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世洲:童蒙文化“出海” 宁波地域文化是块“敲门砖”
中国宁波网    2025年10月22日 06:46

人物名片

楼世洲,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原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史、非洲教育、教育政策、教育经济和教育管理。

核心观点

-童蒙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植入文化基因、唤醒成长潜能,为人生奠定精神根基,而非局限于知识的单向传授

-童蒙文化“走出去”,需精准适配目标受众的文化语境,主动挖掘并搭建跨文化连接点,进而形成广泛的文化共识

-宁波独特的海洋文化底蕴与务实精神传统,是童蒙文化迈向全球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独特优势不仅能为童蒙文化的海外落地提供有力支撑,更能赋予其鲜明的辨识度,助力其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

楼世洲接受记者采访。(吴冠夏 摄)

10月18日,“养蒙如泉幼学在初”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研究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华童蒙文化大会在宁波拉开帷幕。浙江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楼世洲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现场,围绕童蒙文化与童蒙教育两大核心议题深入交流。

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分支,童蒙文化是以3岁至8岁儿童为核心、围绕其启蒙教育形成的完整文化体系;而童蒙教育作为童蒙文化的核心实践环节,本质是为该阶段儿童构建认知世界、塑造人格的基础教育体系。

活动期间,楼世洲教授接受了记者专访,就“童蒙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转化”“区域特色童蒙资源的挖掘与活化”等方面展开深度解读。

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的《三字经》表演。(王博 邬晨平 摄)

童蒙教育,为成长“打底”

记者:您有多年的师范教育经验,您如何看待童蒙教育的核心意义?

楼世洲:童蒙教育的核心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在孩子的世界观启蒙期精准植入文化基因,这是比任何知识传授都更为根本的“人生奠基工程”。

我常跟学生说,未来当你们走上讲台,要先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再教他们“如何解题作答”。因为童年阶段,孩子从家庭熏陶与社会浸润中获得的那些细碎认知,比如餐桌上的礼仪规范、待人接物的进退分寸,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感恩之心”“责任意识”等文化基因的最初萌芽。这些深埋于心的文化基因一旦扎根,便会伴随人的一生,直接决定其未来价值观的精神底色。

不仅如此,童蒙教育更是一场“成长的唤醒”。这种“唤醒”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主动感知正向成长的意义,而非被动接纳生硬的道理。童蒙教育讲“仁义礼智信”,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小事,启发他们领悟“为何要尊重他人”“为何要扛起责任”的道理。比如教会孩子分享,不是强迫他“必须让给别人”,而是让他体会“分享后得到的快乐”,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分享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记者:在童蒙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文化语境适配”常被提及,它为何是关键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楼世洲:童蒙文化“走出去”,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用我们的文化逻辑传递价值理念,却忽视了目标受众的文化语境差异。以我在塞内加尔观摩汉语教学的见闻为例——当时来自中国的汉语老师讲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由于塞内加尔气候常年炎热,当地学生对“霜”的意象完全无从理解,自然无法共情诗句里的清冷意境;而谈及“孔融让梨”的典故时,他们同样困惑于“为何要主动谦让”,在他们的启蒙认知里,“喜欢便主动争取”才是更直白的处世逻辑。

这些问题的本质,都是我们的启蒙内容没有适配当地的文化语境。如果我们不是硬搬国内的教学方法,而是用双语解读消除认知障碍,比如给“霜”配上当地孩子熟悉的大西洋上飘荡雾气的图片;把“孔融让梨”的道理,和非洲本土“分享猎物”的寓言结合,他们便能从熟悉的文化场景里,理解“谦让”的共通价值。

总而言之,“走出去”不是输出标准,而是找到双方文化的连接点,用对方能懂的逻辑,讲述共通的成长道理。

鄞州区明楼街道组织“我陪孩子读经典”活动。(王博 陈梦妤 摄)

挖掘共通价值,搭建适配路径

记者:您有多年研究非洲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经验,尤其对肯尼亚的“图索姆”项目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能否分享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这些故事背后又藏着哪些传播经验?

