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北仑“送粥奶奶”陈杏娣送出新年第一碗粥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1-04 08:30:34报料热线:81850000

  凌晨3点刚过,陈杏娣就起床了。床边这个崭新的电饭锅,是她刚买的,专门用来今年熬“爱心粥”。

3点54分,一番忙碌之后,第一锅粥熬好了,陈杏娣还亲自品尝一下。

3点56分,陈杏娣将熬好的粥倒入保温桶内保温。

4点10分,志愿者们也赶了过来,和陈杏娣一起,将榨菜切丝。

4点21分,陈杏娣抽空擦了一下脸上的汗。

  5点51分,许多人都吃上了陈杏娣送的粥。暖暖的一碗粥,温暖着他们的手,也温暖着他们的心。

  5点29分,在昏黄的灯光下,陈杏娣迎着凛冽的寒风,骑着电动三轮车前往售票点排队现场。车上的保温桶里,装着刚刚熬好的粥和切好的榨菜等“下饭”。

  昨天凌晨5点半,寒风凛凛,北仑新大路的火车售票点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为了能买到一张回家的车票,他们中有的人甚至从前天傍晚就开始排队。

  人群中,身穿红棉袄、围着花围裙的陈杏娣正在给大伙送上一碗碗热腾腾的白米粥,不远处,几位戴着小红帽、身穿黄马甲的青年志愿者也和她一样送着白米粥。

  陈杏娣今年65岁,北仑新碶街道人。自去年送粥后,迅速走红网络,网友都亲切地称呼她“送粥奶奶”。今年,在“送粥奶奶”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了送粥的队伍中。昨天是“送粥奶奶”2012年第一次送粥,她和其他的送粥志愿者一起让这个寒冷天充满了温暖。

  凌晨3点起床熬粥

  凌晨3点刚过,睡在新碶街道玉兰社区居委会的陈杏娣已经起床了。(去年,陈杏娣送的粥是在家里熬的,几个电饭煲同时使用,曾把家里的保险丝烧断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新碶街道玉兰社区特意将社区食堂腾出来,让她熬粥。而为了昨天能一大早送粥,陈杏娣头天晚上将家里的床搬进了社区居委会,直接睡在了那里。)

  她洗了把冷水脸,醒醒脑子,随后将头天晚上已经洗净、浸泡好的米倒入电饭煲内,加入水和碱水,开始熬粥。(今年,为了让更多的买票人喝到粥,陈杏娣买了300公斤大米。)

  不一会儿,浓浓的粥香充满了整个食堂,陈杏娣盛了一碗给记者尝尝,陈杏娣熬得粥味道很特别,带点宁波粥特有的碱水香,吃起来顺滑浓稠。

  “粥熬得好,关键要看各种材料的搭配,熬粥的米得事先浸泡透,碱一定要放适量,熬的时间也要恰当。”陈杏娣向记者传授起了熬粥窍门。

  更多志愿者参与其中

  4点多的时候,来自北仑81890城管义工队和新碶街道百合社区欣苑爱心社、玉兰“心桥联谊会”、玉兰太太俱乐部、芝兰社区党员志愿者,以及“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陆续赶到玉兰社区居委会食堂来帮陈杏娣熬粥。现场一下子热闹起来,切咸菜、调碱水,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陈杏娣不再是一个人送粥,“送粥奶奶”如今已成为北仑志愿者们的代名词。与陈杏娣同龄的袁奶奶早在两天前就申请加入“送粥奶奶”队伍。“宁波的城市建设离不开外来务工者的贡献,他们为了回家团聚,忍受寒风的买票,我们要给他们温暖。”袁奶奶说。

  凌晨5点,“爱心粥”终于熬好了。从玉兰社区到新大路售票点大概有一公里路程,如何让热腾腾的粥保温?陈杏娣搬出她的“宝贝”——保温桶。“这样既能保温,又能装很多粥,一举两得。”为了让排队买票的外来务工者能喝上热粥,几天前,陈杏娣特意买了一个大大的保温桶。

  5点20分,大家准备出发。

  在志愿者们的协助下,陈杏娣将粥全部装入保温桶内,足足有两大桶。接着,他们将保温桶装入电动三轮车上,铺上木板,在上面放上咸菜、红糖,还有一次性的碗、勺。电动三轮车的车篮内,还有几块用棉衣包起来的毛巾。“喝完粥难免要弄脏手和衣服,让他们擦擦,方便。”细心的陈杏娣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北仑“送粥奶奶”陈杏娣送出新年第一碗粥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1-04 08:30:34

