很多不知名的贝壳。这些海螺承载着周炳德半个多世纪的追螺历程。

周炳德与海螺的缘分,始于他少年时的水乡记忆。“小螺号滴滴滴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儿时玩耍时,他发现海螺形态各异,还能吹出清亮的声音,而这声音在传统水乡航船文化中有着特殊意义。“那时候航船开航前,船员都会吹螺号。”过去宁波地区的船员,会用螺号连吹三次:第一次催客上船,第二次准备开航,第三次正式启程。这独特的信号传递方式,深深烙印在少年周炳德的心里,也由此开始了他的追螺之路。

后来,周炳德参了军,当过通讯员,出于对吹号的向往,他对“平替”的海螺更为珍视。之后,他还做过统计员、保安,即便工作忙碌,收藏海螺的爱好也从未间断。为了读懂这些“海洋精灵”,他买来各类科普书籍,在网上学习海螺的专业知识,如今他已是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科普志愿者。

周炳德说,他的海螺藏品来源广泛,有的是他从市场“淘”来的,有的是从其他收藏爱好者处换来的。“每只海螺背后都有故事,有的是一次难忘的交流,有的是蹲了好几回市场才等到的‘心头好’。”

家人的支持是周炳德坚持收藏的动力,尽管家里空间不大,家人还是特意腾出一间房给他存放藏品,有时外出旅游,还会帮他留意有意思的海螺、贝壳。

如今,周炳德还把这份对海螺的热爱,延伸成了一场场科普分享会。他曾被聘为黄鹂小学拓展课校外指导老师,带着精心收藏的海螺、奇石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海洋生物的知识,说海螺背后的故事。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海螺爷爷”。此外,他还在宁波走马塘、白云庄等地办过展览,让更多人通过这些小小的海螺,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周炳德说,收藏早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会一直坚持下去。“这些海螺不仅是我的爱好,还帮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半个世纪的收藏路,从水乡的螺号声到校园里的科普课,周炳德与海螺的故事,仍在继续。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方琴 钟海雄 通讯员 杨依叶

众筹新闻,我们一起完成的新闻!

请大家将身边的温暖、感动或遭遇的困境,通过以下方式告诉我们,线索一经录用还可获得一定的报料费:

1.拨打热线81850000;

2.打开甬派App,在下方“问政”版块留言;

3.微信搜索“nb81850”,关注后直接留言;

4.打开中国宁波网,登录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