楼世洲:我在非洲参与过多场中国文化版儿童读物的捐赠活动,发现一个普遍问题:非洲孩子很难真正理解读物中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深层内涵。尽管部分读物已结合非洲本土需求,推出了斯瓦希里语、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版本,但遗憾的是,其中缺少与本土儿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插图,难以让孩子们产生代入感。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从近期接触的对外汉语儿童读本中,我看到了明显的改进。这些读物不仅精心补充了大量贴合非洲本土场景的插图,还在内容上做了本土化适配。如今,常有非洲女孩揣着这样的读本,兴致勃勃地向同伴讲述中国文化中“文明礼貌”的道理。这充分说明,童蒙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在于本土化适配。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送书”,而是传递“能看懂、有共鸣、可分享的文化内容”。

肯尼亚“图索姆”项目的一大亮点,便是对社区参与的高度重视,其成功实践以当地社区及部落的“傍晚故事会”为典型。活动中,部落老人会讲述本土流传的“大象守护族群”的传统故事,志愿者则顺势用斯瓦希里语念出相关短句,并巧妙加以引导:“大象护族群,就像我们护家人。”这种将本土文化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赢得了当地家长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唯有精准锚定并连接不同文化的共通点,才能实现现代文明与非洲传统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进而高效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这种对文化共通性的挖掘与运用,正是“图索姆”项目能够取得显著成效的核心关键。

至于可复制的传播经验,其实就蕴含在上述实践之中,核心可归结为两点:挖掘共通价值,搭建适配路径。

具体而言,一是要精准对接当地需求,打造轻量化、本土化的蒙学读物,让供给贴合实际所需;二是要善用本土场景,将蒙学内容自然融入社区日常,让文化传播摆脱生硬说教的模式,从而更具感染力;三是要培育专业化的跨文化师资,开发适合当地文化习俗的授课方式,例如可结合当地特色民间舞蹈创编蒙学儿歌,可融入当地亲子传统习俗设计互动活动,让蒙学传播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童蒙文化绘本。(王博 邬晨平 摄)

童蒙文化传播的“宁波密码”

记者:宁波地域文化与童蒙文化传播有深度关联。宁波地域文化本身能为童蒙文化传播提供哪些独特优势,其中又藏着哪些让童蒙文化更易落地、更有辨识度的“密码”?

楼世洲:宁波地域文化对童蒙文化传播的独特优势,核心藏在“海洋基因”与“实干底色”里,这两点既是地域标识,更是传播的“天然桥梁”。

首先,宁波的海洋文化自带“开放共鸣”属性。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宁波人闯海经商时秉持的诚信、务实理念,本身就是童蒙教育的鲜活素材。比如向海外传播童蒙文化时,不用空谈“仁义礼智信”,而是结合宁波“港通天下”的历史,讲宁波商帮与各国商人守诺合作的故事,这种有地域印记的案例,比抽象道理更易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接受。

其次,“重视启蒙、务实治学”的本土传统,让童蒙文化传播有了可信根基。宁波自古重启蒙,从浙东学派倡导的“经世致用”,到本地涌现的院士群体,再到如今镇海中学的教育成果,背后都是“从小重启蒙、学习求实效”的文化传承。把这些本土案例融入童蒙文化——比如跟外地交流时,讲浙东学派如何通过日常言行启发子弟,或是用院士的童年启蒙故事做示范,能让童蒙文化的价值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避免传播“悬浮化”。

最后,宁波地域文化的“实干表达”,还能让童蒙文化传播更接地气。不同于一些地方侧重抽象的文化符号,宁波的文化传承更偏向“做事中育人”,比如传统商贸里的记账启蒙、造船技艺中的动手教育,这些都能转化为童蒙文化传播的特有形式,让童蒙文化在实践中落地。

记者:从实践层面看,依托宁波地域文化,童蒙文化传播有哪些差异化路径?

