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宁波文化产业升级发展路径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1-05 10:14:49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专题】宁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去年10月,国内最大的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宁波和丰创意广场开园。(徐 能 摄)

  文化发展目标:文化产业竞争力强。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格局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文化产业能不能成为支柱性产业,直接关系到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实现。《决定》提出,未来宁波要“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以上。

  宁波文化产业短短几年间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局、从自发到自觉,已经初步形成现代传媒、演艺、会展、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包装装潢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至2009年底,宁波已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2.11万家,完成总产出546.5亿元,实现增加值136.33亿元,占全市GDP的3.4%。

  但从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角度考察,宁波的文化产业总体上总量规模不大,产业增幅趋缓,急需新的增长动力;结构有待优化,文化企业大多集聚在生产复制环节,原创不足,集约化程度不高;品牌资源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产业品牌。

  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文化产品竞争力,二是文化企业竞争力,三是文化品牌竞争力,四是文化形象竞争力。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宁波文化产业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就要从这四方面着手提高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品竞争力

  发挥市场机制 提高文化产品有效供给

  文化产品竞争力,是指文化产品引起消费者注意、唤起消费者共鸣、促使消费者购买的能力。

  当前,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

  造成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既有生产能力不足的总量矛盾,也有布局不合理的结构矛盾,总量和结构矛盾交织在一起,加剧了供给不足状况。

  解决总量矛盾的主要手段,是要大力吸引社会投资,迅速扩大生产能力。

  政府引导与民间驱动结合,宁波已经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驱模式”。众多民营企业投身文化产业,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文化甬商”正在崛起。

  下一步,是要继续引导、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要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消除民资进入文化领域的体制性障碍,除国家明文规定限制进入的文化领域外,支持民资以新建、合资、合作、参股、兼并、收购、项目招标等形式投资兴办文化企业。

  宁波有着充裕的民间资本,而且目前正处在投资领域和产业选择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使民间资本尽快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必然影响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布局不合理的主要手段,是要改变文化资源配置方式。

  当前,传统体制下文化资源单纯的行政化配置方式,已经同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合理配置和整合文化资源,除了政府合理引导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两手,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引导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除了“量”上的问题,文化产品的生产重点是要解决“质”的问题。这主要可以通过两方面实现:一是引进高素质文化人才,不仅要引进来,还要留得住。人才的创造力,是文化精品创造的源头。以安建为代表,近年来宁波坚持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结合、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引进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端人才,创作生产出像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小姨多鹤》那样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今后,宁波要继续以海纳百川的宽容胸怀,广泛引进各类文化人才,并积极创造好的条件,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

  二是扶持本土原创力量。文化产业发展最根本的途径是原创。只有原创,文化产品才有竞争力。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的成功,很大原因应归结于文化原创。宁波文化产业的原创动力总体不足,文化企业的原创投入不多,这一方面与原创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原创的环境支持不够息息相关。

  为此,宁波加大奖励力度,加强对文化企业原创产品的政策支持。同时,通过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文化创意大赛,引进高端文化创意机构,搭建原创平台,营造原创氛围;通过举办经常性的高品位文化原创活动,提升市民文化修养,培育良好的文化原创的土壤。

  文化企业竞争力

  深化体制改革 培育文化市场多元主体

  文化企业竞争力,是指文化企业的原创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抓住消费者的营销能力等。《决定》指出,培育和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或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文化产品是由文化企业研发生产出来的,企业要可持续地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就必须具有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文化企业的竞争力,首先是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推进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创办文化企业、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文化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强化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

  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建立与市场接轨的体制机制,切实解决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协调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党报发行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推动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深化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激发民间资本在文化领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企业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打造文化企业的竞争力,重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文化产业航母。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来自中小文化企业,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整体实力则取决于骨干文化企业。只有拥有足够实力的文化企业,才能保证原创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抓住消费者的营销能力。

  由于文化资源与资本市场缺乏有效对接,宁波文化企业的规模不够大、竞争力不够强。为此,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适应力强的中小企业,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重点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骨干企业,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

  文化品牌竞争力

  坚持创意引领 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

  文化品牌竞争力,是指通过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效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竞争力的能力。

  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和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文化竞争力中举足轻重。

  品牌塑造,首先要注重品牌的个性化。当前,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间的模仿行为比比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差异化生存的年代,只有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获得持久的市场生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来自特色与个性。

  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的制定,必须坚持特色化之路,实行错位发展,避免陷入同质竞争。

  对于宁波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必须与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宁波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宁波的城市地位相匹配。要实现发展目标,首先就是要制定符合宁波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确立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合理规划、加快发展宁波特色文化产业项目。