  凌晨3点刚过,陈杏娣就起床了。床边这个崭新的电饭锅,是她刚买的,专门用来今年熬“爱心粥”。

3点54分,一番忙碌之后,第一锅粥熬好了,陈杏娣还亲自品尝一下。

3点56分,陈杏娣将熬好的粥倒入保温桶内保温。

4点10分,志愿者们也赶了过来,和陈杏娣一起,将榨菜切丝。

4点21分,陈杏娣抽空擦了一下脸上的汗。

  5点51分,许多人都吃上了陈杏娣送的粥。暖暖的一碗粥,温暖着他们的手,也温暖着他们的心。

  5点29分,在昏黄的灯光下,陈杏娣迎着凛冽的寒风,骑着电动三轮车前往售票点排队现场。车上的保温桶里,装着刚刚熬好的粥和切好的榨菜等“下饭”。

  昨天凌晨5点半,寒风凛凛,北仑新大路的火车售票点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为了能买到一张回家的车票,他们中有的人甚至从前天傍晚就开始排队。

  人群中,身穿红棉袄、围着花围裙的陈杏娣正在给大伙送上一碗碗热腾腾的白米粥,不远处,几位戴着小红帽、身穿黄马甲的青年志愿者也和她一样送着白米粥。

  陈杏娣今年65岁,北仑新碶街道人。自去年送粥后,迅速走红网络,网友都亲切地称呼她“送粥奶奶”。今年,在“送粥奶奶”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了送粥的队伍中。昨天是“送粥奶奶”2012年第一次送粥,她和其他的送粥志愿者一起让这个寒冷天充满了温暖。

  凌晨3点起床熬粥

  凌晨3点刚过,睡在新碶街道玉兰社区居委会的陈杏娣已经起床了。(去年,陈杏娣送的粥是在家里熬的,几个电饭煲同时使用,曾把家里的保险丝烧断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新碶街道玉兰社区特意将社区食堂腾出来,让她熬粥。而为了昨天能一大早送粥,陈杏娣头天晚上将家里的床搬进了社区居委会,直接睡在了那里。)

  她洗了把冷水脸,醒醒脑子,随后将头天晚上已经洗净、浸泡好的米倒入电饭煲内,加入水和碱水,开始熬粥。(今年,为了让更多的买票人喝到粥,陈杏娣买了300公斤大米。)

  不一会儿,浓浓的粥香充满了整个食堂,陈杏娣盛了一碗给记者尝尝,陈杏娣熬得粥味道很特别,带点宁波粥特有的碱水香,吃起来顺滑浓稠。

  “粥熬得好,关键要看各种材料的搭配,熬粥的米得事先浸泡透,碱一定要放适量,熬的时间也要恰当。”陈杏娣向记者传授起了熬粥窍门。

  更多志愿者参与其中

  4点多的时候,来自北仑81890城管义工队和新碶街道百合社区欣苑爱心社、玉兰“心桥联谊会”、玉兰太太俱乐部、芝兰社区党员志愿者,以及“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陆续赶到玉兰社区居委会食堂来帮陈杏娣熬粥。现场一下子热闹起来,切咸菜、调碱水,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陈杏娣不再是一个人送粥,“送粥奶奶”如今已成为北仑志愿者们的代名词。与陈杏娣同龄的袁奶奶早在两天前就申请加入“送粥奶奶”队伍。“宁波的城市建设离不开外来务工者的贡献,他们为了回家团聚,忍受寒风的买票,我们要给他们温暖。”袁奶奶说。

  凌晨5点,“爱心粥”终于熬好了。从玉兰社区到新大路售票点大概有一公里路程,如何让热腾腾的粥保温?陈杏娣搬出她的“宝贝”——保温桶。“这样既能保温,又能装很多粥,一举两得。”为了让排队买票的外来务工者能喝上热粥,几天前,陈杏娣特意买了一个大大的保温桶。

  5点20分,大家准备出发。

  在志愿者们的协助下,陈杏娣将粥全部装入保温桶内,足足有两大桶。接着,他们将保温桶装入电动三轮车上,铺上木板,在上面放上咸菜、红糖,还有一次性的碗、勺。电动三轮车的车篮内,还有几块用棉衣包起来的毛巾。“喝完粥难免要弄脏手和衣服,让他们擦擦,方便。”细心的陈杏娣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