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宁海
稻花香里说丰年
2008-09-12 12:11:00 稿源: 宁海新闻网  

  宁海新闻网讯 与责任田、承包到户等一样,种粮大户也绝对属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时隔30年,我县第一批种粮大户中,有的因年纪大了,退出曾经的希望田野,有的因比较效益问题,转作他业。到现在还在“锄禾日当午”的,已属凤毛麟角。越溪乡种粮大户应可省,就属于其中的一个:从1986年成为种粮大户至今,他一直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昨日,记者来到山头应村,见到了应可省:中等个子,黝黑的脸庞,说话不离一个“粮”字,对土地与农业的感情显露无遗。

  汗滴禾下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1983年,我县已全面实行分田到户。在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的同时,由于耕地面积少(人均0.74亩),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至1987年,大批农民转向二、三产业,外出务工经商的逐年增多,粮田规模经营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1986年,山头应村把分田剩下的边边角角调集到一起,公开招标,拟把90亩田交给一户农民经营。应可省以每亩上交140斤谷子的条件中标,第一个种粮大户诞生了。

  应可省家世代都是农民,在此之前,他由父亲侍弄责任田,自己出门开拖拉机,靠给人家运货赚钱。父亲一直担任生产队长,种田是把好手,在父亲的劝说下,应可省“第一个吃螃蟹”,成了种粮大户。那拖拉机,自然也从路上开到了田里,不再运货,而是用于耕田运谷子。

  应可省说:种田是个苦活,农忙时节,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趁太阳出来之前,给水稻除虫打药水;一直忙到夜里,12点左右还要去放一次田水……刮风下雨时,更是牵挂在心,真是“斜风细雨不须归”。

  但宁海人说: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由于辛勤耕耘,应可省连年获得大丰收,投售给国家的粮食逐年增多,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政府也不断进行政策扶持:1993年,应可省买来了2万元的收割机,由政府补贴三分之一;1994年,又置办了11.7万元的插秧机,自己只拿出2.4万元,其余的都由政府埋单;1995年,原有的拖拉机鸟枪换炮,新添大型拖拉机,共花费6.2万元,政府补贴1.2万元……

  1994年,我县进一步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大户发展到583户,20亩以上的也有43户,承包总面积达11388亩,以后又发展到承担国家粮食任务的60%!应可省光双季稻,就种了120亩,投售国家粮食20万斤!

  笑从双脸生

  1997年,正当应可省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11号台风袭来,海塘倒了,村庄、田野一片汪洋。应可省回忆那时的惨状说:咸潮灌进来,低地里的庄稼全部淹死,高地上的也有不少咸死,先期投下去的2万元种子、肥料、人工全部泡汤,没办法,只好到信用社贷了3000元应急。

  应可省这人有一股韧劲,他发誓:我在田地上蚀了,就要在田地上赚回来。在政府和各方面的支持下,他排干积水,补种黄豆“拔咸”,第二年种粮不误,并更加精耕细作。1998年,他获得了大丰收。这一年,国家的收购价格提高到燥谷每斤8角。应可省卖了谷子,回家一数,整整赚了8万元!随即在乡政府对面的街面上造起了一幢三层半楼房,真是好事成双!

  2000年以后,由于国家对我县取消了粮食定购任务,以及种粮的比较效益不高,粮田规模经营面积逐渐减少。到2005年,全县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减少到35户,面积减少到7899.8亩。但应可省却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他把别人抛荒的田都去种上粮食,面积反而增加到380亩。他其实是会算账的:复合肥从120元一袋涨到240元,人工从每天60元涨到70元,还雇不到,雇来的也是60岁以上、工厂不招的老农……但看着这么好的田地抛荒了,心疼,还是种上粮食稳心。

  有道是风水轮流转。2007年以后,由于国际粮价飞涨,国家粮食收购价格调整,政府对种粮大户又实行柴油、种子等各方面的补贴,粮食生产迎来了春天。我县的种粮大户又回升到558户,面积达3.2万亩,承包100亩以上的也有102户。应可省因承包了380亩,独占鳌头,连续两年被评为省优秀种粮大户!

