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网友发帖呼吁给教师和孩子“减负” 引热议
稿源: 东南商报   2011-11-17 10:15:08报料热线:81850000

  署名“海子7891”的网友,既是宁波一名初中教师,又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父亲。11月15日上午,他在网上发帖,以自己和孩子的切身体会,强烈呼吁给家长、给教师、给孩子“减负”,改变教育的现状。

  帖子引来网友关注,众多网友纷纷“晒”起自己的经历。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我们在教育方面确实存在许多误区和弊病,急需改变。其实,中国当前教育的诸多问题已为国人诟病多年,只不过这一次,这名网友“身兼”家长、教师的双重身份,以及他“以案说法”的行为,才让帖文引起广泛关注。

  教师发帖>>>

  历数自己和孩子的无奈

  “海子7891”11月15日在宁波一论坛“家有读书郎”版块上发布了一篇题为《一封给黄局的公开信》的帖子,历数自己和孩子的无奈:

  作为一名教师:他基本上每天7点15分到校,四节课的工作量(包括中午和晚上的作业辅导课)+两节课的备课时间+三节课的作业批改时间,有时候还要完成另外一些教学和教育任务,这样教师已很累了,缺乏自我提高的时间,也无法去反思教学问题和学生问题了。

  他的学生们每天疲于应付:每天早上7点15分开始早自修,到下午5点30分才能放学,还不包括晚上的作业时间。教室里几乎都有教师在讲课和讲评作业,学生们几乎没有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无法安排自己的学生生活。

  他觉得,“这不是我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初衷,更不是教育的真谛!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每改动一次,学生的负担就要重一次?”

  作为父亲,他的孩子现在正读一年级:每天6点30分起床,7点40分到校,上午11点30分放学。中午12点15分必须回到学校做中午作业(抄写生字、做黄冈习题等,老师规定中午必须交上),下午3点10分放学,家庭作业一般有背书、默写生字(一般有15个左右,中午已经在学校里完成了1个生字抄4遍的作业),拼音纸一张,数学口算一页。

  一个7岁的孩子,难道他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吗?我们人生的起跑线就是以磨灭我们对生活的兴趣为开始的吗?

  因此,他强烈呼吁全社会都能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减负措施。

  网友“围观”>>>

  热议教学负担过重现象

  如此“写实”的帖子一发,立即引起众多名网友“围观”,多名网友跟帖表示感同身受,大家诉说着“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辛劳与变态,表露出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无奈和希望改变的迫切心愿。

  网友“阿海”:无休止,没完没了的作业,带着孩子出去玩一会已经是奢望,起早落夜得孩子爽不起!老师,家长,孩子,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孩子们失去的不但但是健康,还有他们最珍贵的童真!他们变得麻木,无奈,老师为了成绩呕心沥血,家长为了孩子放下工作,放下自己的人生观,试问这样的教育制度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网友“晨夕”: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给你将来竞争打下基础。而现在这个基础,通过应试教育来的最为方便和快捷。有什么其他教育能够更快捷让孩子获得成功吗?如果老师能够想到一个不用学习、不用补课、不用这么起早摸黑,就能够让孩子未来竞争获得优势,不用你写信给教育局长,教育局长会写信给你。

  网友“象花一样的男子”:这事局长管不了,市长也管不了,省长一样管不了,万恶的高考制度在这里摆着呢!

  网友“伐晓得”:只要有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谈素质教育是可笑的。不过我还是赞成高考,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

  同行建言>>>

  希望改变对教师的考核

  帖子中说的情况究竟怎样?记者昨日采访了“海子7891”的多名同行。

  毛毛是一名小学教师。她说:“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很有同感,减负的关键在于执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的理解应该是因人而异,有所弹性的,包括作业量也要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的,另外,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特别是小学初年级,要承认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有些知识不能求所有的学生都懂、都掌握。”

  张老师从宁波师范学院毕业后,担任初中语文教师已有25年时间。她说:“我的工作状态、生存状态就是像这位发帖的初中教师一样。每天早晨7点到校,晚上6点多回家。中午也在学校里。讲课、批改作业、备课,每天都恨时间不够用。”

  张老师说,她所在的学校实行“绩效工资考核”,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师的水平,因此,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上多点花时间,能考出好成绩。因此,这样的考核机制和减负实际上是在人为地制造的“矛盾”,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张老师还认为,目前中考高考制度还是最能体现公正公平的,但是,只要高考指挥棒不变,尤其是,只要社会对成才、成才的观念不变,重学历不重能力、讲文凭不重水平的现状不改变,家长自然是铆足了劲,让孩子去读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于是,这种激烈的升学竞争就会一直存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网友发帖呼吁给教师和孩子“减负” 引热议

