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鄞州业余文保员捐出宝贝 与天一阁范氏大有关系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1-07 07:46:33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鄞州区集士港镇山下庄村业余文保员陆其林,向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捐献了一块杉木材质的古朴匾额。据文物专家介绍,这块匾额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而且还与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家族大有关系。

  这块木匾高65厘米,宽172厘米。匾额原为黑底色,现大半已褪色。正中有“祖孙翰林 父子进士”八个行楷大字,以双构线刻法,清晰可辨;边上的落款为红漆,褪色较为严重,但依稀可辨认出“范光阳、从律、永澄 立”行楷字样。

  据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谢国旗介绍,范从律、范光阳、范永澄这三人,在清代宁波人徐兆昺编纂的《四明谈助》中均有记载。其中,范光阳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举会试第一(即会元),曾任兵部郎中,著有《双云堂诗文集》等;范从律则是范光阳之孙,为雍正癸丑(1733)进士,曾任山东商河知县,著有《茧屋诗文集》等;范永澄则是范光阳的儿子,乾隆丙戌(1766)进士,曾任朔州知州。匾额上的大字“祖孙翰林 父子进士”,指的就是他们。

  在捐献仪式上,陆其林老人介绍,这块匾额原先是村中“范家庄”里的,庄院毁于文革,但他一直保留了这块匾额。接受捐献后,谢国旗考证了《四明谈助》和《甬上望族表》等史料,发现“范家庄”的范氏后人其实与创建天一阁的范钦是同一个家族的,“范家庄是宁波天一阁范氏这支族人的守墓庄院,今在此还剩一处民国时期的范春园墓地。”因此他推测,该匾额可能为范上祖中举人后所立,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这块匾额的发现为天一阁范氏族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宁波晚报记者 梅薇 龚国荣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

鄞州业余文保员捐出宝贝 与天一阁范氏大有关系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1-07 07:46:33

  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鄞州区集士港镇山下庄村业余文保员陆其林,向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捐献了一块杉木材质的古朴匾额。据文物专家介绍,这块匾额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而且还与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家族大有关系。

  这块木匾高65厘米,宽172厘米。匾额原为黑底色,现大半已褪色。正中有“祖孙翰林 父子进士”八个行楷大字,以双构线刻法,清晰可辨;边上的落款为红漆,褪色较为严重,但依稀可辨认出“范光阳、从律、永澄 立”行楷字样。

  据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谢国旗介绍,范从律、范光阳、范永澄这三人,在清代宁波人徐兆昺编纂的《四明谈助》中均有记载。其中,范光阳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举会试第一(即会元),曾任兵部郎中,著有《双云堂诗文集》等;范从律则是范光阳之孙,为雍正癸丑(1733)进士,曾任山东商河知县,著有《茧屋诗文集》等;范永澄则是范光阳的儿子,乾隆丙戌(1766)进士,曾任朔州知州。匾额上的大字“祖孙翰林 父子进士”,指的就是他们。

  在捐献仪式上,陆其林老人介绍,这块匾额原先是村中“范家庄”里的,庄院毁于文革,但他一直保留了这块匾额。接受捐献后,谢国旗考证了《四明谈助》和《甬上望族表》等史料,发现“范家庄”的范氏后人其实与创建天一阁的范钦是同一个家族的,“范家庄是宁波天一阁范氏这支族人的守墓庄院,今在此还剩一处民国时期的范春园墓地。”因此他推测,该匾额可能为范上祖中举人后所立,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这块匾额的发现为天一阁范氏族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宁波晚报记者 梅薇 龚国荣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