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医生为千里外陌生患者送去生机
2025-10-21 07:13:26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陈晖夫妇。(通讯员供图)

昨天上午9点,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月湖院区的采集室内,血细胞分离机发出规律的嗡鸣。慈溪市匡堰镇卫生院针灸推拿科的陈晖医生静静躺在病床上,手臂静脉连接着透明的导管。机器运转3小时30分钟后,350毫升淡红色悬浊液缓缓注满采集袋——这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即将跨越千里,为一名陌生白血病患者重启人生。

作为宁波市第202例、浙江省第128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39岁的陈晖完成了15年前的生命约定。

时间回到2011年7月,刚入职慈溪匡堰镇卫生院的陈晖签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护士说匹配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但我想,万一配上了呢?”陈晖的这份初心,在2025年9月27日迎来回响。

那天,陈晖正为一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施针。突然,手机振动。“陈医生,您与一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初配成功。”电话那头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道。

“手没抖,但心颤了一下。”他回忆道。

不同于传言中的漫长等待,此次流程推进极快:10月8日完成体检与高分辨配型,10日接到配对成功通知,16日便入住宁波市第一医院注射动员剂。

“救人是好事,但基层患者的就医需求也要保障。”陈晖所在的针灸推拿科是宁波市基层特色科室,一周七天每天都有门诊,日均接诊上百名患者,其中不乏专程从其他地区赶来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10月15日,前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一天,陈晖仍坚守在岗位上。诊室外,患者们有序排队;诊室内,银针起落如旧。下班后,他仔细向同事交接老患者的情况……

在同事眼中,陈晖性格沉默却充满爱心。王家埭村的81岁的毛阿婆因脑梗半身瘫痪,陈晖利用午休时间,每周两次上门为其推拿针灸。两年坚持,老人从卧床到能借助器具行走,如今治疗频率降低,但陈晖的探望从未间断。

这次捐献,陈晖未告知父母。“治病救人本就是职责,捐献流程我清楚,怕父母担心,只说要去宁波市区执行任务。”陈晖总习惯这样说得少,做得多。

经过五天的动员剂注射,10月20日上午,造血干细胞采集开始。采集室内,陈晖望着淡红色的悬浊液缓缓流入采集袋。这份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以最快速度送往患者所在城市。“真正的医者,既要握得住银针,也要担得起生命的重量。”他轻声说。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何晴 通讯员 冯梦苓 胡峻箐 陈颖俊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医生为千里外陌生患者送去生机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10-21 07:13:26

陈晖夫妇。(通讯员供图)

昨天上午9点,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月湖院区的采集室内,血细胞分离机发出规律的嗡鸣。慈溪市匡堰镇卫生院针灸推拿科的陈晖医生静静躺在病床上,手臂静脉连接着透明的导管。机器运转3小时30分钟后,350毫升淡红色悬浊液缓缓注满采集袋——这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即将跨越千里,为一名陌生白血病患者重启人生。

作为宁波市第202例、浙江省第128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39岁的陈晖完成了15年前的生命约定。

时间回到2011年7月,刚入职慈溪匡堰镇卫生院的陈晖签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护士说匹配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但我想,万一配上了呢?”陈晖的这份初心,在2025年9月27日迎来回响。

那天,陈晖正为一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施针。突然,手机振动。“陈医生,您与一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初配成功。”电话那头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道。

“手没抖,但心颤了一下。”他回忆道。

不同于传言中的漫长等待,此次流程推进极快:10月8日完成体检与高分辨配型,10日接到配对成功通知,16日便入住宁波市第一医院注射动员剂。

“救人是好事,但基层患者的就医需求也要保障。”陈晖所在的针灸推拿科是宁波市基层特色科室,一周七天每天都有门诊,日均接诊上百名患者,其中不乏专程从其他地区赶来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10月15日,前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一天,陈晖仍坚守在岗位上。诊室外,患者们有序排队;诊室内,银针起落如旧。下班后,他仔细向同事交接老患者的情况……

在同事眼中,陈晖性格沉默却充满爱心。王家埭村的81岁的毛阿婆因脑梗半身瘫痪,陈晖利用午休时间,每周两次上门为其推拿针灸。两年坚持,老人从卧床到能借助器具行走,如今治疗频率降低,但陈晖的探望从未间断。

这次捐献,陈晖未告知父母。“治病救人本就是职责,捐献流程我清楚,怕父母担心,只说要去宁波市区执行任务。”陈晖总习惯这样说得少,做得多。

经过五天的动员剂注射,10月20日上午,造血干细胞采集开始。采集室内,陈晖望着淡红色的悬浊液缓缓流入采集袋。这份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以最快速度送往患者所在城市。“真正的医者,既要握得住银针,也要担得起生命的重量。”他轻声说。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何晴 通讯员 冯梦苓 胡峻箐 陈颖俊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