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一缕青烟上碧霄,月丽嫦娥鬓熏焦
——见证古砖瓦烧制技艺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1-08 10:27:47报料热线:81850000

吴是全正在制作佛兽

砖窑窑顶

传承人许元君

  世界非物质遗产

  近日,我们来到位于鄞州洞桥镇的鄞州古砖瓦厂,正赶上一批青砖出窑。有读者会问,出窑有什么好稀奇的?要知道这些青砖是经过十天十夜的烧制,才能成功出窑的,我们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岂非是种缘分?

  窑火已熄,爬到砖窑窑顶,从井口望下去,一叠叠青砖和筒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那里,明明是最普通的砖瓦,却仿佛经过十日猛火的煅烧,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在一旁,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师傅正聚精会神地用泥土捏着形状。师傅名叫吴是全,在砖瓦厂已经工作了40多年。他告诉记者:“这个叫佛兽(瓦狮子),一般用在宫殿、寺庙或者亭子的顶上,用来镇压百兽。”先是身体、然后四肢、脊背、尾巴,他的手势有条不紊,像是变戏法一般,半个小时,一头凶悍慑人的佛兽就出现在他的手中,令人啧啧称奇。

  东南商报记者 张落雁 通讯员 陈素君/文 记者 王鹏/摄

  民间烧窑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发现泥土经高温煅烧后能硬结、拒水,而在2000年前已将这一技术用于建筑上。砌墙铺路的称砖,盖在屋顶上的称为瓦。

  鄞州民间烧窑历史十分悠久,在西乡的芦家桥和东乡的董家跳遗址上均发现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陶器遗存,而在西乡的鄞江镇和东乡的横溪镇、姜山镇也发现过周代及秦汉时代的陶器和砖瓦。

  鄞西、鄞江、洞桥镇和鄞东东钱湖、姜山、横溪,都曾经有小型的窑达数百处之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全祖望,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他住在洞桥沙港口,当地便是以砖瓦为业。七岁时,有人拦住去路要他作诗,他脱口而出:“一缕青烟上碧霄,月丽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烧窑的场地必须要有宜于制砖瓦、陶器的黏土、陶土。其次必须靠近溪流、河港,便于取水和运输。其三是有山林可提供柴薪。

  到了民国21年(1932年),鄞县尚存以砖瓦为业的80余户,大多都是小型的土窑,年产砖瓦5000万件。在新中国成立后仅存13户,从业168人,年产砖瓦达58万件。其中以东钱湖和百梁桥砖瓦最为著名。

  随着科技发展和建筑业更新换代,砖瓦的使用量大大萎缩,仅在维修和新建古建筑古民居时使用。故烧窑人、窑头和传承人也日益稀少。如今,鄞东鄞西砖瓦窑业仅以洞桥镇鄞州古砖瓦厂还在生产,且在浙东颇有知名度。2010年5月,古砖瓦烧制技艺被列入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烧窑技术全凭经验

  烧窑场地俗称“土窑”,占地呈圆形,一般直径约5~6米,高度在6米左右,里层用泥坯盘成一个酒埕状,正面开一扇窑门,用于进出窑,顶上留一个井口,用于打窑水,立一支烟囱,烧窑时排烟。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技术改造”开始,不少技艺改为机制和大型的轮窑。然而烧窑的基本技术,如泥质的选择,干湿和烧制的火候还是“秘不可传”,全凭历代相传的技艺经验。

  烧窑的主要技术是制坯和烧窑。制坯的工艺包括了泥料的选择,然后在适当干湿状态时,用人畜踩踏,使之柔软均匀,易于制成优质的砖坯。砖瓦的模子都是木制,手工操作全凭经验。

  砖瓦坯子风干或晒干之后,开始有序地装入窑膛内,砖坯和瓦片要混装,装窑技术也靠多年实践。烧窑时先封窑,用文火排潮,逐渐加大火量,然后猛火十天十夜,不能脱火,防止僵窑、倒窑、黄窑。停火之后向窑顶的灌水,这又是危险和凭经验的活,一窑300多担水。最后是三四天便是焖窑。然后自然冷却即可出窑。

  一位传承人的坚持

  由于时代发展,手工操作成本日益提高,而且制作古砖瓦体力繁重、肮脏,年轻人不愿干此行当,后继乏人。看看出窑的时候,工人们从窑内运出一车车的青砖,满身是灰。而传承人许元君的脸上,也是久经烟尘的灰黑,可见这项工作的辛苦。另外,泥源缺乏,环境保护也对企业生产和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有一定影响。

  许元君,1966年出生,是鄞州烧窑的第四代传人,他说起这个古砖瓦窑厂,有一丝自豪,又有一丝不安。“其实开这个厂很辛苦,又累又脏,我的家人好多次让我关掉这个厂子,可以在家里享享清福,可我不舍得,毕竟这门手艺,传了好几代,总不能到我手里没落吧。可是,砖窑厂总是会影响村里的环境和交通,我想搬,又不知道搬到哪里去,有时也挺矛盾的。”他黝黑的脸庞满是认真,“再难,我还是不会放弃的,而且现在古砖瓦还挺有市场的,象山影视城、天一阁、慈城的一些建筑物,许多砖瓦都出自我们这个窑。之后,我还想建一个博物馆,陈列古砖瓦烧制的流程,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奉化古村古桥之旅邀您参加

