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救助访问员的一天:逛小区、拉家常、当"保姆"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1-05 07:12:36报料热线:81850000

  老党员周惠康今年72岁,已退休17年。从2002年搬家到关爱小区后,他找到了人生事业的第二春,为社区义务打工。说起他干的活,还真有些时髦,就是救助访问员。周老伯向记者展示了一块已经磨得有些发黄的胸牌,上面写着:救助访问员,编号:009。救助访问员干些啥?用周惠康的说法,是逛小区、拉家常、当“保姆”。前些天,记者跟随周惠康体验了一把他们的酸甜苦辣。

  工作基本靠“走”

  “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点名。”记者在社区工作室里与周惠康老伯碰了面,这个身高超过1米8的老人,让人看起来慈祥又亲切。他向记者展示了随身口袋里的一个文件夹,里面记载着关爱小区里45户独居老人的资料。他说,每天和这45位老人都碰个面,打一遍招呼,是他和另一位救助访问员的第一项工作。

  虽说才早上9点,周惠康已经在小区里遛过好几圈马路。“基本每天都是7点半左右出门,因为这个时间段是老人外出活动的高峰期。”周老伯告诉记者,45个独居老人,要做到“一个也不少”地会面,起码得2个小时。

  “如果上午没遇到,我们下午出门会多留个心眼,向周围邻居打听打听;如果下午还是没碰到,晚上是一定要登门去按门铃,看看老人有没有在家,是不是遇到什么状况了。”每天和这45位独居老人碰头,成了周惠康给自己的一个责任指标。

  “点名”的工作是否有双休日?记者很好奇。负责社区民政工作的社工小赵告诉记者,365天,周师傅节假日都是照常上班,一年难得休息几天。“我们徐家漕社区里的老人占了居民总数的1/6左右,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979位,其中独居老人就有220位。像周惠康这样的救助访问员,一共有268位,每个楼道都有一个!”小赵说,访问员们就像是社区工作者的眼睛和耳朵,谁家里有生活变化、突发困难,他们往往能第一时间知晓,然后迅速反馈给社区;同时,依靠救助访问员,社区可以及时把相关救助政策传达到这些困难家庭,使他们能尽快得到扶助。

  聊天得“动脑”

  社区里的低保户、困难户和残疾人家庭不少,他们也是救助访问员的工作“领域”。怎么和他们打交道,周惠康向记者介绍了多年来悟出来的一套规则:“千万不要刻意去询问人家的家庭情况,现在的人,自尊心都很强,不愿意把自己的难处摊出来给大家看。”

  在跟随周惠康“拉家常”的过程中,记者真切感受到了他的细心。趁着太阳好的时候,大家坐在社区里晒太阳拉家常,这成了他“攻心战”的最佳时刻。“张阿姨,菜买过吗?今天的小黄鱼介新鲜啊……听说你家小顽工作找好啦……”

  在社区里逛的时间多了,周惠康在关爱小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谁家有困难,也会私下和他吐吐苦水,把他当成是自家的贴心人。周惠康跟记者说,“现在你们小年轻可能不太有体会,但说实话,邻里之间住得近,心也贴得近,每天见好多次面,真是比亲戚还要亲!大家互相多关心一些,搭把手,难关就挺过去了。很多事情办起来,邻居比亲戚还管用。”

  比3000元月薪的保姆还贴心

  85岁的李阿婆是社区里的一位典型的独居老人,6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在关爱小区里住的8年时间里,住院起码住了五六次。记者在跟随周惠康上门陪她唠嗑的时候,李阿婆不停地对记者说起周惠康老伯的热情与体贴。“他经常给我读报,陪我谈心,比自己的亲人还贴心!”

  和李阿婆半个小时的“陪聊”时间显然过得太快了,李阿婆拿出牛奶、糖果招待大家,“我说要给钱表示感谢,他们说什么都不肯要;只好拿这些吃的,大家热闹热闹”。

  在离开前,李阿婆拉住记者的手,说一定要好好表扬一下社区里的救助访问员们,“我不记得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但我知道,生活在社区里很安心,因为有他们一直在照顾着我。居委会经常会派车送我去看病,还安排人每天给我买菜、拿牛奶。在外面每月花3000元都请不到这样好的‘保姆’呢!”

