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快评热论
谨防“不太可能造假”掩盖民生难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8-08-16 09:13:16报料热线:81850000

  叶祝颐

  收入增幅降了,消费增幅却一直见涨,而且涨幅逐月扩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差距,引发媒体质疑。对于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2964元,同期增长18%,部分网友质疑:“我怎么没感觉到自己工资涨了这么多?”8月14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数据不太可能造假。(8月15日《新闻晨报》)

  实际上,统计数据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质疑了。虽说统计局回应质疑的姿态值得肯定。从理论上讲,统计方法也没有错,统计局也没有必要刻意造假蒙蔽民众。但是从“不太可能造假”的语气中我们不难读出回应质疑的底气略显不足。而且无法回避的是,既然统计局认为数据没有造假,民众为何不领情呢?

  我们不妨以百姓关心的工资增长做解剖样本吧。上半年平均工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8.0%。人均月工资超过2000元,形势的确十分喜人。应该承认,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平均工资整体水平确有较大提高。但是,真正能够享受涨工资待遇并且能达到18.5%涨幅的的多是公务员,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职工,以及部分具有科技含量的高新行业职工。有消息说,平安保险老总年薪数千万,烟草行业中层干部年薪30万,就是佐证。而相当数量职工的工资水平远远跟不上平均工资增长的步伐。如果平均工资增长的成果相当多地被“跑在前面”的人分享了,让没有涨工资的人共享工资增长的荣耀也是件滑稽的事情。

  而且工资增长还存在地区差别、行业差距,由于地方财力不同,有的地方工资增长只是画饼充饥,并未足额发放到位。虽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工资快速增长,有的地方还提出了工资倍增计划,但是还有大量私营企业与小作坊雇工并未被纳入统计样本,更有相当数量职工工资水平尚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徘徊。而且有的用人单位甚至用两套不同的工资表来应付检查。因此,不少普通职工实际工资水平并没有达到统计局公布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语境下,民众不信任工资快速增长的利好数据,发几句牢骚并不难理解。

  而且,在我看来,民众不信任统计数据,除了不满有人“平均”掉了他们的工资涨幅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对货币现实购买力下降的郁闷。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与贫富差距现实,平均工资快速增长的统计数据难免底气不足。有意思的是,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在工作人员回应舆论质疑的同一天(8月14日),还发表了一篇经济述评,指出高位运行的通胀指数和资本市场的调整是居民实际收入缩减的主要原因。这个述评或许比“数据不太可能造假”更有说服力。

  从数据上看,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9%,比去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已经连续10个月亮起“黄灯”,处于“偏热”状态。虽然5月、6月CPI连续下降,但CPI总水平仍在高位运行。房价、教育、医疗收费居高不下。食品涨价、成品油涨价、日用品涨价……一片涨声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加23.3%,很难诠释工资增长的实际意义。

  其实,职工工资增长不取决于数据,而取决于有多少人从中受益。如果民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平均工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即使呈几何级数增长,也意义不大。我们谈工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不是为了面子好看,而是为了广大民众真正得到实惠。

  事实上,那些低于平均工资水平,处于统计数据之外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最不容乐观。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低工资水平职工或许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我担心的是,如果处于“最短木板”地位的民众被排除在统计数据之外,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并未真正提高,即使统计数据描绘的愿景再美好,他们仍然会感觉到一种相对剥夺感。如果不理清这些问题,“不太可能造假”这种底气不足的回应根本无法让民众树立对统计数据的信心。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08-15/030114312307s.shtml

  http://news.163.com/08/0815/03/4JC1308K0001124J.html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谨防“不太可能造假”掩盖民生难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8-08-16 09:13:16

  叶祝颐

  收入增幅降了,消费增幅却一直见涨,而且涨幅逐月扩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差距,引发媒体质疑。对于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2964元,同期增长18%,部分网友质疑:“我怎么没感觉到自己工资涨了这么多?”8月14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数据不太可能造假。(8月15日《新闻晨报》)

  实际上,统计数据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质疑了。虽说统计局回应质疑的姿态值得肯定。从理论上讲,统计方法也没有错,统计局也没有必要刻意造假蒙蔽民众。但是从“不太可能造假”的语气中我们不难读出回应质疑的底气略显不足。而且无法回避的是,既然统计局认为数据没有造假,民众为何不领情呢?

  我们不妨以百姓关心的工资增长做解剖样本吧。上半年平均工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8.0%。人均月工资超过2000元,形势的确十分喜人。应该承认,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平均工资整体水平确有较大提高。但是,真正能够享受涨工资待遇并且能达到18.5%涨幅的的多是公务员,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职工,以及部分具有科技含量的高新行业职工。有消息说,平安保险老总年薪数千万,烟草行业中层干部年薪30万,就是佐证。而相当数量职工的工资水平远远跟不上平均工资增长的步伐。如果平均工资增长的成果相当多地被“跑在前面”的人分享了,让没有涨工资的人共享工资增长的荣耀也是件滑稽的事情。

  而且工资增长还存在地区差别、行业差距,由于地方财力不同,有的地方工资增长只是画饼充饥,并未足额发放到位。虽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工资快速增长,有的地方还提出了工资倍增计划,但是还有大量私营企业与小作坊雇工并未被纳入统计样本,更有相当数量职工工资水平尚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徘徊。而且有的用人单位甚至用两套不同的工资表来应付检查。因此,不少普通职工实际工资水平并没有达到统计局公布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语境下,民众不信任工资快速增长的利好数据,发几句牢骚并不难理解。

  而且,在我看来,民众不信任统计数据,除了不满有人“平均”掉了他们的工资涨幅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对货币现实购买力下降的郁闷。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与贫富差距现实,平均工资快速增长的统计数据难免底气不足。有意思的是,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在工作人员回应舆论质疑的同一天(8月14日),还发表了一篇经济述评,指出高位运行的通胀指数和资本市场的调整是居民实际收入缩减的主要原因。这个述评或许比“数据不太可能造假”更有说服力。

  从数据上看,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9%,比去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已经连续10个月亮起“黄灯”,处于“偏热”状态。虽然5月、6月CPI连续下降,但CPI总水平仍在高位运行。房价、教育、医疗收费居高不下。食品涨价、成品油涨价、日用品涨价……一片涨声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加23.3%,很难诠释工资增长的实际意义。

  其实,职工工资增长不取决于数据,而取决于有多少人从中受益。如果民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平均工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即使呈几何级数增长,也意义不大。我们谈工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不是为了面子好看,而是为了广大民众真正得到实惠。

  事实上,那些低于平均工资水平,处于统计数据之外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最不容乐观。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低工资水平职工或许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我担心的是,如果处于“最短木板”地位的民众被排除在统计数据之外,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并未真正提高,即使统计数据描绘的愿景再美好,他们仍然会感觉到一种相对剥夺感。如果不理清这些问题,“不太可能造假”这种底气不足的回应根本无法让民众树立对统计数据的信心。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08-15/030114312307s.shtml

  http://news.163.com/08/0815/03/4JC1308K0001124J.html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