  今年,应可省一茬早稻即收5.6万斤,收入近6万元。他的杂交稻也是全省前10名的优质品种“5814”,是杂交稻之父袁隆平在海南省育成的,不但产量高而且米质好。稻还种在田里,米就被人订光了。

  大道如青天

  应可省为人重情重义,稼穑情结尤为深厚。每年做秧田时,他自己4亩足够,但都要多做3亩,让附近小户免费使用。一些村民叫他“把我的田种种去”,他的妻子有时嫌这些田太过偏远,不愿“吃力勿赚钱”,他却抹不开脸面,更心疼抛荒,每次都应承下来。因此,整个山头应村,没有一亩抛荒的粮田!这是十分可喜的。

  但应可省还是有淡淡的忧虑:他的父亲,原来是种田的好手,但现在年纪大了,不得不洗脚上田,侍弄4亩桔园;他的妻子,原来一直跟他做田垟生活,连拖拉机耕田都学会了,但1998年街面屋造起后,由于田垟生活太过辛苦,就改行理发开店了;一个儿子,考上了绍兴科技学院。虽然父亲一年也有万把元的收入,妻子收入也达1.5万元,儿子学的又是就业前景看好的机电系,但以后呢?谁来种田呢?农村的青壮年有许多进工厂去了,剩下的也大多不愿种田,种粮的前路在哪里呢?

  应可省告诉记者:现在政府每种一亩早稻补贴100元,种杂交补贴20元,加上杂七杂八的一些政策扶持,算下来是一笔不少的数目,因此种粮是有效益的,但粮食生产要减少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根本出路还在于机械化。对于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而言,形势更为逼人!今年,我准备撑烘干机。这样,就实现了播种、收割、晒干全程机械化……(记者 王方)

编辑: 吴金金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稻花香里说丰年

稿源: 宁海新闻网 2008-09-12 12:11:00

  宁海新闻网讯 与责任田、承包到户等一样,种粮大户也绝对属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时隔30年,我县第一批种粮大户中,有的因年纪大了,退出曾经的希望田野,有的因比较效益问题,转作他业。到现在还在“锄禾日当午”的,已属凤毛麟角。越溪乡种粮大户应可省,就属于其中的一个:从1986年成为种粮大户至今,他一直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昨日,记者来到山头应村,见到了应可省:中等个子,黝黑的脸庞,说话不离一个“粮”字,对土地与农业的感情显露无遗。

  汗滴禾下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1983年,我县已全面实行分田到户。在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的同时,由于耕地面积少(人均0.74亩),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至1987年,大批农民转向二、三产业,外出务工经商的逐年增多,粮田规模经营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1986年,山头应村把分田剩下的边边角角调集到一起,公开招标,拟把90亩田交给一户农民经营。应可省以每亩上交140斤谷子的条件中标,第一个种粮大户诞生了。

  应可省家世代都是农民,在此之前,他由父亲侍弄责任田,自己出门开拖拉机,靠给人家运货赚钱。父亲一直担任生产队长,种田是把好手,在父亲的劝说下,应可省“第一个吃螃蟹”,成了种粮大户。那拖拉机,自然也从路上开到了田里,不再运货,而是用于耕田运谷子。

  应可省说:种田是个苦活,农忙时节,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趁太阳出来之前,给水稻除虫打药水;一直忙到夜里,12点左右还要去放一次田水……刮风下雨时,更是牵挂在心,真是“斜风细雨不须归”。

  但宁海人说: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由于辛勤耕耘,应可省连年获得大丰收,投售给国家的粮食逐年增多,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政府也不断进行政策扶持:1993年,应可省买来了2万元的收割机,由政府补贴三分之一;1994年,又置办了11.7万元的插秧机,自己只拿出2.4万元,其余的都由政府埋单;1995年,原有的拖拉机鸟枪换炮,新添大型拖拉机,共花费6.2万元,政府补贴1.2万元……

  1994年,我县进一步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大户发展到583户,20亩以上的也有43户,承包总面积达11388亩,以后又发展到承担国家粮食任务的60%!应可省光双季稻,就种了120亩,投售国家粮食20万斤!

