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敬杰操作无人机。通讯员供图
讲述人:江北区种粮大户 倪敬杰
自幼与庄稼打交道的我,对土地始终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16年前,我从山东临沂来到宁波。初到江北区庄桥街道,我看到周边不少农田闲着,心里总觉得可惜,于是萌生了承包土地的想法。
没想到,最初承包的52亩地,竟让我再也离不开这片农田。这片土地,真真切切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回望过去,尤其是“十四五”这五年,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我的土地承包面积从5年前的800亩扩大到现在的1200亩,其中900亩种植早晚稻,其余的种植小麦。算下来,规模是刚起步时的20多倍。
或许有人会问:“规模这么大,你忙得过来吗?”
规模确实在扩大,但耕作方式也在不断进步。我切身感受到:如今种田,反而比以往更轻松了。
几年前,我瞄准了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自学操作并购买了设备。如今,无人机已成为我田间管理的好帮手,打药、施肥等许多环节都能应用,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实现精准作业。
不只是无人机,还有插秧机、旋耕机、拖拉机……这些农机设备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让种田这份工作变得前所未有地省力。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农机设备的性价比也越来越高——以常用植保无人机为例,市场售价5万余元,叠加各类农业补贴后,我们实际购置成本仅需3万元左右。政策的扶持,为我们农户的现代化耕种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持。
“十四五”期间,我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数字化正逐步融入粮食生产的全过程。
以前,我们种田大多依赖经验,如今则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开展检测,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都以数据为依据,科学耕种的理念真正落了地、扎了根。
五年前,我还和江北区农业农村部门达成合作,专门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试验田,成立了“宁波市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方”,将新型肥料、有机肥应用与无人机精准施肥等高效模式,推广至不同稻种的培育。
在我看来,选好种子是种粮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回顾这五年,我们种植的水稻品种持续优化——抗倒伏能力更强、稻穗更饱满、米香更浓郁……每个品种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前年,我们还培育出了富硒大米。
目前,我们种植的主要品种包括“浙优18”“甬优1540”“春优83”等。仅在今年,我们就试种了3个新品种。
正是得益于这一系列的积极变化,今年我们农田的收成非常可观,早稻的平均亩产量超过了550公斤,创下历史新高。
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常常满怀信心地想:“农业不再完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而是充满科技与智慧的希望产业。我们种粮人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
新闻多一点
“十四五”期间,宁波市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甬优”杂交水稻育种团队成为国内育成籼粳杂交水稻和超级稻数量“双第一”团队;农业科技贡献率超69%,累计培育数字农业工厂96家(省级61家)、数字化种养基地259家,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9.07%;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连续7年获评优秀等次,成为全省首批获“神农鼎·银鼎”的城市之一。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王佳辉 通讯员方舟 杨佳仪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