  如果想去奉化南渡追忆古桥的历史沉淀,去柏坑体验古村的文化遗存,那么,在这冬日里出发吧,开始又一次“行读宁波”的文化之旅。

  时间:2012年1月15日(周日)

  发车:8时在江东琴桥东四眼碶街西乘车

  举办单位:宁波工艺美术学会、宁波海曙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宁波天行书友会

  电话:87890116 13586833945

  收费:车费中餐等每座120元。

  人数:计划200名。

  [时间、路线]

  早上8时发车,经鄞州大道,奉化东环至南浦,看元代广济桥。9时半再过尚田,经横山水库。10时半探访古村、王鲲烈士馆、步行至福星桥后,上车去柏坑,用中饭。下午2点乘车去大堰,经万竹、青山岭,过岩头上高速回甬。傍晚6点左右返程。

  [沿途景观提要]

  广济桥 寒冬腊月,在奉化江边发车,溯源至奉化南渡。南渡与鄞之北渡隔江相望,千余年来无数客商途经此处,北达明州、南赴台温。不过从京城至南渡走的是水路,从南渡至奉化城兼有陆路和水路,过奉化后再往南就只能走翻山越岭的驿道。南渡广济桥下就是通向奉城和上游数十里的县江、县溪。广济桥成为明、台古驿道水陆交接的要驿,桥北有南渡市,桥上也是市集中心。直到1927年,鄞奉公路建成后,此地渐趋冷寂。广济桥,长52米,木梁上建屋22间,南北建碑亭,至今己有739年历史,为浙东惟一的元代原真性廊桥。

  柏坑村 深藏于深山溪谷间的柏坑古村虽已无柏可寻,然村民世代共享着山青水净的清幽。村中前洋108间走马楼,2003被列为文保。

  大堰明代古宅 大堰是柏坑王氏一脉,最著名者当推明嘉靖工部尚书王钫(1566年死),明式品字顶牌楼门及一对石狮的原真性为浙东罕见。后院还保存有著名爱国文学家王任叔(笔名巴人)的故宅。溪畔不远处有一套雍正进士二浙盐政使王四佐老宅,头门、仪门不在中轴线上,明式牛腿、雀替、月梁雕饰精巧而原真,也是浙东罕见文化遗产。

  东南商报记者 张落雁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

一缕青烟上碧霄,月丽嫦娥鬓熏焦

——见证古砖瓦烧制技艺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1-08 10:27:47

吴是全正在制作佛兽

砖窑窑顶

传承人许元君

  世界非物质遗产

  近日,我们来到位于鄞州洞桥镇的鄞州古砖瓦厂,正赶上一批青砖出窑。有读者会问,出窑有什么好稀奇的?要知道这些青砖是经过十天十夜的烧制,才能成功出窑的,我们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岂非是种缘分?

  窑火已熄,爬到砖窑窑顶,从井口望下去,一叠叠青砖和筒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那里,明明是最普通的砖瓦,却仿佛经过十日猛火的煅烧,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在一旁,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师傅正聚精会神地用泥土捏着形状。师傅名叫吴是全,在砖瓦厂已经工作了40多年。他告诉记者:“这个叫佛兽(瓦狮子),一般用在宫殿、寺庙或者亭子的顶上,用来镇压百兽。”先是身体、然后四肢、脊背、尾巴,他的手势有条不紊,像是变戏法一般,半个小时,一头凶悍慑人的佛兽就出现在他的手中,令人啧啧称奇。

  东南商报记者 张落雁 通讯员 陈素君/文 记者 王鹏/摄

  民间烧窑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发现泥土经高温煅烧后能硬结、拒水,而在2000年前已将这一技术用于建筑上。砌墙铺路的称砖,盖在屋顶上的称为瓦。

  鄞州民间烧窑历史十分悠久,在西乡的芦家桥和东乡的董家跳遗址上均发现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陶器遗存,而在西乡的鄞江镇和东乡的横溪镇、姜山镇也发现过周代及秦汉时代的陶器和砖瓦。

  鄞西、鄞江、洞桥镇和鄞东东钱湖、姜山、横溪,都曾经有小型的窑达数百处之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全祖望,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他住在洞桥沙港口,当地便是以砖瓦为业。七岁时,有人拦住去路要他作诗,他脱口而出:“一缕青烟上碧霄,月丽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烧窑的场地必须要有宜于制砖瓦、陶器的黏土、陶土。其次必须靠近溪流、河港,便于取水和运输。其三是有山林可提供柴薪。

  到了民国21年(1932年),鄞县尚存以砖瓦为业的80余户,大多都是小型的土窑,年产砖瓦5000万件。在新中国成立后仅存13户,从业168人,年产砖瓦达58万件。其中以东钱湖和百梁桥砖瓦最为著名。

