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北仑
浓浓药味闻不厌——记原大碶制药厂
稿源: 北仑新闻网   2011-11-16 13:53:18报料热线:81850000

曾经楼上是办公室,楼下是仓库。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顾圆圆 谢 挺)说起大碶制药厂,相信很多人会找回曾经的记忆。作为七八十年代地方国营企业,它曾经辉煌一时,生产的很多片剂和中成药,如肌苷口服液、参杞蜂皇浆、西洋参口服液,在地方上颇有名气。“当年在药店里买他们厂的十滴水、红药水”,“很多保健品都是他们生产的,质量相当好”,“肌苷口服液特别有名气,买得抢一样”……采访中,很多中老年市民都这样感叹以前药品的质量如何如何好,言语中透着对老药厂的怀念。

  可是,问起对老药厂的了解,很多人除了知道这些有名的产品和药厂的大体位置外,再说不上更多。对他们来说,曾经的药厂是家非常说得起的单位,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进去工作的。那么,大碶制药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来的,里面有什么样的故事,现在又怎么样了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很多原来该厂的老干部、老职工,听他们娓娓述说从前的故事,还原昔日的点点滴滴。

  大碶制药厂三更其名,产品曾远近闻名

  大碶制药厂最先叫做镇海县制药厂,因为厂址在大碶的缘故,很多人习惯称作大碶制药厂。后来因为建区扩区和改制等原因,又改名为滨海制药厂、宁波市第三制药厂。从1970年一直经营到1995年,最后转制,更名为天真制药厂,现在已经搬迁到大港工业城甬江路15号。目前拥有抗生素类、心脑血管类、皮肤病类、营养补充剂类、肝病类、抗感冒类等二十余种产品,剂型齐全(原料药、片剂、颗粒剂、口服溶液、小容量针剂等),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出任企业专家组组长,为企业的研发提供科技支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为偌大的镇海县还没有一家制药厂,镇海县卫生局就投资了八万元兴办药厂。起初是办在镇海,因为水质等原因,没过多久就搬到了当时的大碶镇,具体位置就是现在的大碶街道坝头社区汤家桥。同时县卫生局还下派了两位干部,50多岁的支部书记胡连庄和40多岁的厂长马金苗,他们的作风和干劲在往后的岁月里经常被人称道。

  刚创业的时候是非常艰苦的,厂房是由大碶米厂的一个车间扩建,又把当地人称作“皇宫”的庙堂改建成了厂房,最初的设备只有两个烧草药的大铜锅,员工只有十几个人。药厂是从做中草药片剂、糖浆开始的,因为中草药药片和糖浆制作相对比较简单,将原料拿来,经过高温熬煮、浓缩、制成颗粒、包装等程序,最后成品出厂。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药品并不愁销路。除了中草药片剂,药厂还生产农忙的时候比较有需求的的“三水”:红药水、十滴水和碘酒。当时,虽然全年产值只有几十万元,但上到干部下到职工,大家热情满满,一心想着为国家多创效益。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制药厂逐渐发展并迎来了销售高峰,生产的葡萄糖吊瓶、肌苷口服液等产品受到了医院和消费者的欢迎。然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也由于产品没有及时创新,制药厂逐渐开始不景气。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改制为私企,改名为天真制药厂。2003年12月末,因为一些指标达不到标准,天真制药厂搬迁至大港工业城,留下一个废弃的厂区,结束了在大碶三十年的历史。

  止血敏、大输液、肌苷口服液都曾是厂里的主打产品

  上海知青吴培林曾经在制药厂做出纳,39岁进厂的他,一干就是20多年。见到吴培林的时候,他的身体依旧很健朗,回忆起当时的制药厂也是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厂里设质检科、技术科、供销科、生产科、行政科等,分为三个车间,口服液车间、小针剂车间和片剂车间。到最后转制前,制药厂共能生产包括肌苷注射液、止血敏、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等34个品种,而其中止血敏、大输液是厂里的主打产品。

