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马塘进士文化主题馆。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博 通讯员 周凌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连日来,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进士文化主题馆举办了多场“开笔启蒙礼”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依次进行正衣冠、敬拜先师、朱砂启智等仪式,完成“人生第一礼”。

“人生第一礼”。
走马塘素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自宋代以来,该村共走出进士76位、地方官吏160多人,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走马塘进士文化主题馆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设有五个展区,集中展示进士文化、廉洁文化,以此实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初衷。

馆内一角。
以“刻苦进取”之风传“耕读传家”之魂
走进走马塘进士文化主题馆,入口处“刻苦进取家国天下”八个大字映入眼帘,笔力遒劲,瞬间将人拉入绵延千年的进士文化氛围之中。
馆内光线柔和,与厚重的历史主题相得益彰;展板与实物错落陈列,引导游客一步步揭开中国进士文化与走马塘陈氏家族的传奇面纱。

馆内一角。
从隋朝开创科举制,到唐宗宋祖时期逐步补充规范,再到明代状元图考、清朝最后一张科举试卷的复刻品,人们在这里得以近距离感受古代文人“十年寒窗”的艰辛与“金榜题名”的荣耀。
展区深处,关于宁波本地进士文化的内容格外引人驻足。展板数据清晰显示,从唐至清,宁波地区共走出进士2483名,其中,两宋时期是宁波科举的鼎盛阶段,仅南宋就出了5名状元。

宗谱。
除了图文展板,馆内的实物展示更显历史厚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走马塘陈氏家族捐赠的陈氏宗谱。这本宗谱长0.6米、宽0.3米,白色纸张历经岁月却依旧平整,上面用娟秀的黑色毛笔字记录着陈氏历代后人的名录,一笔一画皆是家族血脉与文脉的延续。
“这本宗谱是陈氏家族的传家宝,已传承千年。建馆时由陈氏后人捐赠。”走马塘村第33代陈氏后人陈丽波告诉记者。

换装体验。
馆内的现代科技元素让千年进士文化更易亲近。紧挨着宗谱展柜的互动电子屏前,时常围满参观者,他们只需轻触屏幕,就能翻阅进士的肖像、简介、生平故事等电子资料。
“原本遥远的历史人物,通过指尖的触碰变得鲜活可感,既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也让进士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年轻的受众。”陈丽波说。

参观者络绎不绝。
以“经世济民”之怀践先辈“为民初心”
从宋元至明清,走马塘共走出160多位官吏,“一门四尚书,父子两侍郎,祖孙三学士”的佳话流传至今。良好的家风家训如肥沃土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贤良之才,深厚的进士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经世济民”展区,让人深切感受到了陈氏家族的独特魅力。

馆内一角。
始祖明州知州陈矜,任职期间勤政爱民,大力兴修水利,为百姓谋福祉;中大夫陈大寅城陷不降,忠烈殉国,其气节令人敬仰;出知临江军陈若期尽忠报国,将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从走马塘走出的进士与官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经世济民的内涵。他们的故事被一一陈列在馆内,供后人瞻仰学习。”陈丽波说。

石花窗。
镇馆之宝是距今约300年的石花窗,长1米、宽0.8米。“这样的石花窗,在村内有60多个。它们是陈氏先人思想情怀与志趣理想的寄托,也激励着陈氏后人继承先辈遗志。”该村党支部书记汪红蕾说。
如今,这条曾见证子弟荣归的护村河清澈蜿蜒,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当年,它是村里子弟考上进士或为官出村的必经之路,河两岸种满陈氏族花荷花,寓意廉洁正直。65岁的村民陈高明是护村河上的摇橹船夫,每到周末,他都会兴致勃勃地边摇船边向游客讲述祖辈的故事。

走马塘村。
值得一提的是,以北宋御史陈禾为原型创作的越剧《走马御史》,在2023年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随后开启全国巡演50余场。每逢重要节日,荷花池畔的进士广场上便会上演《走马御史》,在婉转唱腔与精彩表演中,陈禾清正廉洁、忠贞报国的故事口口相传,也让经世济民、清正廉洁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馆内一角。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