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专栏文集  >  王清
“牛奶西瓜”的下一个是不是“人奶西瓜”?
稿源:   2008-05-13 17:03:36报料热线:81850000

  王清

  12元一斤的牛奶西瓜上市了!昨天,在庞各庄瓜地,记者提前品尝到了用牛奶浇灌出的西瓜。平均3斤一个的牛奶西瓜个头不算大,其瓜瓤较一般西瓜颜色略白,记者尝了尝,比同品种普通西瓜甜度高,口感清爽。 (竞报5月5日)新闻链接: http://news.sohu.com/20080505/n256657293.shtml

  如果撇开媒体和瓜农串通一气、刻意渲染、故意炒作、夸大其辞,便是缺乏生物学基本常识的记者被同样愚昧和没有基本科学素养的瓜农当了一回“枪”使。如若用牛奶浇灌西瓜就是“牛奶西瓜”,那用各种农家肥浇灌的蔬菜,岂不是都可以命名“人粪茄子”、“牛屎黄瓜”、“马尿香菇”?

  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任何有机物质施到地里,都要被细菌降解为有机肥料才能对植物生发挥作用。从这个机理上来说,浇灌牛奶跟喷施大粪的作用是一样的。要是浇灌什么就生长什么,浇灌牛奶其果实具备了牛奶特性,那浇灌大粪其果实必然就臭不可闻。这种明显违背科学原理的思维和做法,不仅在理论上荒唐可笑,在实践上也注定要到处碰壁。如果果真像记者描述的那样,“牛奶西瓜”瓤白、味甜、口感好,其根本的原因还是西瓜的品种、当地的土壤以及瓜农大量使用饼肥的结果,而不是浇灌了“牛奶”。因为,新闻报道里披露,在西瓜生长的30天内,共需浇灌3到4次,全程约需花费500斤牛奶。即使真能发挥作用,这点“杯水”,能够救“车薪”?

  令人奇怪的是,这种经不起推敲的“创意”、农民式的狡黠、寻找西瓜卖点的推销术、引诱消费者上当的小伎俩,怎么能够被媒体捕风捉影、添油加醋、有鼻子有眼描绘得神乎其神?媒体的猎奇心理作祟而已,在所谓的看点面前,一些媒体放弃了职业操守和良知,有意无意被人利用,有的还成了无良商人坑害消费者的帮凶。就此事而言,媒体虽无主观上的恶意,却为伪科学的传播帮了大忙,蒙蔽了消费者,为虎做了“伥”。

  “牛奶西瓜”之后,有人受其启发,会说用人奶浇灌了西瓜,培育出“瓤更白、味更甜、口感更清爽”的“人奶西瓜”,媒体是不是闻风而动、趋之若鹜?

编辑: 朱宗建纠错:171964650@qq.com

“牛奶西瓜”的下一个是不是“人奶西瓜”?

稿源: 2008-05-13 17:03:36

  王清

  12元一斤的牛奶西瓜上市了!昨天,在庞各庄瓜地,记者提前品尝到了用牛奶浇灌出的西瓜。平均3斤一个的牛奶西瓜个头不算大,其瓜瓤较一般西瓜颜色略白,记者尝了尝,比同品种普通西瓜甜度高,口感清爽。 (竞报5月5日)新闻链接: http://news.sohu.com/20080505/n256657293.shtml

  如果撇开媒体和瓜农串通一气、刻意渲染、故意炒作、夸大其辞,便是缺乏生物学基本常识的记者被同样愚昧和没有基本科学素养的瓜农当了一回“枪”使。如若用牛奶浇灌西瓜就是“牛奶西瓜”,那用各种农家肥浇灌的蔬菜,岂不是都可以命名“人粪茄子”、“牛屎黄瓜”、“马尿香菇”?

  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任何有机物质施到地里,都要被细菌降解为有机肥料才能对植物生发挥作用。从这个机理上来说,浇灌牛奶跟喷施大粪的作用是一样的。要是浇灌什么就生长什么,浇灌牛奶其果实具备了牛奶特性,那浇灌大粪其果实必然就臭不可闻。这种明显违背科学原理的思维和做法,不仅在理论上荒唐可笑,在实践上也注定要到处碰壁。如果果真像记者描述的那样,“牛奶西瓜”瓤白、味甜、口感好,其根本的原因还是西瓜的品种、当地的土壤以及瓜农大量使用饼肥的结果,而不是浇灌了“牛奶”。因为,新闻报道里披露,在西瓜生长的30天内,共需浇灌3到4次,全程约需花费500斤牛奶。即使真能发挥作用,这点“杯水”,能够救“车薪”?

  令人奇怪的是,这种经不起推敲的“创意”、农民式的狡黠、寻找西瓜卖点的推销术、引诱消费者上当的小伎俩,怎么能够被媒体捕风捉影、添油加醋、有鼻子有眼描绘得神乎其神?媒体的猎奇心理作祟而已,在所谓的看点面前,一些媒体放弃了职业操守和良知,有意无意被人利用,有的还成了无良商人坑害消费者的帮凶。就此事而言,媒体虽无主观上的恶意,却为伪科学的传播帮了大忙,蒙蔽了消费者,为虎做了“伥”。

  “牛奶西瓜”之后,有人受其启发,会说用人奶浇灌了西瓜,培育出“瓤更白、味更甜、口感更清爽”的“人奶西瓜”,媒体是不是闻风而动、趋之若鹜?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朱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