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在8月24日发布的中期预报里提到,在8月30日之前,江淮、江汉、江南、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将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一般有35℃—38℃,局部地区超过39℃。
热到月底
大家应该已经感觉到:这个8月,有点热。
据市气象台统计,8月1日到24日,市区(鄞州国家气象站)一共出现17个高温日,8月18日到24日更是一口气出现连续7个高温日。其中,8月24日,余姚最高气温更是达到39.8℃。
高温持久不散,主要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太“无赖”,自8月中旬西伸北抬后,就一直不肯“挪窝”。
在副热带高压的笼罩下,我市盛行下沉气流,本身就会导致温度升高;云层稀少,太阳辐射几乎可以直达地面,给人一种仿佛置身“蒸笼”的感觉;再加上近期我市以来自陆地的偏南风为主,无疑是给本就炎热的天气又添了一把“火”。
副热带高压主导,叠加晴空辐射与陆风增温,导致了近期高温的“超长待机”。
不过,听说副热带高压接下来将有所动作?
民间气象爱好者组织@中国气象爱好者分析,接下来,副热带高压在北方和华南的势力将会有阶段性减弱,但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还要加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将持续盛夏模式,超稳定高温还要再上一层楼。
我市显然暂时难逃副热带高压的“魔掌”。
市气象台在8月24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我市未来十天仍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39℃,最低气温也仍将坚挺在26℃-27℃。
而晴热高温天气下,“降温神器”——午后雷阵雨也显得“有心无力”,在未来十天里将销声匿迹。
烈日寻芳
热浪席卷而来,路旁的行道树都已经被晒得有些“萎靡”,可石蒜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炎热中兀自绽放。
在海曙区章水镇四明大峡谷,红花石蒜早已绽放,部分植株甚至已经过了盛花期,在枝头结出幼果。

章水镇平原地区的红花石蒜进入盛花期。通讯员林海伦 摄
沿着峡谷溯溪而上,长在崖壁上的中国石蒜也已经开出金色的花朵,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它的花期不长,只有10到15天。尽管花色美艳,但因为长在隐蔽的山谷,它的美无缘被人类欣赏,只用来吸引传粉的昆虫完成繁殖的使命。
走出峡谷,在章水镇另一处山脚下,相比“热烈奔放”的红花石蒜、玫瑰石蒜,粉红石蒜仍“犹抱琵琶半遮面”。粉红石蒜的花形与玫瑰石蒜相近,但玫瑰石蒜花如其名,如玫瑰般艳丽,而粉红石蒜的花色则偏白、偏浅一些。

四明大峡谷的中国石蒜,正好是盛花期。通讯员林海伦 摄
在与章水镇相邻的洞桥镇,红蓝石蒜的花期已接近尾声,多数植株已结果,只有零星几株仍在酷暑中坚守,延续着花期的尾巴。红蓝石蒜的花朵兼具红、蓝两种色调,是一种花色独特的石蒜。

中国石蒜、红蓝石蒜、玫瑰石蒜、粉红石蒜和红花石蒜,有种争奇斗艳的态势。通讯员林海伦 摄
研究宁波石蒜十余载,市植物研究专家林海伦坦言,仅靠营养株判断石蒜的种类存在难度,且石蒜属植物多有“叶花不见面”的特性,叶片枯萎后花茎才会抽出,因此靠叶片也难准确辨识其种类,唯有开花特征,如颜色、形态等才是区分石蒜种类的“标准答案”。
“野生石蒜花期短,且不同种类花期略有差异。”林海伦说,每年到了石蒜花期,只有每周在各生长点奔波,才不会错过花期,才能更准确记录不同石蒜的生长状态。”

四明大峡谷的红花石蒜已经盛开,花色浓艳醒目。通讯员林海伦 摄
七夕乞巧
8月29日,七夕至。
这一传统节日不仅承载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浪漫传说,更蕴藏了千年传承的民俗与烟火气。相传早在北宋,商家就已经从七夕中挖掘出不少商机,孕育出热闹非凡的“乞巧市”,而“乞巧”的背后,更寄托了旧时女子对命运的期许。
《岁时杂记》说,北宋东京潘楼前的“乞巧市”,自七月初便拉开帷幕,“车马喧阗”不绝;等到七夕前两三日,更是“车马相次拥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东京梦华录》亦描绘其盛况:“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
市集上,摩睺罗、水上浮、谷板、种生、花瓜等节供之物琳琅满目。
相比“乞巧市”,七夕“乞巧”的习俗甚至可以追溯到汉朝。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便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这一习俗的起源,与“牛郎织女”传说紧密相关——织女并非普通仙女,而是“十日织绢百匹”的巧手仙子,凡间女子羡慕其技艺,便在七夕夜向她乞求智慧与巧艺,“乞巧”由此而来。
旧时宁波民间,七夕“乞巧”颇具地方特色。姑娘们会用早稻制作米馒头作为供品,夜幕降临时对着明月许愿,盼自己如织女般灵巧;还会借着月光“比巧”,谁先穿好七根针,谁就是公认的“巧妇”。
此外,“卜巧”传统也颇为盛行:七月初起,姑娘们就会用容器培育小麦种,日间置于家中,夜间拿出来承接露水,等到七月初七看麦芽长势,根系越发达,便预示着女子越灵巧。
“乞巧”的背后实则旧时女性的“卜命”。彼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难以掌控自身命运,便借七夕向织女“乞巧”、以麦芽“卜巧”,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七夕在浪漫之余,多了一层厚重的人文温度。
记者 石承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