  根据“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宁波已经确定重点发展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出版发行业、影视制作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业、文化制造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优势产业,打响文化产业特色品牌。

  像国内许多城市一样,宁波的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制造业,大多是从复制开始,从低端起步的。文化产业要形成品牌,就必须超越复制,提升创新能力。

  首先是技术创新。当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向。通过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品牌的文化产品;实施文化数字化工程,推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其次是文化创意。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融合性。现代技术条件下,传播文化的载体日趋多元化、多样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多业态融合发展趋势。

  宁波的文化产业,核心层不强,外围层偏弱,相关层占了主导地位。传统制造业亟需创意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亟需创意引领,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创意设计,文化产业融合文具、服装、工艺品、旅游等传统产业,提升产品的文化品质和附加值,凸显产品的品牌价值。

  文化形象竞争力

  加强文化创造 提升城市文化整体形象

  文化形象竞争力,是指文化整体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形象的竞争力,取决于文化创造力。

  从文化资源看,宁波的文化形象用两句话概括就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就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的藏书文化、海洋文化。这是宁波发展文化产业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

  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资本优势,进而转化为文化竞争力,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做好继承和发展,发掘文化资源的渗透力、融合力、支撑力;另一方面要做好文化的再创造。资源不等于生产力。从拥有资源到形成生产力,到形成高附加值的先进文化生产力,需要持续不断的文化创造。

  就宁波来说,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结合打造海洋经济核心区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结合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原创价值的动漫、影视等新兴产业;结合文化创意基地建设,以创意设计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系统,有着自己独有的复杂而完备的产业链。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文化创新,探索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和商业模式,打造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链条。

  从产业角度看,宁波文化形象的目标是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和文化交流中心。

  集聚才有规模效应。当前普遍存在的文化产业效益不足、品牌不响,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源分散,效率低下。

  这需要首先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文化资源存量布局优化。

  除此之外,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决议》提出积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创新、示范和孵化基地,形成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民俗文化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

  宁波目前已拥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20余个,文化产业呈现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势头,基本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发展活力强劲的文化产业格局。

  “十二五”期间,宁波确立以项目带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以文化发展“1235”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10个文化发展集聚区,培育20个重点文化品牌,建设30个重点文化项目,扶持50家重点文化企业;进一步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催生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特色创意产业集群,进一步打响“创意宁波”的文化形象。

  记者 谢安良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文化产业升级发展路径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1-05 10:14:49

  去年10月,国内最大的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宁波和丰创意广场开园。(徐 能 摄)

  文化发展目标:文化产业竞争力强。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格局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文化产业能不能成为支柱性产业,直接关系到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实现。《决定》提出,未来宁波要“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以上。

  宁波文化产业短短几年间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局、从自发到自觉,已经初步形成现代传媒、演艺、会展、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包装装潢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至2009年底,宁波已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2.11万家,完成总产出546.5亿元,实现增加值136.33亿元,占全市GDP的3.4%。

  但从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角度考察,宁波的文化产业总体上总量规模不大,产业增幅趋缓,急需新的增长动力;结构有待优化,文化企业大多集聚在生产复制环节,原创不足,集约化程度不高;品牌资源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产业品牌。

  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文化产品竞争力,二是文化企业竞争力,三是文化品牌竞争力,四是文化形象竞争力。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宁波文化产业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就要从这四方面着手提高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品竞争力

  发挥市场机制 提高文化产品有效供给

  文化产品竞争力,是指文化产品引起消费者注意、唤起消费者共鸣、促使消费者购买的能力。

  当前,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

  造成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既有生产能力不足的总量矛盾,也有布局不合理的结构矛盾,总量和结构矛盾交织在一起,加剧了供给不足状况。

  解决总量矛盾的主要手段,是要大力吸引社会投资,迅速扩大生产能力。

  政府引导与民间驱动结合,宁波已经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驱模式”。众多民营企业投身文化产业,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文化甬商”正在崛起。

  下一步,是要继续引导、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要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消除民资进入文化领域的体制性障碍,除国家明文规定限制进入的文化领域外,支持民资以新建、合资、合作、参股、兼并、收购、项目招标等形式投资兴办文化企业。

  宁波有着充裕的民间资本,而且目前正处在投资领域和产业选择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使民间资本尽快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必然影响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布局不合理的主要手段,是要改变文化资源配置方式。

  当前,传统体制下文化资源单纯的行政化配置方式,已经同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合理配置和整合文化资源,除了政府合理引导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两手,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引导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除了“量”上的问题,文化产品的生产重点是要解决“质”的问题。这主要可以通过两方面实现:一是引进高素质文化人才,不仅要引进来,还要留得住。人才的创造力,是文化精品创造的源头。以安建为代表,近年来宁波坚持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结合、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引进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端人才,创作生产出像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小姨多鹤》那样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今后,宁波要继续以海纳百川的宽容胸怀,广泛引进各类文化人才,并积极创造好的条件,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

