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悦
余秋雨估计想不到,他在浙江慈溪市桥头镇的老宅会成为当地的一个著名景点。记者近日从桥头镇文化站获悉,经过他们的修缮,目前老宅内的陈设已经完全恢复了余秋雨小时候的样子。同时,文化站正在努力,争取最近让这幢老宅成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9月3日《楚天都市报》)
“文物保护单位”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很神圣地方,很少听说将活人旧居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且不论它的意义到底有多大。何况,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旧居,名人大多已不在世,而且名人的历史地位早已奠定。更重要的是,它要看文物史迹的价值如何。简单地说,就是一幢建筑能否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具体到名人旧居,首先这位名人一定要有历史贡献,其次,这所旧居对这位名人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老宅对余秋雨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是现在判断余秋雨是否具有历史贡献,却还很难得出定论。
其实,桥头镇之所以要将余秋雨老宅申请什么“文物保护单位”,与时下开发“文化旅游”风气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凭借名人的一点点物什来大做文章,并以此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保护”只是一个漂亮的幌子,炒作乃至于谋取经济利益才是动机所在。
有人嘲讽说,假若牛顿故居在中国,那一定会成为一个大卖点,因“卖点”而炒作,因炒作而“金光闪闪”:宿舍是一定要腾空的,游客挨个进去,挨个收钱;苹果树一定成了摇钱树,它会成为图片、成为徽章、成为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带动多少相关产业发展。其实,这种情景在中国也太多了:一个会议室,因为开过一次著名的会议,后人若没有50、100的钱,休想进得去;因名人遗迹可就地生财,常有两个地区之间为争夺名人归属而伤了和气。革命圣地、名人故居、史迹史料、甚至列祖列宗的风情轶事,都被当作噱头,成为挖空心思赚钱的“卖点”。在这一切蔚然成风的背后,所谓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都抛诸脑后了。
余秋雨老宅成为景点也好,申请“文物保护单位”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些炒作的噱头而已,最终目的不过是想“借鸡生蛋”。古人云:“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大的可以说还有多少贫困儿童为一本课本而发愁,小的就讲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最紧要的还是多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多给后人留下一片或大或小的“树荫”,而不是热衷于建设什么的徒有其形“景点”。因为它不仅是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特定称谓的亵渎,更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侵犯和浪费。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