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快评热论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臆测性解读!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8-06-08 17:20:59报料热线:81850000

  慕毅飞

  高考作文命题值得解读。不仅因为解题与命题是一对矛盾,研究命题有助于更好地解题;而且,高考作文命题有时会是社会价值的标尺。以1958年的《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和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为例,再看1952年的《记一件新人新事》和2001年“诚信”的话题作文,更不用说今年四川的题目《坚强》和全国卷I直接以“抗震救灾”为材料的作文,都可以让人触摸到社会的脉搏。不是命题人要对命题进行解读,就不免会是一种臆测;而正是这样的臆测性解读,可以兼收命题研究的两种效果。

  浙江的作文题是“请你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然后规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其实,这题目最适宜写诗。如果允许,弄不好可以编出好几本诗歌的佳作选来。因为灵感袭来的时候,有些年轻人天生就会是诗人。当然,禁写诗歌未必是担忧因“最适宜”而伯仲难辨,实在是因为诗歌的评判太无章可循了。只是让人不解:唐代曾以诗取仕,今天却禁写诗歌,难道社会进步一定要以诗歌的没落为代价?几代人没有经过诗歌的滋养了,这没被诗情激动过是否也算是一种心智的缺憾呢?说是“体裁不限”,但这禁写诗歌的命题,却是必须带有一点诗意的。否则,无论“触摸”还是“感受”,恐怕都体现不到传神的地步。所以,最合适的文体无疑是叙议结合的散文。再请注意一个“或”字,它是捕捉命题意图的钥匙。最初网上披露浙江作文题,把“或”字误写成“与”字。有人将错就错,写起了《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的同题作文。其实,真要是换作《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这样的命题作文,未必逊色于带“或”字的话题作文。两选一,大概因为考虑到考生分别来自城乡,如此一“或”,仿佛才能保证彼此都有话说。但“触摸城市”显然是写“乡下人进城”的,而“感受乡村”则无疑该写“城里人下乡”。只是无论你怎么“或”,这观察的基点与观察的对象,都只能落在“城”与“乡”之间。如此说来,“与”还是“或”,并没有实质区别。如用“与”字,反倒更直接地告诉了考生,要写出“反差”,考生就能少走一段弯路。其实,城乡有别,就体现在“触摸”与“感受”上了。“触摸”该意味着结果的“新奇”与过程的“小心”,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感受”则隐含着地位的纡尊与角度的俯视,有点像柔石《二月》肖涧秋来到芙蓉镇的味道。当然,这怨不得命题者,是生活使然,现状使然,懂得这个道理,则可以找到规避肤浅的路子。否则,只写城市的如何繁荣,或者只写乡村的如何恬静,则无论藻饰得如何华丽,都可能不会有什么深的意蕴可言,因此也就算不得是上乘的文章。浙江作文在命题说明中,还特意强调“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则恐怕意在纠正“套话作文”的偏颇,再靠李白、苏轼、居里夫人来瞎扯一通,显然是玩不转了,贴近生活,文中有我,有利于把作文引回到真情实感的路子上来。

  今年高考,命题作文居多。天津的《人之常情》,重庆的《生活在自然中》,安徽的《带着感动出发》,湖北的《举手投足之间》,都有一种回归世俗的趋势,意在从常人常情出发,让考生两脚落地,写写恬淡、平和的生活;但难说不会来个古今烩于一锅,中外煲成一盆,循着“套话作文”的老路,小小年纪,感慨出一套亘古不渝的处世之道来。上海的《他们》,江苏的《好奇心》,特别适合于写人叙事,但对大多数还没从题海中探出头来的高三学生来说,这反倒更容易发怵,要深刻怕空泛,要具体怕肤浅。广东的《不要轻易说“不”》,从立意到文体,都没有选择余地,如此硬性的命题作文,为近年所少见。

  今年的材料作文是第二大户,似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全国卷I的“抗震救灾”、北京的“杯装石头”和江西的“代鼠写信”,要么主题豁然,要么立意列成了选择项,至少在审题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另一类是全国卷Ⅱ的“海龟和老鹰”,可以写好心人办坏事,也可以写聪明反被聪明误,还可以写强中自有强中手;宁夏、海南的“母女爱鸟”,可以写鸟的可怜,也可以写爱鸟人的可悲,还可以写捕鸟人的可恶,当然,也可以写慈善与生态的可叹,写教育与监管的可盼。角度虽多,却不难想到。难的是辽宁卷,评价青年人的价值观,可以说他们很模糊,也可以说他们很健康,指一部分都对,以偏概全都错,当然也允许他们多元化、个性化——但都很难有深度,一有深度就怕偏激;都很难有分寸,一有分寸就落了俗套。更难的是湖南的命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你根据这意境和哲理去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要知道,中小学的古诗词大多只背诵不讲解,什么叫“天街”,草色怎么“遥看近却无”,绝大多数考生恐怕根本弄不明白。按意境写记叙文,难道写景?按哲理写议论文,难道写“距离产生美”的玄理?也许“惟楚有才”,三湘学子是特别经得起折腾的。

  除了浙江,山东的“春来草自青”也是话题作文。但它似乎比浙江的话题更蹈空,当然可以写遵循规律、因循自然、看好前程、因微知著、顺应大势……却显然还是往年久被垢病的老路子。从话题作文只有浙江、山东还硕果仅存的趋势看,它是意料之中的走衰了。至于福建的情景作文,有些另类:借买饮料,写“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道理,可以针砭时弊,但要剑走偏锋,写出新意,恐非易事。

  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平分了秋色,现实性、平民化、发散型,成为大势。这也许可看作教育改革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一种顺应吧,当乐观视之。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臆测性解读!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8-06-08 17:20:59