  止血敏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出血过多等,刚开始时效益并不好,产出与投进的原料重量比例一直只有24%左右,基本处于亏损状态,1978年开始,通过工艺改进,技术人员修改了化学投料比、控制温度等,产出与投进的原料重量比例显著上升,经过几个月的试验,比例提高到了40%,同时采用了充氮保护技术,使产品质量得到了稳定,这样一举使止血敏扭亏为盈。由于质量好,产量稳定,在浙江省仅有一家生产,而且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1981年止血敏获得了镇海县科技三等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药厂开始生产起了大输液。在葡萄糖注射液中,分为20毫升的葡萄糖浓度50%的注射液、500毫升葡萄糖浓度5%的注射液、500毫升葡萄糖浓度5%和氯化钠浓度0.9%的注射液、250毫升葡萄糖浓度10%的注射液。制药厂的大输液主要指的是500毫升的和250毫升这两类,而且还申请了“北仑牌”商标,图案设计和商标名称是当时来自金华的48岁的朱建中想出来的。

  为了生产好葡萄糖注射液,药厂派出了几名骨干去别的药厂学习技术,还造起了大输液车间。时任车间主任的朱钦和告诉记者,就当时药厂来说,正规的针剂车间、片剂车间、锅炉车间并不算什么,而能建造起大输液车间算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毕竟这需要有很高的技术条件。从配料、洗瓶、烘干再到分装、灭菌,整个流水作业中要保持无菌环境。“双抢”的时候,大输液基本是做好一批就马上运出去一批,大输液流水线上的工人忙都忙不过来。大输液的制作要求比较高,一瓶检验出来不合格,那么这一批的大输液都得报废,所以生产大输液时期药厂并不是特别有利润。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大输液最好卖的时候,80年代后期,因为生产大输液出了事故,再加上大输液产生的利润并不高,厂里开始停止生产大输液。这段时期是药厂的平稳发展时期,药厂的名声渐渐开始打响,厂里的员工也开始渐渐多了起来。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浓浓药味闻不厌——记原大碶制药厂

稿源: 北仑新闻网 2011-11-16 13:53:18

曾经楼上是办公室,楼下是仓库。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顾圆圆 谢 挺)说起大碶制药厂,相信很多人会找回曾经的记忆。作为七八十年代地方国营企业,它曾经辉煌一时,生产的很多片剂和中成药,如肌苷口服液、参杞蜂皇浆、西洋参口服液,在地方上颇有名气。“当年在药店里买他们厂的十滴水、红药水”,“很多保健品都是他们生产的,质量相当好”,“肌苷口服液特别有名气,买得抢一样”……采访中,很多中老年市民都这样感叹以前药品的质量如何如何好,言语中透着对老药厂的怀念。

  可是,问起对老药厂的了解,很多人除了知道这些有名的产品和药厂的大体位置外,再说不上更多。对他们来说,曾经的药厂是家非常说得起的单位,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进去工作的。那么,大碶制药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来的,里面有什么样的故事,现在又怎么样了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很多原来该厂的老干部、老职工,听他们娓娓述说从前的故事,还原昔日的点点滴滴。

  大碶制药厂三更其名,产品曾远近闻名

  大碶制药厂最先叫做镇海县制药厂,因为厂址在大碶的缘故,很多人习惯称作大碶制药厂。后来因为建区扩区和改制等原因,又改名为滨海制药厂、宁波市第三制药厂。从1970年一直经营到1995年,最后转制,更名为天真制药厂,现在已经搬迁到大港工业城甬江路15号。目前拥有抗生素类、心脑血管类、皮肤病类、营养补充剂类、肝病类、抗感冒类等二十余种产品,剂型齐全(原料药、片剂、颗粒剂、口服溶液、小容量针剂等),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出任企业专家组组长,为企业的研发提供科技支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为偌大的镇海县还没有一家制药厂,镇海县卫生局就投资了八万元兴办药厂。起初是办在镇海,因为水质等原因,没过多久就搬到了当时的大碶镇,具体位置就是现在的大碶街道坝头社区汤家桥。同时县卫生局还下派了两位干部,50多岁的支部书记胡连庄和40多岁的厂长马金苗,他们的作风和干劲在往后的岁月里经常被人称道。

