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罗涟浩)养猪和环境保护似乎天生就是一对矛盾。但是,在宁海“海联”养殖场,这对矛盾形成的“生态链”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猪粪加工后出售给复混肥加工厂,尿液经沼气池处理后产生的沼气用于生产、生活,三分之一沼液用于养鱼,三分之二用来肥田,沼渣是绝佳的有机肥……如今,这样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在我市呈“燎原”之势。
农业循环经济有3个特点,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就是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我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较为完备: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绿色生产的经济效益深入人心,1300家年产值上百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不仅可以研究农业废弃品的重新利用问题,还能利用自身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开发新的产品,以便从中获利。
猪粪、猪尿堆积横流,蚊蝇肆虐,空气中弥漫着臭气……这种场景曾伴随我市众多养殖场很多年。近年来,各地启动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共完成42个牧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建成了10多家有机肥企业,形成了以畜肥为核心的动植物良性互动循环经济模式。北仑食品厂养殖基地将猪粪便加工后卖给周边农户,污水经处理后用来做肥料,培育出的空心菜和黑麦草作为猪饲料,闭合的产业链使养殖场基本实现零排放,还大大减少了饲料成本。
与此同时,在宁海、鄞州等地,以沼气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也受到农户青睐,出现了像畜-沼-果(菜)、猪-沼-燃料等多种产业链条,其中宁海县已建200多个沼气池,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村,该县也成为了我市首个国家级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县。在江北区,目前所有的规模养殖场均已建起了沼气池,每年不仅可以减少3000吨的畜禽排泄物排放,还可以年产沼气约2.4万立方米,相当于近千瓶液化气的能源。
在种植业领域,以秸秆为代表的大量“农业垃圾”也十分令人头疼。于是,一个个以废弃物转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开始在各地兴起。余姚农技部门利用棉花秆碎末制成培养基,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大大减少了棉花秆的废弃和焚烧现象;他们还鼓励养殖企业将菜叶、玉米秸秆、稻草、花生秆等收集起来,作为牧场的饲料;河姆渡镇农户过去每年要丢弃1500万公斤的茭白草,如今卖给兔子养殖户,茭农一年增收1000万元,而养殖户的每只兔子饲料成本可下降2元。
编辑: 胡晓云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