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
5-12地震后,甘肃文县碧口镇几乎百分之百的房屋倒塌或被损毁而无法居住,然而在碧口镇窦家坝村,有一栋两层民房却屹立不动,除了轻微的墙壁裂纹,这栋砖木结构的民房与往常无异。在碧口镇窦家坝村紧邻212国道的这栋二层民房,是村民任兴平在1998年建起的。当初仅花了3万多元,他没有想到,10年之后,这栋房屋在经历8级地震和多次余震后仍然坚挺不倒,几乎毫发无损。(《海峡都市报》5月29日)
汶川地震,位于震中附近的不少县镇几乎所有建筑全部倒塌、无一可以被继续使用,这也是不少县镇的在灾后选择异地重建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既然建筑全塌、无一幸免,那么“不是我们的房子不够牢固,实在是因为地震震级太大”,往往很容易成为对于此次震灾破坏性大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和解释。然而,在甘肃文县碧口镇几乎百分之百的房屋倒塌或被损毁的一片废墟中,却有一栋屹立不倒的两层民房,无疑显得相当扎眼,被称作“最牛民房”,也算得上是名至实归。
事实上,“最牛民宅”之所以能够在强震面前屹立不倒,并有效护佑居住其中的房主及其家人,其实绝非偶然和侥幸。据房主任兴平介绍,最牛民宅“采用了砖木结构,与其它房屋不同的是,房顶仅以木椽青瓦覆盖,质轻”;“一楼完全用优质实心砖,二楼用的空心砖”;“各间房间之间的间隔并非砌以砖墙,而是用木质材料隔开,木质材料比较有弹性吧,不像砖墙那样缺乏缓冲”。任兴平的房子建于1998年,而旁边自己兄弟建于2003年的两层砖混结构楼房已经多处严重受损,成为无法居住的危房。尽管房主称在建房之初并没有对于防震方面的刻意考量,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栋在碧口镇没有第二家,能够挺过汶川强震而几乎完好无损的“最牛民房”,无疑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巨大的智慧。
此外,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大约总是会想当然的认为,能够抵抗强震的房子,少不了要有更大的投入,用更金贵的材料才行,于是,经济能否承担得起,投入是否足够,也往往会成为建筑能否抗震的一个重要考量和因素。然而,这栋“最牛民宅”却颠覆了我们的固有观点,花销仅三万,决不是当地花钱最多的建筑,相反应该算得上相当节俭,之所以能够既廉价又抗震,无疑与它的“砖木结构”而非“砖瓦”或“框架”结构大有关系。可见,抗震房并不一定非要是高投资的高价房,而是与其结构设计、材质选择大有干系。在同样地震频发而且震级不低的日本,之所以并能够将人员和生命的损失降至最低,恐怕关键不在于日本人在盖房上多花了多少钱,而在于他们的房屋建筑结构与所选材质。
城镇成为废墟,我们最心痛的不是作为物质财产的建筑,而是湮灭于废墟之下的生命。因此,建设能够抗震的房子,也不是为了能够在震灾中保全造价不菲的物业,而是为了护佑好建筑中至为宝贵的生命。令人欣慰的是,甘肃省地震局的专家已经对这栋“最牛民宅”进行了考察,对于它的房屋解构、建筑方法,使用材质做了详细的了解,并将这栋“最牛民宅”记录在案,以供建筑防震的参考和研究。大智慧往往隐于民间,建能够护佑生命的“抗震房”也不妨从“最牛民宅”、“最牛希望小学”这些能够在强震中依旧屹立不倒的建筑中汲取宝贵的“民间智慧”。
编辑: 朱宗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