楼世洲:差异化路径的核心是结合不同区域需求,把宁波文化特质转化为精准策略。

对非洲,可聚焦“实干基因”对接当地发展需求,比如为非洲儿童提供定制化童蒙教材,同时开展教师培训,在传递“专注、诚信”等蒙学理念的过程中,贴合当地对基础启蒙教育的实际需求,避免文化传播“空泛化”。

对东南亚,可依托“文化同源”深化共鸣。宁波与东南亚同受海洋文化影响,且浙东文化在此有深远联结,可举办“宁波—东南亚童蒙对话”,围绕《三字经》等经典符号开展校际交流,或将宁波方言童谣改编成双语儿歌,以帮助东南亚华裔后代亲近蒙学,强化文化认同。

对欧美,可秉持开放姿态传递文化温度。通过讲述宁波商帮与欧美商人的合作故事,展现“互利共生”的特质,在交流中打破认知壁垒,消解“文化封闭”的误解,让蒙学中“和而不同”的理念自然传递。

记者:AI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手段让宁波地域文化与童蒙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楼世洲:核心是借数字技术让宁波地域文化“活起来”。可以开发“宁波童蒙文化数字地图”,将镇海中学、宁波舟山港等地标纳入其中,用V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全球孩子能“走进”镇海中学的虚拟场景,感受宁波务实治学的启蒙氛围;能“登上”宁波舟山港虚拟界面,了解宁波商帮带着文化根脉闯世界的故事,让抽象的文化变得可感可知。

还可打造“宁波童蒙IP矩阵”,比如将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融入互动小游戏,让海外学子在闯关过程中理解“学习要贴近生活”;把宁波院士的童年启蒙故事做成动画短片,通过海外社交平台传播,用生动的影像传递童蒙价值。

这些创新能让宁波地域文化与童蒙文化传播深度融合,既保留本土根脉,又能适应全球受众的认知习惯,让传播更有持续性。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王博

楼世洲:童蒙文化“出海” 宁波地域文化是块“敲门砖”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10-22 06:46:00

人物名片

楼世洲,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原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史、非洲教育、教育政策、教育经济和教育管理。

核心观点

-童蒙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植入文化基因、唤醒成长潜能,为人生奠定精神根基,而非局限于知识的单向传授

-童蒙文化“走出去”,需精准适配目标受众的文化语境,主动挖掘并搭建跨文化连接点,进而形成广泛的文化共识

-宁波独特的海洋文化底蕴与务实精神传统,是童蒙文化迈向全球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独特优势不仅能为童蒙文化的海外落地提供有力支撑,更能赋予其鲜明的辨识度,助力其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

楼世洲接受记者采访。(吴冠夏 摄)

10月18日,“养蒙如泉幼学在初”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研究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华童蒙文化大会在宁波拉开帷幕。浙江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楼世洲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现场,围绕童蒙文化与童蒙教育两大核心议题深入交流。

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分支,童蒙文化是以3岁至8岁儿童为核心、围绕其启蒙教育形成的完整文化体系;而童蒙教育作为童蒙文化的核心实践环节,本质是为该阶段儿童构建认知世界、塑造人格的基础教育体系。

活动期间,楼世洲教授接受了记者专访,就“童蒙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转化”“区域特色童蒙资源的挖掘与活化”等方面展开深度解读。

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的《三字经》表演。(王博 邬晨平 摄)

童蒙教育,为成长“打底”

记者:您有多年的师范教育经验,您如何看待童蒙教育的核心意义?

