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快评热论
我国的粮食问题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稿源: 新华网   2008-05-16 09:57:08报料热线:81850000

  王志振

  随着国际粮价全面上涨,特别是国际大米价格创出20年来的高点,粮食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中国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粮食是否安全,是一个关系全局、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中国粮食基本自足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已是被人类社会历史证明了的真理。粮食,不仅是一般的食用商品,而是特殊商品。何谓“特殊”?因为它关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乎国家的安全。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逐步加大,粮食生产和供给逐年好转,我国已由过去的供给不足,发展成为供需基本平衡,部分主产区出现过剩。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供求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中国的粮食已开始进入基本平衡与年际间波动并存的阶段。

  基于这种情况,国务院在1999年便提出了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使平原地区逐步由以种粮为主发展为粮食与经济作物并重,以提高种植效益,山区退耕还林,草原退耕还草。这项政策很快见到了成效,中国的农业经济开始由单一的种粮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但是,尽管国家大力扶持粮食生产,不少人还沉浸在我们的粮食已经过关,老百姓已经有了饭吃这种乐观的情绪之中。特别是一些基层市、县、乡镇的领导,更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关注经济、发展企业上,粮食生产问题正在被逐步的淡忘。

  粮食问题应警钟长鸣

  中国粮食问题是否真正已经过关了?答案恐怕并不那么简单。

  社会主义中国经过数十年的奋斗,解决了10多亿人民的温饱问题,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成就。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耕地每年都在减少,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10年内,我国西部的陕、甘、宁、川、青、新等省区要退耕8700余万亩,我国中部、东部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要有三分之一的耕地改种经济作物,一些耕地面积还要供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种粮面积将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另一角度来讲,中国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生产成本很高,不少地方还在沿用“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方式,靠天吃饭,一遇干旱、洪涝、虫害等,粮食产量就会大幅下降。据统计,2007年,全国粮食虽比上年有所增产,但从人均占有粮食的情况来看,我国人均年粮食占有量在400公斤上下,已接近世界粮食危机线人均占有量370公斤,情况绝对不容乐观。

  基于以上情况,如果我们再不加以正确引导,确保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稳定,那么,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些重要表述都将无法落实,我们的粮食安全必然会进入堪忧的境地。

  建立粮食安全体系已势在必然

  由于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国际粮食供求对我国的影响正逐步体现出来。有一点需要我们牢记,不管外国市场粮食价格如何变化,中国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终究要靠自己解决,参与国际粮食市场调剂,靠外国粮食养活中国人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妄想。这就牵出了一个话题,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粮食安全体系。不仅要建,而且要快。

  粮食安全体系如何建立?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实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为了保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和粮食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国家实施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明确了地方政府在粮食总量平衡中的责任,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各级政府要对本地的粮食安全负总责,在本地区内,要根据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进行农业生产布局的划分,进行农业生产地域的分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和稳定商品粮基地。作为一个地方的行政首长,保证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有粮可用,有饭可吃,这是考察其政绩的最基本标准。

  第二,在主产区要坚持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主产区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使国家既可掌握粮源,又保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这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粮食部门要在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同时,探索粮食部门收购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在当前粮食生产出现结构性相对过剩,消费者对粮食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要坚持贯彻优质优价的政策,遵从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客观规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灵活多样的收购方式,为粮食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完善粮食调节体系。目前国内粮食市场闭关自守的情况已经难以维持,因此,我们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资源来实现粮食安全。粮食自由贸易不能改变我国粮食依靠国内供给的基本特征,“立足国内”是不能动摇的,但要把粮食供求均衡问题与粮食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趋势结合起来,以实现粮食安全的空间拓展。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将成为国际粮食市场一个稳定的大买主,我国一定要在国际上确定相对稳定的粮食采购基地,要加强对粮食进口风险的监控,将粮食外贸依存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第四,建立粮食储备体系,提高应急能力。粮食储备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掌握的后备物质力量,是粮食商品流通宏观调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关键时刻,要依靠粮食储备来平抑市场,满足供应。大家知道,一些西方国家常常把粮食视为战略武器,如果我们把解决自己吃饭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他国身上,难免会在紧要关头受制于人。这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建立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性。当前,在我国,中央储备粮体系已相对比较完善,而地方,特别是农村储备粮体系的建立尚未完全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紧时机,根据国家和本区域内粮食总体流通规模,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建立地方和农村粮食储备,形成中央、地方和农村三个层次的储备体系,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粮食供应的需要。

  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稳定的全局,决不可等闲视之。市场越开放,经济越发展,我们越要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越要研究粮食市场,越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一点,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牢记。(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粮食局)

  

