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政府工作报告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2-28 07:19:18

  三、2011年政府工作主要安排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的良好开局,意义十分重大。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现实条件,建议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0%,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3%。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国家和省确定的目标任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围绕“破难促调、创新开局”的工作基调,按照“稳增长、调结构、抓减排、控物价、增收入、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六个加快”,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创业指导服务、政策服务和信贷服务,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开发公益性、服务性岗位,扩大劳务合作,拓宽居民就业渠道。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加强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金和低保对象补助金。鼓励农民开展财产性、经营性创业投资和参与农业产业化创业投资。全面推广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提升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旅游休闲、文化健身、教育培训、健康养老、家政家居等消费热点,培育和规范网络购物、数字娱乐等新型消费。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推进商贸集聚区、商业特色街和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规模。提升发展专业市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5%。 

  促进投资持续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推进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加快城市重点功能区块、城市综合体和卫星城市的投资建设。深化重大项目会战攻坚,推动一批央企、民企和外企大项目落地,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抓紧做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健全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联合创新投资。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二)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服务业大发展。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现代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6%。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投入,扎实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积极筹办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做好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申报工作。推进服务业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建设,确保和丰创意广场等项目建成投用。支持国内外企业在甬设立研发、营销总部和采购、物流中心。

  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和产业目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应用集成制造、虚拟制造、清洁生产等先进制造模式,引导生产加工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重大工业项目。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新兴产业基地、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完善研发、检测、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企业技术、品牌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组织化水平,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种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联基地带农户,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和农产品质量监管。

  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推进资源物资集散和贸易平台建设,做强做大液体化工、铁矿石、煤炭、塑料、粮油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大力培育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择优发展临港工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加快发展海洋旅游业。推进海洋产业发展重大区块建设,加强海岛分类开发管理。积极申办国家海洋博览会。 

  (三)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引进共建一批研发机构。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健全公共科技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推进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力争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300件。完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 

  加快人才强市建设。实施万名专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抓好以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人才交流合作,完善引才引智平台,推进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和留学生创业园建设。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推广“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就业服务网络和人才公共信息发布渠道,加强对人才的服务和保障。新增各类人才10万人。 

  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整合和集聚创业创新资源,强化对公共创新平台、创业孵化器等创业创新载体的扶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技服务机构,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发展,构筑公司股权交易和风险投资退出平台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体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