  二是扶持本土原创力量。文化产业发展最根本的途径是原创。只有原创,文化产品才有竞争力。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的成功,很大原因应归结于文化原创。宁波文化产业的原创动力总体不足,文化企业的原创投入不多,这一方面与原创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原创的环境支持不够息息相关。

  为此,宁波加大奖励力度,加强对文化企业原创产品的政策支持。同时,通过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文化创意大赛,引进高端文化创意机构,搭建原创平台,营造原创氛围;通过举办经常性的高品位文化原创活动,提升市民文化修养,培育良好的文化原创的土壤。

  文化企业竞争力

  深化体制改革 培育文化市场多元主体

  文化企业竞争力,是指文化企业的原创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抓住消费者的营销能力等。《决定》指出,培育和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或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文化产品是由文化企业研发生产出来的,企业要可持续地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就必须具有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文化企业的竞争力,首先是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推进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创办文化企业、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文化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强化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

  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建立与市场接轨的体制机制,切实解决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协调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党报发行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推动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深化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激发民间资本在文化领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企业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打造文化企业的竞争力,重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文化产业航母。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来自中小文化企业,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整体实力则取决于骨干文化企业。只有拥有足够实力的文化企业,才能保证原创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抓住消费者的营销能力。

  由于文化资源与资本市场缺乏有效对接,宁波文化企业的规模不够大、竞争力不够强。为此,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适应力强的中小企业,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重点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骨干企业,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

  文化品牌竞争力

  坚持创意引领 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

  文化品牌竞争力,是指通过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效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竞争力的能力。

  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和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文化竞争力中举足轻重。

  品牌塑造,首先要注重品牌的个性化。当前,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间的模仿行为比比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差异化生存的年代,只有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获得持久的市场生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来自特色与个性。

  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的制定,必须坚持特色化之路,实行错位发展,避免陷入同质竞争。

  对于宁波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必须与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宁波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宁波的城市地位相匹配。要实现发展目标,首先就是要制定符合宁波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确立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合理规划、加快发展宁波特色文化产业项目。

  根据“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宁波已经确定重点发展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出版发行业、影视制作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业、文化制造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优势产业,打响文化产业特色品牌。

  像国内许多城市一样,宁波的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制造业,大多是从复制开始,从低端起步的。文化产业要形成品牌,就必须超越复制,提升创新能力。

  首先是技术创新。当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向。通过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品牌的文化产品;实施文化数字化工程,推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其次是文化创意。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融合性。现代技术条件下,传播文化的载体日趋多元化、多样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多业态融合发展趋势。

  宁波的文化产业,核心层不强,外围层偏弱,相关层占了主导地位。传统制造业亟需创意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亟需创意引领,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创意设计,文化产业融合文具、服装、工艺品、旅游等传统产业,提升产品的文化品质和附加值,凸显产品的品牌价值。

  文化形象竞争力

  加强文化创造 提升城市文化整体形象

  文化形象竞争力,是指文化整体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形象的竞争力,取决于文化创造力。

  从文化资源看,宁波的文化形象用两句话概括就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就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的藏书文化、海洋文化。这是宁波发展文化产业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

  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资本优势,进而转化为文化竞争力,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做好继承和发展,发掘文化资源的渗透力、融合力、支撑力;另一方面要做好文化的再创造。资源不等于生产力。从拥有资源到形成生产力,到形成高附加值的先进文化生产力,需要持续不断的文化创造。

  就宁波来说,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结合打造海洋经济核心区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结合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原创价值的动漫、影视等新兴产业;结合文化创意基地建设,以创意设计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系统,有着自己独有的复杂而完备的产业链。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文化创新,探索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和商业模式,打造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链条。

  从产业角度看,宁波文化形象的目标是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和文化交流中心。

  集聚才有规模效应。当前普遍存在的文化产业效益不足、品牌不响,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源分散,效率低下。

  这需要首先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文化资源存量布局优化。

  除此之外,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决议》提出积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创新、示范和孵化基地,形成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民俗文化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

  宁波目前已拥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20余个,文化产业呈现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势头,基本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发展活力强劲的文化产业格局。

  “十二五”期间,宁波确立以项目带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以文化发展“1235”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10个文化发展集聚区,培育20个重点文化品牌,建设30个重点文化项目,扶持50家重点文化企业;进一步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催生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特色创意产业集群,进一步打响“创意宁波”的文化形象。

  记者 谢安良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