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
2008年8月9日上午10时55分,北京奥运会首枚金牌在北京射击馆产生,中国选手杜丽仅列第五,夺取“首金”希望落空。(8月9日新华网)
对于杜丽的失利,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被戏称为“愤青集中营”的互联网上,鲜见有“网络愤青”对杜丽的批评指责,看到的却是海量的宽容和鼓励。“别太伤心...你是我们英雄不能太受伤!”、“杜丽不哭,调整状态四天后再战!”、“杜丽你仍是我们中心神枪手,一次失手没关系,要相信自己,加油,加油!”、“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们挺你!”、“掌声和鲜花送你你,你依然是我们的英雄!”……
这一条条“温情评论”,正见证着中国和中国人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曾几何时,我们对金牌看的很重。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实现中国金牌“零”的突破起,中国人对奥运金牌魂牵梦绕、深入骨髓。甚至,以“金牌论英雄”、以成败得失来衡量一个运动员的爱国心。1988年汉城奥运会,带伤上场的体操王子李宁在吊环中脚挂于环、在跳马中重跌于地时,并未获得观众的谅解,反而遭受到了接二连三的非议。这种不正常看待金牌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运动员在大赛上正常发挥竞技水平。某种意义上,与奥运精神内涵和实质相悖。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太过于渴望所致。过强的民族自尊心、好胜心,让我们对象征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奥运金牌看的太过于沉重。这并不是那一个人的错误,有历史的原因、有经济发展的原因,更有社会文明和发展的因素。从某种角度来看,凸现出来的是“极不自信”的心态。
然而,时光荏苒,谁又能想到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和中国人,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和对待金牌的观念竟然变化如此之大呢?从看重金牌,到“淡定从容”,再到对运动员憾失“首金”的理解和包容。这种观念的转变其实跨越了一个历史阶段,极具时代的进步意义,也完全吻合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的正常心态。更是中国和亿万中国人完全溶入世界的证明,是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理念的最好诠释。
诚然,金牌的数量可以见证一个大国的进步。但是,这种对失利运动员独特的“温情鼓励”,却比金牌得失和金牌数量本身“含金量”更高!亿万国人对杜丽的“温暖评论”,让我们看到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和“团结、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在古老国度——中国的又一次完美宣示和弘扬。
憾失“首金”却赢得了喝彩和掌声,意外之外却得到了温情鼓励和支持,这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东方文明的真正交融呵!这一份份宽容、这一份份鼓励,是中国和中国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它让人充满温暖,它让人感慨无限。它让我们真切看到了,一个充满理性、包容的体育强国正向我们走来。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