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尼西在表演中。受访者供图
唱京剧、呼麦、机器人编程、出书、打咏春……开学季的宁波诺丁汉大学里,迎来了一批“身怀绝技”的2025级新生,从非遗传承到人工智能,从民族舞步到京剧唱腔,“十八般武艺”齐聚校园。让我们一睹这些新生的风采。
国粹与民族之声 用传承来守护
朱尼西,是宁诺传播学大一新生,也是一位资深京剧爱好者,师从京剧演员刘泳渤。自幼学习京剧的她,台步扎实、唱腔清亮婉转,一举一动都透出专业功底。近年来,她不断深化对京剧的理解,立志将国粹之美传递给更多人。对她而言,京剧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责任:“我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国粹也可以很酷。”
来自内蒙古的经济学新生宗子棋,则把草原与山林的“活态记忆”带到了校园。生长于多民族文化交融环境的他,不仅练就一口地道的蒙古族呼麦(喉音艺术),还学习了赫哲族的伊玛堪——一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说唱艺术。在他看来,这些古老的声音是民族的记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听见并了解它们。”
同样带着民族文化而来的,还有经济学专业新生崔阳和国际商务专业新生王韵睎。两位姑娘坚持练习民族舞和中国舞多年。古典舞的雅致、民族舞的风情、中国舞的刚柔并济,在她们的舞步中流畅展现。“舞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桥梁。”崔阳说,“通过跳、演、观、学,可以让抽象的民族文化变得可感可见。”
科技与代码 用机器人“创”未来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回望”的传承,那么科技创新就是“向前”的探索。宁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新生毛睿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AI少年。从小学接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起,他便彻底迷上了这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界。凭借自主拼装的机器人(具备自动拾取、分拣和巡航功能),他曾在第17届浙江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综合技能比赛中斩获一等奖。
“科技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他说,“许多任务无需人类亲力亲为。如今,远程操控等技术已能大幅提升安全性,同时跨越空间的限制。”
对于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毛睿哲充满期待:“宁诺面向全球,有丰富的资源和活动,不仅能帮我提升专业能力,还能锻炼英语综合水平。”未来,他希望能参与更多实验项目,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人工神经系统、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想用技术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笔墨与拳风 用热爱“写”青春
“写作是我理解世界的方式。每一个故事,都是我对生活的回应。”宁诺传播学专业新生胡晨昕,早早就有了“作家”标签。从小,她就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笔下流淌着细腻的散文、灵动的诗歌与奇思妙想的童话,不仅结集出版了个人作品《小屁孩的大世界》,还多次在《都市快报》《每日商报》《山海经》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
而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新生张歆笛,则是文武兼修的“咏春女孩”。受电影《咏春》启发,她开始学习咏春,并坚持习武多年。日复一日的训练,不仅强健了她的体魄,更磨砺了她的心性,“咏春教会我专注、以柔克刚,更让我理解了尊师重道、尚武隆德,以及自强自立的精神文化内涵。”她希望鼓励更多人倡导健康、自信的生活方式。
宁波晚报记者 李臻 通讯员 周婉军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