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专栏文集  >  陈海荣
“金镜头”蒙灰 靠谁去擦亮
稿源:   2008-05-26 10:40:10报料热线:81850000

  苏丹黑

  2月25日,由人民摄影报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共同主办的人民摄影报第16届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结束,共评出9类18项50个奖。在当晚举行的评选研讨会上,获得“非突发新闻组照”金奖作品《为什么不回家》的作者、杭州某媒体记者王一突然致电评委会,承认这组作品第7号照片的天空是经过加工拼接的,并表示歉意。经过认真审议,评委会当即取消该组图片的获奖资格。(2月27日《成都晚报》)

  为了评选得奖,不惜铤而走险地暗中作假(或者自辩是“不小心发错了”)。这样的以假乱真事件,以稍早之前刚被媒体热炒过的“周老虎”、“刘羚羊”照片最具典型参照。可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办了16届的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居然也在网络“叮客”的义务监督下,使一些得奖“作品”纷纷露出了涉嫌作假的尾巴。难怪公众迅速形成热议:为什么会频频爆发假照片丑闻?为何这些经过PS的图片能通过层层评委的审核最终得奖?

  应该想到,摄影评奖也好,其它艺术评奖也罢,其实都是存在一些人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的可能。最近“假照片获奖”事件的频频曝光,与其说是“群众的雪亮眼睛”帮了大忙,倒不如讲是一直以来某些评选组办机构疏于检验审核,以及有效防范机制缺失所产生的后果“总爆发”。评选方的苦衷看似在理,以这届“金镜头”为例,大赛一共收到了1万2千幅参赛作品,而整个评选时间只有四五天,每天评委都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2点,工作量非常大。每位评委在每张照片上的停留时间大致只有8秒,而在这8秒中,评委们的主要精力也是放在对作品的内容、选材等的关注上,无暇仔细顾及甄别照片的真实性。所以,难免会让某些“鱼目混珠”者钻了空子,沾了便宜。但我想,真正的“空子”恐怕不在这里,而在于我国目前还缺少与各类艺术比赛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很好地约束参赛选手。倘若像现在这样,“获奖照片”被揭去了画皮,始作俑者至多只是被取消奖项和受到一点舆论的谴责,如此轻巧的“作假成本”,能让那些求名图利心切的人,以后彻底打消“博上一把”的作假念头么?

  “金镜头”蒙灰呼唤“评奖防尘罩”。依我之见,借鉴银行建立征信系统,把信用记录不良客户投入“黑名单”的做法,艺术评奖,同样有必要迅速全面地设立一种“诚信黑名单”。正如通过这次“金镜头”下冒出的“人造精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已在考虑制定一个专门的自律条约,将对造假作品进行严厉处罚,例如停止参赛3年,情节严重者有可能终身禁赛等等。这样的对欺世盗名者给予“限制出名”的强力举措,才可能是真正令人生畏、且自觉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治本之策。

编辑: 朱宗建纠错:171964650@qq.com

“金镜头”蒙灰 靠谁去擦亮

稿源: 2008-05-26 10:40:10

  苏丹黑

  2月25日,由人民摄影报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共同主办的人民摄影报第16届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结束,共评出9类18项50个奖。在当晚举行的评选研讨会上,获得“非突发新闻组照”金奖作品《为什么不回家》的作者、杭州某媒体记者王一突然致电评委会,承认这组作品第7号照片的天空是经过加工拼接的,并表示歉意。经过认真审议,评委会当即取消该组图片的获奖资格。(2月27日《成都晚报》)

  为了评选得奖,不惜铤而走险地暗中作假(或者自辩是“不小心发错了”)。这样的以假乱真事件,以稍早之前刚被媒体热炒过的“周老虎”、“刘羚羊”照片最具典型参照。可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办了16届的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居然也在网络“叮客”的义务监督下,使一些得奖“作品”纷纷露出了涉嫌作假的尾巴。难怪公众迅速形成热议:为什么会频频爆发假照片丑闻?为何这些经过PS的图片能通过层层评委的审核最终得奖?

  应该想到,摄影评奖也好,其它艺术评奖也罢,其实都是存在一些人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的可能。最近“假照片获奖”事件的频频曝光,与其说是“群众的雪亮眼睛”帮了大忙,倒不如讲是一直以来某些评选组办机构疏于检验审核,以及有效防范机制缺失所产生的后果“总爆发”。评选方的苦衷看似在理,以这届“金镜头”为例,大赛一共收到了1万2千幅参赛作品,而整个评选时间只有四五天,每天评委都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2点,工作量非常大。每位评委在每张照片上的停留时间大致只有8秒,而在这8秒中,评委们的主要精力也是放在对作品的内容、选材等的关注上,无暇仔细顾及甄别照片的真实性。所以,难免会让某些“鱼目混珠”者钻了空子,沾了便宜。但我想,真正的“空子”恐怕不在这里,而在于我国目前还缺少与各类艺术比赛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很好地约束参赛选手。倘若像现在这样,“获奖照片”被揭去了画皮,始作俑者至多只是被取消奖项和受到一点舆论的谴责,如此轻巧的“作假成本”,能让那些求名图利心切的人,以后彻底打消“博上一把”的作假念头么?

  “金镜头”蒙灰呼唤“评奖防尘罩”。依我之见,借鉴银行建立征信系统,把信用记录不良客户投入“黑名单”的做法,艺术评奖,同样有必要迅速全面地设立一种“诚信黑名单”。正如通过这次“金镜头”下冒出的“人造精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已在考虑制定一个专门的自律条约,将对造假作品进行严厉处罚,例如停止参赛3年,情节严重者有可能终身禁赛等等。这样的对欺世盗名者给予“限制出名”的强力举措,才可能是真正令人生畏、且自觉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治本之策。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朱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