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忧患】
不规范“学生接送车”事故多发
我市警方的一份关于学生出行现状的调研文章中显示,目前学生上下学的交通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家长接送(包括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学生乘坐公交车、徒步、骑自行车(高年级)、学校负责接送、学生自行拼车。
由于缺乏一种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安全出行方式,目前,不少孩子上下学途中隐患重重。
9月7日上午,奉化市莼湖镇一所小学的“学生接送车”在途中侧翻,当时车上有16名学生。事故中,一名三年级男生上肢多处骨折,其余15名孩子不同程度刮擦伤。
今年6月20日,在宁海长街镇,交警查获一辆有明显校车标志的19座中巴。当时,这辆“校车”上竟塞了75人,除了驾驶员和两名陪护人员,另外72名都是幼儿。据了解,这车是当地一家幼儿园的接送车。除了严重超载,这辆车的驾驶员也根本不具备驾驶19座中型普通客车的资格。
去年年初,一名目不识丁的安徽男子通过伪造的驾驶证骗过江北一所民办学校,成为该校学生接送车驾驶员。驾车接送孩子近一学期,被交警查获时,这名男子竟然还喝过酒,属于酒后驾车。
此前,在东钱湖镇钱湖北路旁的一所仁达子弟学校门口,一辆“校车”倒车时碾死一名候车的二年级学生……
据记者了解,在城区范围内,部分低年级的孩子由于放学时间早,家长又不便接送,不少由周边一些民营托管班组织车辆接送。走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的托管班采用普通7座面包车接送孩子。这些车辆游离在有关部门的监管视线之外,车内设施简陋,司机流动性大,超员现象时有发生。
在一些城郊学校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中,学生上下学安全更让人揪心。部分“校车”存在驾驶员不稳定、车辆来源复杂等情况。一些学校租来的车辆,由于运营方多以赢利为目的,超员、超速行为不少。此外,为了接送孩子,几位家长联合租用“乌龟车”、电动三轮车甚至拖拉机的场景也时常可见。
记者周 琼
【一种声音】
有识之士呼吁:
推行专用校车需要政府推动
一边是学生上下学带来的沉重交通压力,一边是家长自寻出路,忙乱无序的接送。实施校车接送的呼声几年前就有了,然而时至今日,宁波城区仍鲜见校车的身影。
“就校车问题而言,宁波不少县(市)倒走在了前面,有的搞了好几年,城区反而落伍了。”今年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励维新提出建议:发展校车接送制度,推行校车公交化运行。
励维新建议,在全市范围推行校车公交化运行,逐步将所有校车纳入公共交通规划,资金来源由政府补贴,由市公交公司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要在公交优先中,进一步规定公共校车优先,这很重要,”励维新说。
建立专用校车体系,是解决学生接送、缓解交通拥堵的根本出路。今年夏天,市政协委员张华和宁波大学讲师张磊先后向市政府建议,为建立专用校车体系,宜尽快出台相应制度,落实配套措施。
张华是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处长。他对记者说,目前学生上下学接送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家长使用私家车接送,二是请家中老人或保姆、托管中心接送,三是要求孩子自行往返。这种散乱的方式社会成本太高了,加重城区交通拥堵压力和环境污染,还极大牵扯了家长的精力。
校车为什么迟迟推不开,校方和教育部门“意愿不强”是一个原因。张华说,我们大多数的学校是公办公营,而学生上下学被认为是交通问题,与教育部门、学校关系不大,倘若实行校车接送,学校就要额外增加相应的管理职责,校方有顾虑,可以理解。
实施专用校车,不是某一两个部门的事情,必须由政府来推动,还要舍得往里面贴钱,要作为一项民生实事来办才行。张华仔细研究了国内外的校车运行体系。据介绍,像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等都建立了高安全保障、高法律约束的专用校车运作模式,而国内的张家港、武汉、重庆、郑州等城市都已陆续开始实施“校车公交化运作”项目。
张华建议,宁波也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中小学校车管理试行办法,出台相应政策。一是建立政府出资、公司经营、社区配合的校车营运模式。可以先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中小学校开展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形成覆盖城区范围的中小学生专用校车系统。二是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各级财政和学生家长应共同承担专用校车系统的运营费用,保障专用校车的正常营运。在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中,将中小学生专用校车系统的相关费用予以单列,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制定比较优惠的校车收费标准,对于城乡低保家庭的子女可实行免费乘车。三是加强校车安全管理。
记者余建文通讯员姚国栋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