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引导民办校完善内部治理
内部治理不规范,办学不稳定,是当前民办教育发展的另一大难题。沈剑光说:“少数民办学校采取家族式管理,管理随意性很强,校长走马灯似地更换,办学很不稳定。”
为了引导民办校规范办学,宁波市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监督”的模式,加强了对民办学校的监管。
“政府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主要是政策、制度的管理,所以我们将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放在政策法规处,主要是通过政策、制度的调节,引导民办学校自己发挥积极性,落实办学自主权,形成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沈剑光表示。
一方面,宁波市政府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制定了风险防范制度、资产登记监督制度等,要求民办学校设立风险保证金,用于处理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到2010年,市本级民办学校已经提取风险保证金1000余万元;要求出资人投入学校的资产,要与出资人的其他资产分离,并办理验资过户手续,确保民办学校的独立性和资产安全。
另一方面,则鼓励各民办校在内部治理上大胆创新,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自主管理,让学校充分享有招生、人事、课程设置、财务工作等方面的自主权。
余姚市实验学校是1999年创办的一所民办中学,从“零资金”启动、租房办学开始,现已成为一所拥有1.3亿元资产、教学质量在当地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在短短10多年内实现跨越发展,正是得益于科学、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
参与创办该校的校长余如玉说,在人事、课程设置等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干涉很少。学校实行董事会决策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负责重大事项决策,校长行使管理权,对学校进行扁平管理,打破常规的总务处、政教处、教务处的机构设置方式,只设中学部、小学部、生活部、办公室,实现了精干高效的管理。
记者了解到,该校共有400名教职员工、3000多名学生,可中层正职以上管理人员只有6人,并且人均兼课5节,但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效率之高令人折服。在余姚及周边地区,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实验学校就读作为首选。
“回顾宁波民办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办得有特色、深受教育部门和老百姓认可的,都是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办学者不图回报的民办学校。而那些抱着营利目的、想赚钱的民办学校,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加强扶持或监管。”沈剑光说。
而这也恰恰印证了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必要性。按照浙江省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宁波承担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试点任务。目前,宁波正在研究制定试点实施方案,理顺民办学校分类标准、学校产权归属等难点问题,建立两类学校不同的政策扶持和规范体系,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短评
制度引导 政策扶持
民办教育的发展,已经走到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办学成本增加、优秀教师流失等危机日益突出,产权不明晰、内部治理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也浮出水面;另一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宁波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民办教育要靠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保障、教师社会保险等扶持性的制度体系,帮助民办校获得足够的生存和上升空间,渡过现在的难关;在加强监管制度建设的同时,充分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引导他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唯有如此,才可能办出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校品牌,与公办校形成并驾齐驱、良性竞争的态势,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需求,最终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