  慕毅飞

  高考作文命题值得解读。不仅因为解题与命题是一对矛盾,研究命题有助于更好地解题;而且,高考作文命题有时会是社会价值的标尺。以1958年的《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和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为例,再看1952年的《记一件新人新事》和2001年“诚信”的话题作文,更不用说今年四川的题目《坚强》和全国卷I直接以“抗震救灾”为材料的作文,都可以让人触摸到社会的脉搏。不是命题人要对命题进行解读,就不免会是一种臆测;而正是这样的臆测性解读,可以兼收命题研究的两种效果。

  浙江的作文题是“请你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然后规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其实,这题目最适宜写诗。如果允许,弄不好可以编出好几本诗歌的佳作选来。因为灵感袭来的时候,有些年轻人天生就会是诗人。当然,禁写诗歌未必是担忧因“最适宜”而伯仲难辨,实在是因为诗歌的评判太无章可循了。只是让人不解:唐代曾以诗取仕,今天却禁写诗歌,难道社会进步一定要以诗歌的没落为代价?几代人没有经过诗歌的滋养了,这没被诗情激动过是否也算是一种心智的缺憾呢?说是“体裁不限”,但这禁写诗歌的命题,却是必须带有一点诗意的。否则,无论“触摸”还是“感受”,恐怕都体现不到传神的地步。所以,最合适的文体无疑是叙议结合的散文。再请注意一个“或”字,它是捕捉命题意图的钥匙。最初网上披露浙江作文题,把“或”字误写成“与”字。有人将错就错,写起了《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的同题作文。其实,真要是换作《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这样的命题作文,未必逊色于带“或”字的话题作文。两选一,大概因为考虑到考生分别来自城乡,如此一“或”,仿佛才能保证彼此都有话说。但“触摸城市”显然是写“乡下人进城”的,而“感受乡村”则无疑该写“城里人下乡”。只是无论你怎么“或”,这观察的基点与观察的对象,都只能落在“城”与“乡”之间。如此说来,“与”还是“或”,并没有实质区别。如用“与”字,反倒更直接地告诉了考生,要写出“反差”,考生就能少走一段弯路。其实,城乡有别,就体现在“触摸”与“感受”上了。“触摸”该意味着结果的“新奇”与过程的“小心”,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感受”则隐含着地位的纡尊与角度的俯视,有点像柔石《二月》肖涧秋来到芙蓉镇的味道。当然,这怨不得命题者,是生活使然,现状使然,懂得这个道理,则可以找到规避肤浅的路子。否则,只写城市的如何繁荣,或者只写乡村的如何恬静,则无论藻饰得如何华丽,都可能不会有什么深的意蕴可言,因此也就算不得是上乘的文章。浙江作文在命题说明中,还特意强调“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则恐怕意在纠正“套话作文”的偏颇,再靠李白、苏轼、居里夫人来瞎扯一通,显然是玩不转了,贴近生活,文中有我,有利于把作文引回到真情实感的路子上来。

  今年高考,命题作文居多。天津的《人之常情》,重庆的《生活在自然中》,安徽的《带着感动出发》,湖北的《举手投足之间》,都有一种回归世俗的趋势,意在从常人常情出发,让考生两脚落地,写写恬淡、平和的生活;但难说不会来个古今烩于一锅,中外煲成一盆,循着“套话作文”的老路,小小年纪,感慨出一套亘古不渝的处世之道来。上海的《他们》,江苏的《好奇心》,特别适合于写人叙事,但对大多数还没从题海中探出头来的高三学生来说,这反倒更容易发怵,要深刻怕空泛,要具体怕肤浅。广东的《不要轻易说“不”》,从立意到文体,都没有选择余地,如此硬性的命题作文,为近年所少见。

  今年的材料作文是第二大户,似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全国卷I的“抗震救灾”、北京的“杯装石头”和江西的“代鼠写信”,要么主题豁然,要么立意列成了选择项,至少在审题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另一类是全国卷Ⅱ的“海龟和老鹰”,可以写好心人办坏事,也可以写聪明反被聪明误,还可以写强中自有强中手;宁夏、海南的“母女爱鸟”,可以写鸟的可怜,也可以写爱鸟人的可悲,还可以写捕鸟人的可恶,当然,也可以写慈善与生态的可叹,写教育与监管的可盼。角度虽多,却不难想到。难的是辽宁卷,评价青年人的价值观,可以说他们很模糊,也可以说他们很健康,指一部分都对,以偏概全都错,当然也允许他们多元化、个性化——但都很难有深度,一有深度就怕偏激;都很难有分寸,一有分寸就落了俗套。更难的是湖南的命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你根据这意境和哲理去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要知道,中小学的古诗词大多只背诵不讲解,什么叫“天街”,草色怎么“遥看近却无”,绝大多数考生恐怕根本弄不明白。按意境写记叙文,难道写景?按哲理写议论文,难道写“距离产生美”的玄理?也许“惟楚有才”,三湘学子是特别经得起折腾的。

  除了浙江,山东的“春来草自青”也是话题作文。但它似乎比浙江的话题更蹈空,当然可以写遵循规律、因循自然、看好前程、因微知著、顺应大势……却显然还是往年久被垢病的老路子。从话题作文只有浙江、山东还硕果仅存的趋势看,它是意料之中的走衰了。至于福建的情景作文,有些另类:借买饮料,写“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道理,可以针砭时弊,但要剑走偏锋,写出新意,恐非易事。

  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平分了秋色,现实性、平民化、发散型,成为大势。这也许可看作教育改革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一种顺应吧,当乐观视之。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