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专栏文集  >  张登贵
“张孟苏奇遇”帮我们反思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8-07-16 11:40:00报料热线:81850000

  张登贵

  张孟苏,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今年高考考了445分,在国内只能上个独立学院。可是却意外地被新加坡一所大学录取,而且还给了她4年共20万元人民币的助学金。刊登于7月13日《楚天都市报》的这则新闻,一天之间就被众多媒体转载,中央电视台7月14日一早就做了报道。

  这事说起来有点传奇色彩。高考结束后,张孟苏到武汉大学去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因为暴雨,她赶到时招生人员已经在撤展了。西南大学的一位女教师在拆雨篷,张孟苏见状就过去帮忙。这个行动被坐在一旁的新加坡老师看到了,张孟苏准备离开时,对方叫住了她。半个小时里,张孟苏时而用英语时而用汉语向5位面试考官回答问题,当考官们得知她曾经获得过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三级等等之后,认为张孟苏综合素质全面,当即决定预录她为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学生,并决定给她高额助学金。

  张孟苏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高考制度。我们现行的高校录取标准,就是一次高考的分数,所以每次高考结束后,有关部门都会陆续公布各档分数线,“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即使你其他方面再好,即使你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但高考没有上线,那就没门。即使上了线,还有一本、二本、三本之分。只能上三本的,肯定上不了二本,只能上二本的,也上不了一本。这就是中国人全知道的“一考定终身”。为什么一些高考状元、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到了社会上长期不能适应,录用他们的单位很痛苦,他们自己更痛苦,这与只看分数不看全面素质的高考制度有关。不是中国的学生不优秀,而是我们的“分数线”把不少优秀学生关在了门外。

  同时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家长,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张孟苏的妈妈说,女儿从小到大都没让她操过心。张孟苏上小学一年级就学会了做饭,之后还学会了洗衣。初中毕业那年暑假,张孟苏到一些公司打工,吃了不少苦,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因为经常历练,张孟苏的交往能力出众,而且经常喜欢帮助别人。我想,我们大多数家长的做法与张孟苏妈妈相反。饭不用孩子烧,衣不用孩子洗,暑假寒假不让孩子去打工,只要乖乖地把书读好,把成绩搞上去,其他一切事情爹妈都会替你做了。家长从生活小事一直包办到找工作、找对象,活生生地把一个生龙活虎的青年,培养成了书呆子。

  第三类需要反思的人们,则是学生自己。当然这是指有了反思能力的成年学生,比如高中生、大学生。他们反思的内容应该是如何造就自己。同在“一考定终生”的教育体制下,并不是所有的中学生、大学生都乖乖地听从“指挥”的。有些学生就不片面追求高分,也不愿意心安理得地躺在父母提供的安乐椅里,而是寻找机会获取更多知识,锻炼多方面能力。高二暑假,张孟苏想去学韩语,但又不想向妈妈要钱,于是就一面替老板拉生源赚提成,一面学习。去学跆拳道和书法,也是一边帮老板做事,一边学习,人家免了她的学费。在学校里,除了读书,她还担负了很多社会工作。她是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团支书、文学社社长,经常抽出时间组稿、编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这样做,也许会给“分数”带来一些影响,比如张孟苏,在国内她就只能去读三本了。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她所具有的超过一般同龄人的素质,即使这次没有被新加坡老师发现,也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显露出来。相反,只求一考得高分而忽视全面提高自己的人,虽然可能进了一个好学校,但他们的弱点也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暴露出来。同学聚会,常常会发现一些原本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却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原因之一可能就在这里。

  当然,需要反思的三类对象之中,最关键的是教育制度。“一考定终生”的体制不变,张孟苏们就只能靠“奇遇”了。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

“张孟苏奇遇”帮我们反思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8-07-16 11:40:00

  张登贵

  张孟苏,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今年高考考了445分,在国内只能上个独立学院。可是却意外地被新加坡一所大学录取,而且还给了她4年共20万元人民币的助学金。刊登于7月13日《楚天都市报》的这则新闻,一天之间就被众多媒体转载,中央电视台7月14日一早就做了报道。

  这事说起来有点传奇色彩。高考结束后,张孟苏到武汉大学去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因为暴雨,她赶到时招生人员已经在撤展了。西南大学的一位女教师在拆雨篷,张孟苏见状就过去帮忙。这个行动被坐在一旁的新加坡老师看到了,张孟苏准备离开时,对方叫住了她。半个小时里,张孟苏时而用英语时而用汉语向5位面试考官回答问题,当考官们得知她曾经获得过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三级等等之后,认为张孟苏综合素质全面,当即决定预录她为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学生,并决定给她高额助学金。

  张孟苏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高考制度。我们现行的高校录取标准,就是一次高考的分数,所以每次高考结束后,有关部门都会陆续公布各档分数线,“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即使你其他方面再好,即使你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但高考没有上线,那就没门。即使上了线,还有一本、二本、三本之分。只能上三本的,肯定上不了二本,只能上二本的,也上不了一本。这就是中国人全知道的“一考定终身”。为什么一些高考状元、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到了社会上长期不能适应,录用他们的单位很痛苦,他们自己更痛苦,这与只看分数不看全面素质的高考制度有关。不是中国的学生不优秀,而是我们的“分数线”把不少优秀学生关在了门外。

  同时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家长,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张孟苏的妈妈说,女儿从小到大都没让她操过心。张孟苏上小学一年级就学会了做饭,之后还学会了洗衣。初中毕业那年暑假,张孟苏到一些公司打工,吃了不少苦,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因为经常历练,张孟苏的交往能力出众,而且经常喜欢帮助别人。我想,我们大多数家长的做法与张孟苏妈妈相反。饭不用孩子烧,衣不用孩子洗,暑假寒假不让孩子去打工,只要乖乖地把书读好,把成绩搞上去,其他一切事情爹妈都会替你做了。家长从生活小事一直包办到找工作、找对象,活生生地把一个生龙活虎的青年,培养成了书呆子。

  第三类需要反思的人们,则是学生自己。当然这是指有了反思能力的成年学生,比如高中生、大学生。他们反思的内容应该是如何造就自己。同在“一考定终生”的教育体制下,并不是所有的中学生、大学生都乖乖地听从“指挥”的。有些学生就不片面追求高分,也不愿意心安理得地躺在父母提供的安乐椅里,而是寻找机会获取更多知识,锻炼多方面能力。高二暑假,张孟苏想去学韩语,但又不想向妈妈要钱,于是就一面替老板拉生源赚提成,一面学习。去学跆拳道和书法,也是一边帮老板做事,一边学习,人家免了她的学费。在学校里,除了读书,她还担负了很多社会工作。她是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团支书、文学社社长,经常抽出时间组稿、编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这样做,也许会给“分数”带来一些影响,比如张孟苏,在国内她就只能去读三本了。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她所具有的超过一般同龄人的素质,即使这次没有被新加坡老师发现,也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显露出来。相反,只求一考得高分而忽视全面提高自己的人,虽然可能进了一个好学校,但他们的弱点也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暴露出来。同学聚会,常常会发现一些原本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却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原因之一可能就在这里。

  当然,需要反思的三类对象之中,最关键的是教育制度。“一考定终生”的体制不变,张孟苏们就只能靠“奇遇”了。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