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黑
为了扩大自己主创的电影剧本在拍成电影后的影响,河南省商丘市委组织部通过中间人找领导题写片名。最终,中间人伪造领导题字,骗走了商丘市委组织部9万元的“润笔费”。(3月20日《京华时报》)
骗子坑蒙拐骗,不管骗的是市委组织部,或者是街头小卖部,都是令人不齿和痛恨的行为。而谎称有门路可以找到重要领导题字,竟把一个市委组织部也骗得团团转,心甘情愿地奉上9万元的“润笔费”,虽然偶发和少见,却也不过是让人见识了骗子的胆大妄为和骗术的无奇不有罢了。
骗子略施小计,以假题字骗取9万元的行径固然可恶,而我则想,透过此事,更该引起公众关注和思索的,或许倒并不是骗案本身。不妨设想一下,假如那个市委组织部在提供了9万元的“润笔费”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领导的真题字,是不是真的就各得其所、皆大欢喜了呢?
一个最先跃出的疑问是:市委组织部应该是经常念叨“组织原则”、“干部作风”的地方,怎么到了自己想扩大所参与拍摄电影的影响力时,就不讲原则、不顾作风地想到去“花钱买题字”了?正所谓“有需求才会有市场”,照这么分析,连市委组织部都相信的“领导题字可以重金买”,难道已成了现实社会中的一种“潜规则”和真存在?
假如9万元拿到了真题字,还会让人疑惑起,某些地方、个别部门提供的动辄成千上万的“润笔费”、“辛苦钱”,到底是由谁埋单、怎样入帐的?倘若这钱是经过“技术处理”另有他人或下属单位来出,试问将来的相关考核考察中,如何确保鉴定打分的绝对公正;要是“内部消化”,那么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监督力度和透明程度,岂不教人疑窦丛生?
走笔至此,我从另外的角度想到,还真要庆幸中间人拿了伪造的“领导题字”,去骗取那笔高额的“润笔费”。不然,对于那些经常处于“暗箱操作”的“请领导题字”内幕,普罗大众还真的心虽有疑、却又无据可说。但愿河南曝出的这桩“高价假题字”新闻,在给很多地方带来警醒反思之余,还能促使相关制约措施的不断形成和完善。
编辑: 朱宗建纠错:1719646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