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第三种”服务模式
国际上关于院前急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英模式,服务理念是“把病人带回医院”,强调快速运送患者到医院;一种是法、德模式,服务理念是“把医院送到患者身边”,急救车是流动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并根据患者需要配置车上医护人员。
我们宁波的做法是两者兼而有之,既强调快速转送,也强调现场急救和运送途中的治疗。我们权且称之为“第三种”服务模式。
《宁波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规范提法是:承担所属区域内急、危、重伤病员抢救和转运等日常院前急救任务。
这就要求急救车上配备急救设备和医疗设备、药品,配备专业医护人员。
镇海区急救分中心自2004年5月成立以来,累计投入1600万元,不断更新添置急救车辆和设备,配置到位的急救车辆中,有A型(普通型)车5辆,B型(抢救监护型)车3辆,C型(防护监护型)车1辆,每辆车上都配有最新GPS全球定位调度系统,车载语音通话设备,心电监护仪、除颤仪、骨折固定器等设备,配置常规急救药品共6类20余种。
“120”岗位工作特别辛苦,医生非常难招。“120”岗位对医生有双重要求:不仅需要有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而且还因为专业特殊,必须要有急救培训合格证书。真正急救专业毕业的急救医生很少有,目前工作在急救岗位上的大都是临床医生,但他们都经过急救专业培训,拥有合格证书。
镇海区在解决“120”医生资源紧缺的问题上,采取了一个过渡性办法:区卫生局制定了《镇海区院前急救机构岗位轮转办法(暂行)》,要求公立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专业的医务人员在晋职前,到急救岗位轮岗6个月,并参加由市、区急救中心联合举办的岗前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获得“急救人员上岗证”。
目前,镇海区急救分中心有医生21名,其中9人是轮岗的医生。
《宁波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对全市院前急救系统软硬件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保证市民能享受先进、规范的院前急救服务。
到2012年,全市急救机构网络布点、设施设备、救护车辆及人员配置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急救培训证书。其中急救医生应当取得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为提高急救医疗服务水平,院前急救工作人员每年应参加不少于30个学时的业务培训,其中急救医生还应每两年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参加不少于1个月的业务轮训。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