  笑从双脸生

  1997年,正当应可省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11号台风袭来,海塘倒了,村庄、田野一片汪洋。应可省回忆那时的惨状说:咸潮灌进来,低地里的庄稼全部淹死,高地上的也有不少咸死,先期投下去的2万元种子、肥料、人工全部泡汤,没办法,只好到信用社贷了3000元应急。

  应可省这人有一股韧劲,他发誓:我在田地上蚀了,就要在田地上赚回来。在政府和各方面的支持下,他排干积水,补种黄豆“拔咸”,第二年种粮不误,并更加精耕细作。1998年,他获得了大丰收。这一年,国家的收购价格提高到燥谷每斤8角。应可省卖了谷子,回家一数,整整赚了8万元!随即在乡政府对面的街面上造起了一幢三层半楼房,真是好事成双!

  2000年以后,由于国家对我县取消了粮食定购任务,以及种粮的比较效益不高,粮田规模经营面积逐渐减少。到2005年,全县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减少到35户,面积减少到7899.8亩。但应可省却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他把别人抛荒的田都去种上粮食,面积反而增加到380亩。他其实是会算账的:复合肥从120元一袋涨到240元,人工从每天60元涨到70元,还雇不到,雇来的也是60岁以上、工厂不招的老农……但看着这么好的田地抛荒了,心疼,还是种上粮食稳心。

  有道是风水轮流转。2007年以后,由于国际粮价飞涨,国家粮食收购价格调整,政府对种粮大户又实行柴油、种子等各方面的补贴,粮食生产迎来了春天。我县的种粮大户又回升到558户,面积达3.2万亩,承包100亩以上的也有102户。应可省因承包了380亩,独占鳌头,连续两年被评为省优秀种粮大户!

  今年,应可省一茬早稻即收5.6万斤,收入近6万元。他的杂交稻也是全省前10名的优质品种“5814”,是杂交稻之父袁隆平在海南省育成的,不但产量高而且米质好。稻还种在田里,米就被人订光了。

  大道如青天

  应可省为人重情重义,稼穑情结尤为深厚。每年做秧田时,他自己4亩足够,但都要多做3亩,让附近小户免费使用。一些村民叫他“把我的田种种去”,他的妻子有时嫌这些田太过偏远,不愿“吃力勿赚钱”,他却抹不开脸面,更心疼抛荒,每次都应承下来。因此,整个山头应村,没有一亩抛荒的粮田!这是十分可喜的。

  但应可省还是有淡淡的忧虑:他的父亲,原来是种田的好手,但现在年纪大了,不得不洗脚上田,侍弄4亩桔园;他的妻子,原来一直跟他做田垟生活,连拖拉机耕田都学会了,但1998年街面屋造起后,由于田垟生活太过辛苦,就改行理发开店了;一个儿子,考上了绍兴科技学院。虽然父亲一年也有万把元的收入,妻子收入也达1.5万元,儿子学的又是就业前景看好的机电系,但以后呢?谁来种田呢?农村的青壮年有许多进工厂去了,剩下的也大多不愿种田,种粮的前路在哪里呢?

  应可省告诉记者:现在政府每种一亩早稻补贴100元,种杂交补贴20元,加上杂七杂八的一些政策扶持,算下来是一笔不少的数目,因此种粮是有效益的,但粮食生产要减少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根本出路还在于机械化。对于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而言,形势更为逼人!今年,我准备撑烘干机。这样,就实现了播种、收割、晒干全程机械化……(记者 王方)

编辑: 吴金金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