楼世洲:童蒙教育的核心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在孩子的世界观启蒙期精准植入文化基因,这是比任何知识传授都更为根本的“人生奠基工程”。

我常跟学生说,未来当你们走上讲台,要先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再教他们“如何解题作答”。因为童年阶段,孩子从家庭熏陶与社会浸润中获得的那些细碎认知,比如餐桌上的礼仪规范、待人接物的进退分寸,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感恩之心”“责任意识”等文化基因的最初萌芽。这些深埋于心的文化基因一旦扎根,便会伴随人的一生,直接决定其未来价值观的精神底色。

不仅如此,童蒙教育更是一场“成长的唤醒”。这种“唤醒”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主动感知正向成长的意义,而非被动接纳生硬的道理。童蒙教育讲“仁义礼智信”,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小事,启发他们领悟“为何要尊重他人”“为何要扛起责任”的道理。比如教会孩子分享,不是强迫他“必须让给别人”,而是让他体会“分享后得到的快乐”,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分享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记者:在童蒙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文化语境适配”常被提及,它为何是关键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楼世洲:童蒙文化“走出去”,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用我们的文化逻辑传递价值理念,却忽视了目标受众的文化语境差异。以我在塞内加尔观摩汉语教学的见闻为例——当时来自中国的汉语老师讲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由于塞内加尔气候常年炎热,当地学生对“霜”的意象完全无从理解,自然无法共情诗句里的清冷意境;而谈及“孔融让梨”的典故时,他们同样困惑于“为何要主动谦让”,在他们的启蒙认知里,“喜欢便主动争取”才是更直白的处世逻辑。

这些问题的本质,都是我们的启蒙内容没有适配当地的文化语境。如果我们不是硬搬国内的教学方法,而是用双语解读消除认知障碍,比如给“霜”配上当地孩子熟悉的大西洋上飘荡雾气的图片;把“孔融让梨”的道理,和非洲本土“分享猎物”的寓言结合,他们便能从熟悉的文化场景里,理解“谦让”的共通价值。

总而言之,“走出去”不是输出标准,而是找到双方文化的连接点,用对方能懂的逻辑,讲述共通的成长道理。

鄞州区明楼街道组织“我陪孩子读经典”活动。(王博 陈梦妤 摄)

挖掘共通价值,搭建适配路径

记者:您有多年研究非洲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经验,尤其对肯尼亚的“图索姆”项目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能否分享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这些故事背后又藏着哪些传播经验?

楼世洲:我在非洲参与过多场中国文化版儿童读物的捐赠活动,发现一个普遍问题:非洲孩子很难真正理解读物中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深层内涵。尽管部分读物已结合非洲本土需求,推出了斯瓦希里语、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版本,但遗憾的是,其中缺少与本土儿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插图,难以让孩子们产生代入感。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从近期接触的对外汉语儿童读本中,我看到了明显的改进。这些读物不仅精心补充了大量贴合非洲本土场景的插图,还在内容上做了本土化适配。如今,常有非洲女孩揣着这样的读本,兴致勃勃地向同伴讲述中国文化中“文明礼貌”的道理。这充分说明,童蒙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在于本土化适配。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送书”,而是传递“能看懂、有共鸣、可分享的文化内容”。

肯尼亚“图索姆”项目的一大亮点,便是对社区参与的高度重视,其成功实践以当地社区及部落的“傍晚故事会”为典型。活动中,部落老人会讲述本土流传的“大象守护族群”的传统故事,志愿者则顺势用斯瓦希里语念出相关短句,并巧妙加以引导:“大象护族群,就像我们护家人。”这种将本土文化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赢得了当地家长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唯有精准锚定并连接不同文化的共通点,才能实现现代文明与非洲传统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进而高效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这种对文化共通性的挖掘与运用,正是“图索姆”项目能够取得显著成效的核心关键。

至于可复制的传播经验,其实就蕴含在上述实践之中,核心可归结为两点:挖掘共通价值,搭建适配路径。

具体而言,一是要精准对接当地需求,打造轻量化、本土化的蒙学读物,让供给贴合实际所需;二是要善用本土场景,将蒙学内容自然融入社区日常,让文化传播摆脱生硬说教的模式,从而更具感染力;三是要培育专业化的跨文化师资,开发适合当地文化习俗的授课方式,例如可结合当地特色民间舞蹈创编蒙学儿歌,可融入当地亲子传统习俗设计互动活动,让蒙学传播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童蒙文化绘本。(王博 邬晨平 摄)

童蒙文化传播的“宁波密码”

记者:宁波地域文化与童蒙文化传播有深度关联。宁波地域文化本身能为童蒙文化传播提供哪些独特优势,其中又藏着哪些让童蒙文化更易落地、更有辨识度的“密码”?