  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编辑: 朱宗建纠错:171964650@qq.com

我国的粮食问题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稿源: 新华网 2008-05-16 09:57:08

  王志振

  随着国际粮价全面上涨,特别是国际大米价格创出20年来的高点,粮食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中国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粮食是否安全,是一个关系全局、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中国粮食基本自足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已是被人类社会历史证明了的真理。粮食,不仅是一般的食用商品,而是特殊商品。何谓“特殊”?因为它关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乎国家的安全。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逐步加大,粮食生产和供给逐年好转,我国已由过去的供给不足,发展成为供需基本平衡,部分主产区出现过剩。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供求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中国的粮食已开始进入基本平衡与年际间波动并存的阶段。

  基于这种情况,国务院在1999年便提出了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使平原地区逐步由以种粮为主发展为粮食与经济作物并重,以提高种植效益,山区退耕还林,草原退耕还草。这项政策很快见到了成效,中国的农业经济开始由单一的种粮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但是,尽管国家大力扶持粮食生产,不少人还沉浸在我们的粮食已经过关,老百姓已经有了饭吃这种乐观的情绪之中。特别是一些基层市、县、乡镇的领导,更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关注经济、发展企业上,粮食生产问题正在被逐步的淡忘。

  粮食问题应警钟长鸣

  中国粮食问题是否真正已经过关了?答案恐怕并不那么简单。

  社会主义中国经过数十年的奋斗,解决了10多亿人民的温饱问题,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成就。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耕地每年都在减少,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10年内,我国西部的陕、甘、宁、川、青、新等省区要退耕8700余万亩,我国中部、东部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要有三分之一的耕地改种经济作物,一些耕地面积还要供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种粮面积将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另一角度来讲,中国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生产成本很高,不少地方还在沿用“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方式,靠天吃饭,一遇干旱、洪涝、虫害等,粮食产量就会大幅下降。据统计,2007年,全国粮食虽比上年有所增产,但从人均占有粮食的情况来看,我国人均年粮食占有量在400公斤上下,已接近世界粮食危机线人均占有量370公斤,情况绝对不容乐观。

  基于以上情况,如果我们再不加以正确引导,确保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稳定,那么,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些重要表述都将无法落实,我们的粮食安全必然会进入堪忧的境地。

  建立粮食安全体系已势在必然

  由于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国际粮食供求对我国的影响正逐步体现出来。有一点需要我们牢记,不管外国市场粮食价格如何变化,中国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终究要靠自己解决,参与国际粮食市场调剂,靠外国粮食养活中国人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妄想。这就牵出了一个话题,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粮食安全体系。不仅要建,而且要快。

  粮食安全体系如何建立?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实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为了保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和粮食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国家实施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明确了地方政府在粮食总量平衡中的责任,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各级政府要对本地的粮食安全负总责,在本地区内,要根据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进行农业生产布局的划分,进行农业生产地域的分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和稳定商品粮基地。作为一个地方的行政首长,保证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有粮可用,有饭可吃,这是考察其政绩的最基本标准。

  第二,在主产区要坚持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主产区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使国家既可掌握粮源,又保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这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粮食部门要在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同时,探索粮食部门收购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在当前粮食生产出现结构性相对过剩,消费者对粮食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要坚持贯彻优质优价的政策,遵从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客观规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灵活多样的收购方式,为粮食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完善粮食调节体系。目前国内粮食市场闭关自守的情况已经难以维持,因此,我们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资源来实现粮食安全。粮食自由贸易不能改变我国粮食依靠国内供给的基本特征,“立足国内”是不能动摇的,但要把粮食供求均衡问题与粮食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趋势结合起来,以实现粮食安全的空间拓展。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将成为国际粮食市场一个稳定的大买主,我国一定要在国际上确定相对稳定的粮食采购基地,要加强对粮食进口风险的监控,将粮食外贸依存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第四,建立粮食储备体系,提高应急能力。粮食储备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掌握的后备物质力量,是粮食商品流通宏观调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关键时刻,要依靠粮食储备来平抑市场,满足供应。大家知道,一些西方国家常常把粮食视为战略武器,如果我们把解决自己吃饭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他国身上,难免会在紧要关头受制于人。这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建立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性。当前,在我国,中央储备粮体系已相对比较完善,而地方,特别是农村储备粮体系的建立尚未完全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紧时机,根据国家和本区域内粮食总体流通规模,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建立地方和农村粮食储备,形成中央、地方和农村三个层次的储备体系,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粮食供应的需要。

  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稳定的全局,决不可等闲视之。市场越开放,经济越发展,我们越要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越要研究粮食市场,越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一点,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牢记。(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粮食局)

  

  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朱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