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几成定论,还没有形成定论甚至存在极大争议的,是对这种低迷的认识和定性:究竟是理性的回归,还是危机的前兆?由此也就引出当下最为敏感的话题:政府应该救市还是坐视?
虽然中央政府尚未明确表态,但来自房地产企业及行业组织的呼吁已经不绝于耳。近日有地产商公开表示,如果政府还不出手救市,而是坐视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乃至陷入危机,则首先打击的不是开发商,而是已购房的公众、地方政府、建筑业工人,乃至最终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据中国房地产协会披露,该协会已经“上书”国务院有关部门,呼吁将目前“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改为“适度控制”。具体政策包括:允许地方政府自行救市;降低房地产交易有关税率;鼓励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强房地产预警系统功能等。
似乎是与此呼应,部分地方政府的“自行救市”行动已经开始,继9月初西安市政府出台《关于恢复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南京市政府亦于近日出台《关于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两地的“意见”不但名称相似,其内容也多有相同。除各种税费减免等金融、政策扶持外,最引人关注而又引发争议的,是对购房者的直接补贴。
面对开发商的不无威胁意味的“呼吁”和地方政府应声而出的救市政策,舆论保持了一贯的质疑和批评。其核心的批评是,数年来持续攀升的房价刚刚出现回归迹象,开发商便与地方政府再次联手造势,试图将房价稳定在百姓难以企及的高度,以维持开发商的暴利和地方政府的“卖地红利”,却置百姓的住房需求于不顾。
鉴于以往数年来开发商与地方政府暗中联手推高房价、地价的教训,舆论保持这样的警惕和质疑,无疑有着充分的道义依据。但值得注意的是,开发商出于维护一己私利的“呼吁”固然可以不理,但鉴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震荡的教训,中国政府面对持续低迷的国内房地产市场,究竟应该“救市”还是“坐视”,确实已成需要决断的真实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开发商仍然以绑架公众、胁迫政府的方式,以维护一己利益的行为固然令人不齿,但若舆论仅以道义批判的方式,陷入与开发商的口舌纠缠,则也可能模糊了问题的焦点,以致延误了真正“救市”的机遇。
早有经济学家指出,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体系中最具系统性风险的,当属早已具有泡沫性质的房地产市场。此前中央政府一系列调控措施,无不意在遏制泡沫的迅速膨胀,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避免因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系统性危机。遗憾的是,美国金融危机提前打断了可能的“着陆”过程,使正处高点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得不面对“硬着陆”的风险。就此而言,中国的开发商们确实成功地绑架了公众利益和中国经济,使中国政府不得不面对“救市”而救开发商,或“坐视”而冒陷入经济危机风险的两难选择。正如目前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救市措施,面对着同样的两难一样。
面对如此局面,各方均应谨言慎行,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和立场,分析真实的经济问题,以图寻找有利于中国经济顺利渡过冲击的措施。地方政府头疼医头的“救市”措施固不足取,开发商的喋喋不休更应该闭嘴,在充分分析、论证基础上,有助于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的整体调控措施,才是真正需要的救市之策。(社评)
编辑: 虞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