  宁波晚报记者 滕华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救助访问员的一天:逛小区、拉家常、当"保姆"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1-05 07:12:36

  老党员周惠康今年72岁,已退休17年。从2002年搬家到关爱小区后,他找到了人生事业的第二春,为社区义务打工。说起他干的活,还真有些时髦,就是救助访问员。周老伯向记者展示了一块已经磨得有些发黄的胸牌,上面写着:救助访问员,编号:009。救助访问员干些啥?用周惠康的说法,是逛小区、拉家常、当“保姆”。前些天,记者跟随周惠康体验了一把他们的酸甜苦辣。

  工作基本靠“走”

  “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点名。”记者在社区工作室里与周惠康老伯碰了面,这个身高超过1米8的老人,让人看起来慈祥又亲切。他向记者展示了随身口袋里的一个文件夹,里面记载着关爱小区里45户独居老人的资料。他说,每天和这45位老人都碰个面,打一遍招呼,是他和另一位救助访问员的第一项工作。

  虽说才早上9点,周惠康已经在小区里遛过好几圈马路。“基本每天都是7点半左右出门,因为这个时间段是老人外出活动的高峰期。”周老伯告诉记者,45个独居老人,要做到“一个也不少”地会面,起码得2个小时。

  “如果上午没遇到,我们下午出门会多留个心眼,向周围邻居打听打听;如果下午还是没碰到,晚上是一定要登门去按门铃,看看老人有没有在家,是不是遇到什么状况了。”每天和这45位独居老人碰头,成了周惠康给自己的一个责任指标。

  “点名”的工作是否有双休日?记者很好奇。负责社区民政工作的社工小赵告诉记者,365天,周师傅节假日都是照常上班,一年难得休息几天。“我们徐家漕社区里的老人占了居民总数的1/6左右,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979位,其中独居老人就有220位。像周惠康这样的救助访问员,一共有268位,每个楼道都有一个!”小赵说,访问员们就像是社区工作者的眼睛和耳朵,谁家里有生活变化、突发困难,他们往往能第一时间知晓,然后迅速反馈给社区;同时,依靠救助访问员,社区可以及时把相关救助政策传达到这些困难家庭,使他们能尽快得到扶助。

  聊天得“动脑”

  社区里的低保户、困难户和残疾人家庭不少,他们也是救助访问员的工作“领域”。怎么和他们打交道,周惠康向记者介绍了多年来悟出来的一套规则:“千万不要刻意去询问人家的家庭情况,现在的人,自尊心都很强,不愿意把自己的难处摊出来给大家看。”

  在跟随周惠康“拉家常”的过程中,记者真切感受到了他的细心。趁着太阳好的时候,大家坐在社区里晒太阳拉家常,这成了他“攻心战”的最佳时刻。“张阿姨,菜买过吗?今天的小黄鱼介新鲜啊……听说你家小顽工作找好啦……”

  在社区里逛的时间多了,周惠康在关爱小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谁家有困难,也会私下和他吐吐苦水,把他当成是自家的贴心人。周惠康跟记者说,“现在你们小年轻可能不太有体会,但说实话,邻里之间住得近,心也贴得近,每天见好多次面,真是比亲戚还要亲!大家互相多关心一些,搭把手,难关就挺过去了。很多事情办起来,邻居比亲戚还管用。”

  比3000元月薪的保姆还贴心

  85岁的李阿婆是社区里的一位典型的独居老人,6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在关爱小区里住的8年时间里,住院起码住了五六次。记者在跟随周惠康上门陪她唠嗑的时候,李阿婆不停地对记者说起周惠康老伯的热情与体贴。“他经常给我读报,陪我谈心,比自己的亲人还贴心!”

  和李阿婆半个小时的“陪聊”时间显然过得太快了,李阿婆拿出牛奶、糖果招待大家,“我说要给钱表示感谢,他们说什么都不肯要;只好拿这些吃的,大家热闹热闹”。

  在离开前,李阿婆拉住记者的手,说一定要好好表扬一下社区里的救助访问员们,“我不记得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但我知道,生活在社区里很安心,因为有他们一直在照顾着我。居委会经常会派车送我去看病,还安排人每天给我买菜、拿牛奶。在外面每月花3000元都请不到这样好的‘保姆’呢!”

  宁波晚报记者 滕华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