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市卫生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11-10 09:47:24报料热线:81850000

  《宁波市卫生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昨天出台。这一全省首个地市级的“十二五”卫生人才规划提出:到2015年,本市卫生人才总量基本适应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人才结构优化,城乡分布更趋合理。人才拥有量、增长速度、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处于浙东地区领先。这5年里,在高端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所突破;有效改善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人才短缺局面。

  具体来说,到201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3.5人,每千人注册护士3.2人,每千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0.75人。到2015年卫生经常性预算经费的4%用于科研和卫生人才培养等支出。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急需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竞争优势增强,在医学领域形成一批代表区域医学中心水平的医学学科,包括1-2个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或专科研究(医疗)中心,10个省内先进的重点学科或省市共建重点学科,10个省内特色医疗专科诊疗中心,建成省内区域综合性医疗中心和专科性医疗中心。

  “十一五”期间,我市卫生人才总量增长,素质提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还很不相适应。眼下我市每千人执业医师与注册护士数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且分布不合理。目前,美国每千人执业医师2.7人,德国3.5人;欧美等发达国家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到8.1人,全球的平均水平也有2.8人。

  引高端:医学院士零突破

  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引进或柔性引进医学院士实现零的突破,建3个以上院士工作站,至少有一个院士站或创新团队在甬服务;引进或培养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或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以上等高级专家20名,培养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名、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50名。

  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设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博士后工作站,成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设流动站。完善柔性引智机制,鼓励各级医疗机构跨市开展合作研究培养人才,对柔性引智效果好的引才单位给予补助。同时,提升卫生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的福利待遇,创造留人的良好环境。

  大力培养本土的卫生“双优”人才,形成合理的高端人才梯队。以医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加大经费投入,提升高端人才的科研与自主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医学杰出人才、优势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人才。到2015年,培养或引进省级及以上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12名,市级医学学科带头人50名,县级医学学科带头人100名。

  实施中医名家培育工程。加快建设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加强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医药技术人才培养。各级名中医每3年带徒1-2名,其中1名为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到2015年,争取市级及以上名中医在30名以上,中青年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在30人以上。

  强基层:一般诊疗下沉到社区

  近些年,基层医院的设备、设施等硬件普遍加强,但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突出。要大力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社区护士、公卫人员、乡村医生等各类基层卫生人才培养项目;要加快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合理扩大基层卫生人才规模:到2015年,我市每万服务人口拥有全科医生3名以上,逐步形成一支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到2020年,全市乡村医生基本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着力提高基层卫生人才服务能力: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社区,基层卫生人才必须要有过硬的服务质量。实施招聘全科医学毕业生和执业医师计划,探索定向培养全科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引进和培育全科医学学科领军人才。建立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定期进修制度,3年内建设市级临床实践基地4个以上、县级临床实践基地10个以上,社区实践基地35个以上。每家基层医疗机构每年要有1名以上技术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半年以上,利用远程网络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继续教育。

  让祖国医学在基层发扬光大。全市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00%。

  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主任(院长)选拔任用管理机制。

  实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优惠政策。实施公立医院牵手基层行动,强化城市综合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和社区医院。鼓励城市业务水平较高、身体状况较好的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优先探索退休人员的多点执业管理办法。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市卫生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11-10 09:47:24

  《宁波市卫生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昨天出台。这一全省首个地市级的“十二五”卫生人才规划提出:到2015年,本市卫生人才总量基本适应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人才结构优化,城乡分布更趋合理。人才拥有量、增长速度、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处于浙东地区领先。这5年里,在高端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所突破;有效改善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人才短缺局面。

  具体来说,到201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3.5人,每千人注册护士3.2人,每千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0.75人。到2015年卫生经常性预算经费的4%用于科研和卫生人才培养等支出。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急需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竞争优势增强,在医学领域形成一批代表区域医学中心水平的医学学科,包括1-2个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或专科研究(医疗)中心,10个省内先进的重点学科或省市共建重点学科,10个省内特色医疗专科诊疗中心,建成省内区域综合性医疗中心和专科性医疗中心。

  “十一五”期间,我市卫生人才总量增长,素质提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还很不相适应。眼下我市每千人执业医师与注册护士数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且分布不合理。目前,美国每千人执业医师2.7人,德国3.5人;欧美等发达国家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到8.1人,全球的平均水平也有2.8人。

  引高端:医学院士零突破

  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引进或柔性引进医学院士实现零的突破,建3个以上院士工作站,至少有一个院士站或创新团队在甬服务;引进或培养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或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以上等高级专家20名,培养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名、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50名。

  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设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博士后工作站,成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设流动站。完善柔性引智机制,鼓励各级医疗机构跨市开展合作研究培养人才,对柔性引智效果好的引才单位给予补助。同时,提升卫生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的福利待遇,创造留人的良好环境。

  大力培养本土的卫生“双优”人才,形成合理的高端人才梯队。以医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加大经费投入,提升高端人才的科研与自主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医学杰出人才、优势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人才。到2015年,培养或引进省级及以上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12名,市级医学学科带头人50名,县级医学学科带头人100名。

  实施中医名家培育工程。加快建设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加强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医药技术人才培养。各级名中医每3年带徒1-2名,其中1名为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到2015年,争取市级及以上名中医在30名以上,中青年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在30人以上。

  强基层:一般诊疗下沉到社区

  近些年,基层医院的设备、设施等硬件普遍加强,但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突出。要大力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社区护士、公卫人员、乡村医生等各类基层卫生人才培养项目;要加快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合理扩大基层卫生人才规模:到2015年,我市每万服务人口拥有全科医生3名以上,逐步形成一支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到2020年,全市乡村医生基本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着力提高基层卫生人才服务能力: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社区,基层卫生人才必须要有过硬的服务质量。实施招聘全科医学毕业生和执业医师计划,探索定向培养全科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引进和培育全科医学学科领军人才。建立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定期进修制度,3年内建设市级临床实践基地4个以上、县级临床实践基地10个以上,社区实践基地35个以上。每家基层医疗机构每年要有1名以上技术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半年以上,利用远程网络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继续教育。

  让祖国医学在基层发扬光大。全市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00%。

  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主任(院长)选拔任用管理机制。

  实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优惠政策。实施公立医院牵手基层行动,强化城市综合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和社区医院。鼓励城市业务水平较高、身体状况较好的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优先探索退休人员的多点执业管理办法。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