  刚创业的时候是非常艰苦的,厂房是由大碶米厂的一个车间扩建,又把当地人称作“皇宫”的庙堂改建成了厂房,最初的设备只有两个烧草药的大铜锅,员工只有十几个人。药厂是从做中草药片剂、糖浆开始的,因为中草药药片和糖浆制作相对比较简单,将原料拿来,经过高温熬煮、浓缩、制成颗粒、包装等程序,最后成品出厂。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药品并不愁销路。除了中草药片剂,药厂还生产农忙的时候比较有需求的的“三水”:红药水、十滴水和碘酒。当时,虽然全年产值只有几十万元,但上到干部下到职工,大家热情满满,一心想着为国家多创效益。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制药厂逐渐发展并迎来了销售高峰,生产的葡萄糖吊瓶、肌苷口服液等产品受到了医院和消费者的欢迎。然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也由于产品没有及时创新,制药厂逐渐开始不景气。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改制为私企,改名为天真制药厂。2003年12月末,因为一些指标达不到标准,天真制药厂搬迁至大港工业城,留下一个废弃的厂区,结束了在大碶三十年的历史。

  止血敏、大输液、肌苷口服液都曾是厂里的主打产品

  上海知青吴培林曾经在制药厂做出纳,39岁进厂的他,一干就是20多年。见到吴培林的时候,他的身体依旧很健朗,回忆起当时的制药厂也是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厂里设质检科、技术科、供销科、生产科、行政科等,分为三个车间,口服液车间、小针剂车间和片剂车间。到最后转制前,制药厂共能生产包括肌苷注射液、止血敏、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等34个品种,而其中止血敏、大输液是厂里的主打产品。

  止血敏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出血过多等,刚开始时效益并不好,产出与投进的原料重量比例一直只有24%左右,基本处于亏损状态,1978年开始,通过工艺改进,技术人员修改了化学投料比、控制温度等,产出与投进的原料重量比例显著上升,经过几个月的试验,比例提高到了40%,同时采用了充氮保护技术,使产品质量得到了稳定,这样一举使止血敏扭亏为盈。由于质量好,产量稳定,在浙江省仅有一家生产,而且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1981年止血敏获得了镇海县科技三等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药厂开始生产起了大输液。在葡萄糖注射液中,分为20毫升的葡萄糖浓度50%的注射液、500毫升葡萄糖浓度5%的注射液、500毫升葡萄糖浓度5%和氯化钠浓度0.9%的注射液、250毫升葡萄糖浓度10%的注射液。制药厂的大输液主要指的是500毫升的和250毫升这两类,而且还申请了“北仑牌”商标,图案设计和商标名称是当时来自金华的48岁的朱建中想出来的。

  为了生产好葡萄糖注射液,药厂派出了几名骨干去别的药厂学习技术,还造起了大输液车间。时任车间主任的朱钦和告诉记者,就当时药厂来说,正规的针剂车间、片剂车间、锅炉车间并不算什么,而能建造起大输液车间算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毕竟这需要有很高的技术条件。从配料、洗瓶、烘干再到分装、灭菌,整个流水作业中要保持无菌环境。“双抢”的时候,大输液基本是做好一批就马上运出去一批,大输液流水线上的工人忙都忙不过来。大输液的制作要求比较高,一瓶检验出来不合格,那么这一批的大输液都得报废,所以生产大输液时期药厂并不是特别有利润。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大输液最好卖的时候,80年代后期,因为生产大输液出了事故,再加上大输液产生的利润并不高,厂里开始停止生产大输液。这段时期是药厂的平稳发展时期,药厂的名声渐渐开始打响,厂里的员工也开始渐渐多了起来。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