  随着科技发展和建筑业更新换代,砖瓦的使用量大大萎缩,仅在维修和新建古建筑古民居时使用。故烧窑人、窑头和传承人也日益稀少。如今,鄞东鄞西砖瓦窑业仅以洞桥镇鄞州古砖瓦厂还在生产,且在浙东颇有知名度。2010年5月,古砖瓦烧制技艺被列入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烧窑技术全凭经验

  烧窑场地俗称“土窑”,占地呈圆形,一般直径约5~6米,高度在6米左右,里层用泥坯盘成一个酒埕状,正面开一扇窑门,用于进出窑,顶上留一个井口,用于打窑水,立一支烟囱,烧窑时排烟。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技术改造”开始,不少技艺改为机制和大型的轮窑。然而烧窑的基本技术,如泥质的选择,干湿和烧制的火候还是“秘不可传”,全凭历代相传的技艺经验。

  烧窑的主要技术是制坯和烧窑。制坯的工艺包括了泥料的选择,然后在适当干湿状态时,用人畜踩踏,使之柔软均匀,易于制成优质的砖坯。砖瓦的模子都是木制,手工操作全凭经验。

  砖瓦坯子风干或晒干之后,开始有序地装入窑膛内,砖坯和瓦片要混装,装窑技术也靠多年实践。烧窑时先封窑,用文火排潮,逐渐加大火量,然后猛火十天十夜,不能脱火,防止僵窑、倒窑、黄窑。停火之后向窑顶的灌水,这又是危险和凭经验的活,一窑300多担水。最后是三四天便是焖窑。然后自然冷却即可出窑。

  一位传承人的坚持

  由于时代发展,手工操作成本日益提高,而且制作古砖瓦体力繁重、肮脏,年轻人不愿干此行当,后继乏人。看看出窑的时候,工人们从窑内运出一车车的青砖,满身是灰。而传承人许元君的脸上,也是久经烟尘的灰黑,可见这项工作的辛苦。另外,泥源缺乏,环境保护也对企业生产和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有一定影响。

  许元君,1966年出生,是鄞州烧窑的第四代传人,他说起这个古砖瓦窑厂,有一丝自豪,又有一丝不安。“其实开这个厂很辛苦,又累又脏,我的家人好多次让我关掉这个厂子,可以在家里享享清福,可我不舍得,毕竟这门手艺,传了好几代,总不能到我手里没落吧。可是,砖窑厂总是会影响村里的环境和交通,我想搬,又不知道搬到哪里去,有时也挺矛盾的。”他黝黑的脸庞满是认真,“再难,我还是不会放弃的,而且现在古砖瓦还挺有市场的,象山影视城、天一阁、慈城的一些建筑物,许多砖瓦都出自我们这个窑。之后,我还想建一个博物馆,陈列古砖瓦烧制的流程,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奉化古村古桥之旅邀您参加

  如果想去奉化南渡追忆古桥的历史沉淀,去柏坑体验古村的文化遗存,那么,在这冬日里出发吧,开始又一次“行读宁波”的文化之旅。

  时间:2012年1月15日(周日)

  发车:8时在江东琴桥东四眼碶街西乘车

  举办单位:宁波工艺美术学会、宁波海曙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宁波天行书友会

  电话:87890116 13586833945

  收费:车费中餐等每座120元。

  人数:计划200名。

  [时间、路线]

  早上8时发车,经鄞州大道,奉化东环至南浦,看元代广济桥。9时半再过尚田,经横山水库。10时半探访古村、王鲲烈士馆、步行至福星桥后,上车去柏坑,用中饭。下午2点乘车去大堰,经万竹、青山岭,过岩头上高速回甬。傍晚6点左右返程。

  [沿途景观提要]

  广济桥 寒冬腊月,在奉化江边发车,溯源至奉化南渡。南渡与鄞之北渡隔江相望,千余年来无数客商途经此处,北达明州、南赴台温。不过从京城至南渡走的是水路,从南渡至奉化城兼有陆路和水路,过奉化后再往南就只能走翻山越岭的驿道。南渡广济桥下就是通向奉城和上游数十里的县江、县溪。广济桥成为明、台古驿道水陆交接的要驿,桥北有南渡市,桥上也是市集中心。直到1927年,鄞奉公路建成后,此地渐趋冷寂。广济桥,长52米,木梁上建屋22间,南北建碑亭,至今己有739年历史,为浙东惟一的元代原真性廊桥。

  柏坑村 深藏于深山溪谷间的柏坑古村虽已无柏可寻,然村民世代共享着山青水净的清幽。村中前洋108间走马楼,2003被列为文保。

  大堰明代古宅 大堰是柏坑王氏一脉,最著名者当推明嘉靖工部尚书王钫(1566年死),明式品字顶牌楼门及一对石狮的原真性为浙东罕见。后院还保存有著名爱国文学家王任叔(笔名巴人)的故宅。溪畔不远处有一套雍正进士二浙盐政使王四佐老宅,头门、仪门不在中轴线上,明式牛腿、雀替、月梁雕饰精巧而原真,也是浙东罕见文化遗产。

  东南商报记者 张落雁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