稿源: 东南商报 2011-11-17 10:15:08

  署名“海子7891”的网友,既是宁波一名初中教师,又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父亲。11月15日上午,他在网上发帖,以自己和孩子的切身体会,强烈呼吁给家长、给教师、给孩子“减负”,改变教育的现状。

  帖子引来网友关注,众多网友纷纷“晒”起自己的经历。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我们在教育方面确实存在许多误区和弊病,急需改变。其实,中国当前教育的诸多问题已为国人诟病多年,只不过这一次,这名网友“身兼”家长、教师的双重身份,以及他“以案说法”的行为,才让帖文引起广泛关注。

  教师发帖>>>

  历数自己和孩子的无奈

  “海子7891”11月15日在宁波一论坛“家有读书郎”版块上发布了一篇题为《一封给黄局的公开信》的帖子,历数自己和孩子的无奈:

  作为一名教师:他基本上每天7点15分到校,四节课的工作量(包括中午和晚上的作业辅导课)+两节课的备课时间+三节课的作业批改时间,有时候还要完成另外一些教学和教育任务,这样教师已很累了,缺乏自我提高的时间,也无法去反思教学问题和学生问题了。

  他的学生们每天疲于应付:每天早上7点15分开始早自修,到下午5点30分才能放学,还不包括晚上的作业时间。教室里几乎都有教师在讲课和讲评作业,学生们几乎没有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无法安排自己的学生生活。

  他觉得,“这不是我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初衷,更不是教育的真谛!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每改动一次,学生的负担就要重一次?”

  作为父亲,他的孩子现在正读一年级:每天6点30分起床,7点40分到校,上午11点30分放学。中午12点15分必须回到学校做中午作业(抄写生字、做黄冈习题等,老师规定中午必须交上),下午3点10分放学,家庭作业一般有背书、默写生字(一般有15个左右,中午已经在学校里完成了1个生字抄4遍的作业),拼音纸一张,数学口算一页。

  一个7岁的孩子,难道他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吗?我们人生的起跑线就是以磨灭我们对生活的兴趣为开始的吗?

  因此,他强烈呼吁全社会都能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减负措施。

  网友“围观”>>>

  热议教学负担过重现象

  如此“写实”的帖子一发,立即引起众多名网友“围观”,多名网友跟帖表示感同身受,大家诉说着“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辛劳与变态,表露出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无奈和希望改变的迫切心愿。

  网友“阿海”:无休止,没完没了的作业,带着孩子出去玩一会已经是奢望,起早落夜得孩子爽不起!老师,家长,孩子,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孩子们失去的不但但是健康,还有他们最珍贵的童真!他们变得麻木,无奈,老师为了成绩呕心沥血,家长为了孩子放下工作,放下自己的人生观,试问这样的教育制度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网友“晨夕”: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给你将来竞争打下基础。而现在这个基础,通过应试教育来的最为方便和快捷。有什么其他教育能够更快捷让孩子获得成功吗?如果老师能够想到一个不用学习、不用补课、不用这么起早摸黑,就能够让孩子未来竞争获得优势,不用你写信给教育局长,教育局长会写信给你。

  网友“象花一样的男子”:这事局长管不了,市长也管不了,省长一样管不了,万恶的高考制度在这里摆着呢!

  网友“伐晓得”:只要有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谈素质教育是可笑的。不过我还是赞成高考,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

  同行建言>>>

  希望改变对教师的考核

  帖子中说的情况究竟怎样?记者昨日采访了“海子7891”的多名同行。

  毛毛是一名小学教师。她说:“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很有同感,减负的关键在于执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的理解应该是因人而异,有所弹性的,包括作业量也要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的,另外,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特别是小学初年级,要承认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有些知识不能求所有的学生都懂、都掌握。”

  张老师从宁波师范学院毕业后,担任初中语文教师已有25年时间。她说:“我的工作状态、生存状态就是像这位发帖的初中教师一样。每天早晨7点到校,晚上6点多回家。中午也在学校里。讲课、批改作业、备课,每天都恨时间不够用。”

  张老师说,她所在的学校实行“绩效工资考核”,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师的水平,因此,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上多点花时间,能考出好成绩。因此,这样的考核机制和减负实际上是在人为地制造的“矛盾”,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张老师还认为,目前中考高考制度还是最能体现公正公平的,但是,只要高考指挥棒不变,尤其是,只要社会对成才、成才的观念不变,重学历不重能力、讲文凭不重水平的现状不改变,家长自然是铆足了劲,让孩子去读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于是,这种激烈的升学竞争就会一直存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