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市小升初特长生正式开始统一测试,众多考生纷纷在两三所中学间“赶场”,部分家长赶在凌晨便替孩子排队。记者从海淀、东城等区县中学了解到,部分中学对艺术特长实行并不多见的拉帘测试,并增加现场表演曲目。部分中学教师透露,为拿特长当作升学跳板,一些考生科技论文和成果出现“名师挂名”和“家长捉刀”的现象。(《北京晨报》5月19日)
按说,学校招收一些“特长生”,本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好事。某种程度上,对于学生发展自身“特长”的肯定,实际上正构成对时下“唯分数是举”教育模式与学生评价基准的一种纠偏;而拥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获得优先录取权,则是对学生发展多方面素质,培养综合能力的有力鼓励,更是暗合了时下对于素质教育的提倡。然而,当学校“特长生”招生却遭遇科技论文“名师挂名”和“家长捉刀”现象时,无疑令人大跌眼镜。
或许有人会说,学生的“特长”当然不会完全自发生成,这之中,当然少不了需要有名师的指点,更需要父母家长们的用心培养和适当帮助,此话固然不无道理,但是,以此作为特长生的特长由“名师挂名”,甚至由“家长捉刀”的理由显然是一种诡辩。不错,在特长生培养并发展自身特长的过程中,名师的指点,家长的帮助,当然是不可或缺,但是,当这些特长真正成为学生的技能和本领时,显然不应继续由“名师挂名”,或由“家长捉刀”,然而,上述学校在招收特长生的过程中,居然出现老师提问论文中的内容,学生居然毫不知情时,如此由“名师挂名”与“家长捉刀”联手打造出来的所谓“特长生”,还真是让人不敢恭维。
不难看出的是,学校招收“特长生”这一政策,现实中似乎并未起到促进学生发展适合自身兴趣和特长的预期效果,相反,当“特长生”成为一些家长以及学生视作升学的捷径和跳板,甚至被一些家长不择手段的企图为子女伪造“特长”来蒙混过关时,显然是对“特长生”招生本意与原旨的违背。而当特长生的“特长”居然来自“名师”之名,甚至出自“家长”之手时,如此“特长生”,称之为公然的作弊其实也不为过。
基于上述视点,特长生的特长毫无疑问应该也必须是真正属于学生的特长,而不是名师或者家长的“特长”。那种“家长幕后导演,学生前台唱戏”式的特长生招生闹剧,还是早些谢幕的好。
编辑: 朱宗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