楼世洲:宁波地域文化对童蒙文化传播的独特优势,核心藏在“海洋基因”与“实干底色”里,这两点既是地域标识,更是传播的“天然桥梁”。

首先,宁波的海洋文化自带“开放共鸣”属性。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宁波人闯海经商时秉持的诚信、务实理念,本身就是童蒙教育的鲜活素材。比如向海外传播童蒙文化时,不用空谈“仁义礼智信”,而是结合宁波“港通天下”的历史,讲宁波商帮与各国商人守诺合作的故事,这种有地域印记的案例,比抽象道理更易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接受。

其次,“重视启蒙、务实治学”的本土传统,让童蒙文化传播有了可信根基。宁波自古重启蒙,从浙东学派倡导的“经世致用”,到本地涌现的院士群体,再到如今镇海中学的教育成果,背后都是“从小重启蒙、学习求实效”的文化传承。把这些本土案例融入童蒙文化——比如跟外地交流时,讲浙东学派如何通过日常言行启发子弟,或是用院士的童年启蒙故事做示范,能让童蒙文化的价值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避免传播“悬浮化”。

最后,宁波地域文化的“实干表达”,还能让童蒙文化传播更接地气。不同于一些地方侧重抽象的文化符号,宁波的文化传承更偏向“做事中育人”,比如传统商贸里的记账启蒙、造船技艺中的动手教育,这些都能转化为童蒙文化传播的特有形式,让童蒙文化在实践中落地。

记者:从实践层面看,依托宁波地域文化,童蒙文化传播有哪些差异化路径?

楼世洲:差异化路径的核心是结合不同区域需求,把宁波文化特质转化为精准策略。

对非洲,可聚焦“实干基因”对接当地发展需求,比如为非洲儿童提供定制化童蒙教材,同时开展教师培训,在传递“专注、诚信”等蒙学理念的过程中,贴合当地对基础启蒙教育的实际需求,避免文化传播“空泛化”。

对东南亚,可依托“文化同源”深化共鸣。宁波与东南亚同受海洋文化影响,且浙东文化在此有深远联结,可举办“宁波—东南亚童蒙对话”,围绕《三字经》等经典符号开展校际交流,或将宁波方言童谣改编成双语儿歌,以帮助东南亚华裔后代亲近蒙学,强化文化认同。

对欧美,可秉持开放姿态传递文化温度。通过讲述宁波商帮与欧美商人的合作故事,展现“互利共生”的特质,在交流中打破认知壁垒,消解“文化封闭”的误解,让蒙学中“和而不同”的理念自然传递。

记者:AI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手段让宁波地域文化与童蒙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楼世洲:核心是借数字技术让宁波地域文化“活起来”。可以开发“宁波童蒙文化数字地图”,将镇海中学、宁波舟山港等地标纳入其中,用V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全球孩子能“走进”镇海中学的虚拟场景,感受宁波务实治学的启蒙氛围;能“登上”宁波舟山港虚拟界面,了解宁波商帮带着文化根脉闯世界的故事,让抽象的文化变得可感可知。

还可打造“宁波童蒙IP矩阵”,比如将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融入互动小游戏,让海外学子在闯关过程中理解“学习要贴近生活”;把宁波院士的童年启蒙故事做成动画短片,通过海外社交平台传播,用生动的影像传递童蒙价值。

这些创新能让宁波地域文化与童蒙文化传播深度融合,既保留本土根脉,又能适应全球受众的认知习惯,让传播更有持续性。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王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