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宁波筑就民办教育发展高地
稿源: 中国教育报   2011-08-16 14:40:42报料热线:81850000

  针对民办教育面临的经费不足、师资流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宁波市通过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筑就民办教育发展高地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凌 严晶晶

  浙江省宁波市下设的余姚市共有30多所初中,2011年中考合格率、优良率最高的居然是两所民办学校——余姚实验学校、高风中学。据当地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这两所民办学校,由于办学有特色、教学质量高,深受当地群众认可。

  事实上,不只是余姚,在整个宁波市,民办教育都是公办教育强有力的竞争者。据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沈剑光介绍,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全日制民办学校1075所,在校生37.8万人,占全市学生数的29%,平均每4个学生,就有一个在民办学校就读。

  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整个民办教育发展遭遇寒冬。很多民办校受到成本上涨、师资流失等因素影响,出现了质量下滑、招生萎缩,甚至停办、倒闭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宁波的民办教育为何能够“独善其身”,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呢?

  记者采访发现,这得益于宁波市通过制度建设,营造出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早在2006年,宁波市就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着重推出并逐年落实了公共财政保障、教师社会保险等顶层制度设计,给民办教育披上了抵御“严寒”的制度“外衣”。

  公共财政保障做强民办校品牌

  办学经费不足是个长期困扰民办学校的难题,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用工成本增加,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很多民办学校都是靠‘以学养学’模式发展起来的,主要靠学费维持运行。但是,收费标准很多年都没有变了,而物价和人力成本却一直在涨,给学校正常运转造成了很大压力。”大红鹰学院副院长王云儿说。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学院现有学生1.5万人、教师800人。按照每年1.6万元的收费标准,学校一年的学费收入共2.4亿元。看起来很高,但根本不够用,仅以人头费为例,800名教师,再加上同样数量的后勤人员,按照每人10万元,这块开支就要1.6亿元,还不算科研经费、运转费用等大笔支出。“每年五六月份,就是学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青黄不接的时候。”王云儿说。

  “我们曾经作过调查,发现受物价和人力成本上涨的影响,很多民办学校都遇到类似困难。”沈剑光说,“我们估算过,如果15%的学校发展不好,停办或倒闭,可能会对宁波教育事业产生冲击。”

  为此,宁波通过地方立法在市、县两级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建立民办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制度。对符合规定条件,实施中小学学历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按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教育经费1/4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学校,为教师缴纳养老保险补助1/2经费,每人每年约4380元。从2007年到2010年,仅市本级财政民办教育专项支出,就达到5652万元。

  从今年起,宁波市还新增了民办高校生均教育经费补助等专项补助资金2895万元。作为这项制度的受益者,大红鹰学院获得了1500万元的财政补助。“这笔经费,对于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短缺的状况,非常及时,也非常解渴。”王云儿说。

  浙江万里学院执行院长陈厥祥也表示,近两年,政府通过财政资助、科研经费等方式支持学校的经费达到3000多万元,对于学校保持规模稳定、正常运行帮助很大。

  然而,用公共财政资助民办学校,是否合理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沈剑光表示,这是国际上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宁波民办初中和小学在校生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15.4%和16.9%,按道理这些学生读书应当享受公共财政,如果这些学生全部到公办校就读,不算建校资金,仅公用经费的支出就要上亿元。现在这部分全都由民办学校承担了,政府即使按照公办校生均经费1/4的标准给民办校资助,也为财政节省了支出。

  为了保证资助经费不被挪用,宁波对财政资助的民办校进行严格限定,要求必须是产权明晰、出资人不求合理回报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同类公办校平均规模。沈剑光说:“公共财政资助这样的学校,就是要扶强扶优、做大做强这批民办校,让他们做出品牌、办出特色,成为‘百年老校’。”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筑就民办教育发展高地

稿源: 中国教育报 2011-08-16 14:40:42

  针对民办教育面临的经费不足、师资流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宁波市通过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筑就民办教育发展高地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凌 严晶晶

  浙江省宁波市下设的余姚市共有30多所初中,2011年中考合格率、优良率最高的居然是两所民办学校——余姚实验学校、高风中学。据当地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这两所民办学校,由于办学有特色、教学质量高,深受当地群众认可。

  事实上,不只是余姚,在整个宁波市,民办教育都是公办教育强有力的竞争者。据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沈剑光介绍,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全日制民办学校1075所,在校生37.8万人,占全市学生数的29%,平均每4个学生,就有一个在民办学校就读。

  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整个民办教育发展遭遇寒冬。很多民办校受到成本上涨、师资流失等因素影响,出现了质量下滑、招生萎缩,甚至停办、倒闭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宁波的民办教育为何能够“独善其身”,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呢?

  记者采访发现,这得益于宁波市通过制度建设,营造出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早在2006年,宁波市就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着重推出并逐年落实了公共财政保障、教师社会保险等顶层制度设计,给民办教育披上了抵御“严寒”的制度“外衣”。

  公共财政保障做强民办校品牌

  办学经费不足是个长期困扰民办学校的难题,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用工成本增加,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很多民办学校都是靠‘以学养学’模式发展起来的,主要靠学费维持运行。但是,收费标准很多年都没有变了,而物价和人力成本却一直在涨,给学校正常运转造成了很大压力。”大红鹰学院副院长王云儿说。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学院现有学生1.5万人、教师800人。按照每年1.6万元的收费标准,学校一年的学费收入共2.4亿元。看起来很高,但根本不够用,仅以人头费为例,800名教师,再加上同样数量的后勤人员,按照每人10万元,这块开支就要1.6亿元,还不算科研经费、运转费用等大笔支出。“每年五六月份,就是学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青黄不接的时候。”王云儿说。

  “我们曾经作过调查,发现受物价和人力成本上涨的影响,很多民办学校都遇到类似困难。”沈剑光说,“我们估算过,如果15%的学校发展不好,停办或倒闭,可能会对宁波教育事业产生冲击。”

  为此,宁波通过地方立法在市、县两级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建立民办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制度。对符合规定条件,实施中小学学历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按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教育经费1/4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学校,为教师缴纳养老保险补助1/2经费,每人每年约4380元。从2007年到2010年,仅市本级财政民办教育专项支出,就达到5652万元。

  从今年起,宁波市还新增了民办高校生均教育经费补助等专项补助资金2895万元。作为这项制度的受益者,大红鹰学院获得了1500万元的财政补助。“这笔经费,对于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短缺的状况,非常及时,也非常解渴。”王云儿说。

  浙江万里学院执行院长陈厥祥也表示,近两年,政府通过财政资助、科研经费等方式支持学校的经费达到3000多万元,对于学校保持规模稳定、正常运行帮助很大。

  然而,用公共财政资助民办学校,是否合理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沈剑光表示,这是国际上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宁波民办初中和小学在校生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15.4%和16.9%,按道理这些学生读书应当享受公共财政,如果这些学生全部到公办校就读,不算建校资金,仅公用经费的支出就要上亿元。现在这部分全都由民办学校承担了,政府即使按照公办校生均经费1/4的标准给民办校资助,也为财政节省了支出。

  为了保证资助经费不被挪用,宁波对财政资助的民办校进行严格限定,要求必须是产权明晰、出资人不求合理回报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同类公办校平均规模。沈剑光说:“公共财政资助这样的学校,就是要扶强扶优、做大做强这批民办校,让他们做出品牌、办出特色,成为‘百年老校’。”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