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涤明
近日,公安部下发《关于加强交通协管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执勤执法活动,加强交通协管员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交通协管员队伍的辅助作用。(公安部网站5月6日)
其中,《指导意见》中要求“严禁向交通协管员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款(收费)指标”。交通协管员,是一个辅助交警执勤的角色,既不是执法人员,更谈不上执法权的问题,更不允许执罚,那么,交通协管员“罚款指标”是个什么概念呢?交警部门又该如何执行呢?是不是说,交通协管员可以执行罚款,只要不带着“罚款指标”就行呢?
公安部这一纸规范性文件,看似语言文字上的自相矛盾或逻辑不清,其实是很多问题长期不能规范,而呈现的一种糊涂状态。比如,关于罚款问题,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允许设定指标,这是早已经明确了的法律和纪律原则,无需给协管员单独“规范”。但实际中,各地以罚养警现象和罚款指标问题从来就没有杜绝过。比如吉林省公主岭市公安局搞“罚款比赛”、广东某地交警入股购买测速仪器罚款分红,以及频频曝出的警察或协警员破门入室“抓嫖”等事件,反映的都是一些基层公安、交警部门在罚款创收问题上的一种顽症。这类顽症之所以久治不愈,一是地方政府的默许、纵容,甚至公开支持,二是对于上级检查,基层早有一套娴熟的应对办法。一纸规范性文件又能有多大作用呢?
交通协管员不是警察,也不是国家公务员,因此没有执法权,这是一个人所尽知的常识问题;没有执法权也就不能执行罚款,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而“严禁”对不具执罚权的人“下达罚款指标”的规定,又有什么必要呢?它会不会令人产生歧义——在“不下达罚款指标”的框架内,变相授予了协管员以执罚权?
政府部门需要通过红头文件指导有关工作,但如果红头文件不考虑实际效力,或简不厌其烦地重复法规政策规定,甚至法外施法,这种行政行为或无意义,或有悖于依法行政原则。因此,国家行政机关应该注意行文的严谨。
编辑: 朱宗建纠错:1719646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