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近百岁中医名家钟一棠新开诊所 续写家族传奇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1-10 06:57:50报料热线:81850000

  钟一棠老人虽然年近百岁,但看上去精神矍铄。他向记者讲述自己的从医经历。 记者王鹏通讯员张海滨摄

钟一棠老人在店里查看药材。

  今年98岁高龄的钟一棠老先生,在宁波医药界可谓家喻户晓。他为宁波的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农历新年即将来临时,记者得到了一个消息:钟一棠老先生开办了一家个人中医诊所。

  老人为何要在近百岁时去做这样一件事情?记者昨天走进了老人的家里。钟一棠老人告诉记者,他只是想圆自己百余年来的一个梦想。

  老人说,钟氏家族早在1836年就在宁波开设了“益寿堂门诊”。后因战乱,不得不于1926年关门停业,之后一直没有开业。如今,再度开启老店,取名“钟益寿堂”,目的是想传承祖上医德医训,发挥祖传医术,续写中医世家风采。

  近百岁老人还在号脉问诊

  虽然钟一棠老先生已近百岁,看上去有些消瘦,头发稀少并且花白,可精神却十分矍铄。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聚精会神地给一位居民搭脉,大约十分钟后,老人开完了处方,这位居民十分感激地离开了。

  老人的听力不太好,需要大声说话他才能听清。然而,对于往事,老人记忆犹新。

  钟一棠老人对于“益寿堂”的记忆也是短暂的,毕竟在“益寿堂”关门停业时,他也不过11岁。许多关于“益寿堂”的事,他也是断断续续从父亲和祖母那里听来的。

  祖辈所创下的基业,本来也算是顺风顺水,而且家道也因此渐渐兴盛。可是在那个动荡的岁月,宁波自然也无法逃脱战乱的影响,而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他们这样的经商人家,无奈之下,“益寿堂”被迫关门停业。也许是打那时起,钟一棠就铭记于心,日后,一定要重振家业,给先祖一个安慰。

  在与老人交流的时候,又来了一对年轻男女,也是来找老人号脉的。老人气定神闲地给两位搭脉问诊开方,思路非常清晰。

  钟一棠老人说,现在基本上都不给人看病了,可是一些熟人、亲朋好友还是会找到他,一定要让他把把脉,“也只好看呀!毕竟人家千方百计找到你看病,也是相信你才会来找你的呀!”

  钟一棠自小就立志从医

  也许是受家庭影响,钟一棠自小就立志从医,继承祖业。他征求二哥钟一桂的意见,二哥想让他初中毕业后去银行或铁路行业工作,因为二哥的许多朋友是银行行长、铁路工程师,这样谋职较为容易。

  可是,钟一棠坚持要学医,他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二哥钟一桂最后还是同意了,并打算送他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深造。

  1929年,钟一棠在效实中学读了一年书后,就被送到了当时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现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读了四年后,钟一棠回到宁波,在二哥钟一桂所在的诊所实习了两年。

  那时的钟一桂已是宁波名医,坐诊在江北永安巷一家诊所,每天的门诊人数有120多号人。这两年对于钟一棠来说受益匪浅。

  1936年10月,钟一棠正式开始行医,那年他刚满21岁。

  钟一棠老人清楚地记得,他之所以开始坐诊,是因为一名姓阮的武术老师极力推荐。阮老师是他参加武术训练班的老师,阮老师知道他家是中医世家,而且他又去上海全面进修过医学。那时候在上海读过名校,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阮老师将他推荐到庄桥的一个名为“滋心斋”的诊所坐诊。当时在庄桥一共有四家诊所,而他算是祖传加上现代医学结合的惟一一人。

  当时因为家住宁波江北,而庄桥离宁波又有一段路程,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车,票价要2毛钱,而且这趟火车一天只来回一次。于是,钟一棠只好每天坐火车去庄桥。

  在滋心斋坐诊的第一天,钟一棠接诊了三个病人,每个人的门诊号费是2毛钱,虽然只有三个病人,可这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近百岁中医名家钟一棠新开诊所 续写家族传奇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1-10 06:57:50

  钟一棠老人虽然年近百岁,但看上去精神矍铄。他向记者讲述自己的从医经历。 记者王鹏通讯员张海滨摄

钟一棠老人在店里查看药材。

  今年98岁高龄的钟一棠老先生,在宁波医药界可谓家喻户晓。他为宁波的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农历新年即将来临时,记者得到了一个消息:钟一棠老先生开办了一家个人中医诊所。

  老人为何要在近百岁时去做这样一件事情?记者昨天走进了老人的家里。钟一棠老人告诉记者,他只是想圆自己百余年来的一个梦想。

  老人说,钟氏家族早在1836年就在宁波开设了“益寿堂门诊”。后因战乱,不得不于1926年关门停业,之后一直没有开业。如今,再度开启老店,取名“钟益寿堂”,目的是想传承祖上医德医训,发挥祖传医术,续写中医世家风采。

  近百岁老人还在号脉问诊

  虽然钟一棠老先生已近百岁,看上去有些消瘦,头发稀少并且花白,可精神却十分矍铄。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聚精会神地给一位居民搭脉,大约十分钟后,老人开完了处方,这位居民十分感激地离开了。

  老人的听力不太好,需要大声说话他才能听清。然而,对于往事,老人记忆犹新。

  钟一棠老人对于“益寿堂”的记忆也是短暂的,毕竟在“益寿堂”关门停业时,他也不过11岁。许多关于“益寿堂”的事,他也是断断续续从父亲和祖母那里听来的。

  祖辈所创下的基业,本来也算是顺风顺水,而且家道也因此渐渐兴盛。可是在那个动荡的岁月,宁波自然也无法逃脱战乱的影响,而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他们这样的经商人家,无奈之下,“益寿堂”被迫关门停业。也许是打那时起,钟一棠就铭记于心,日后,一定要重振家业,给先祖一个安慰。

  在与老人交流的时候,又来了一对年轻男女,也是来找老人号脉的。老人气定神闲地给两位搭脉问诊开方,思路非常清晰。

  钟一棠老人说,现在基本上都不给人看病了,可是一些熟人、亲朋好友还是会找到他,一定要让他把把脉,“也只好看呀!毕竟人家千方百计找到你看病,也是相信你才会来找你的呀!”

  钟一棠自小就立志从医

  也许是受家庭影响,钟一棠自小就立志从医,继承祖业。他征求二哥钟一桂的意见,二哥想让他初中毕业后去银行或铁路行业工作,因为二哥的许多朋友是银行行长、铁路工程师,这样谋职较为容易。

  可是,钟一棠坚持要学医,他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二哥钟一桂最后还是同意了,并打算送他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深造。

  1929年,钟一棠在效实中学读了一年书后,就被送到了当时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现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读了四年后,钟一棠回到宁波,在二哥钟一桂所在的诊所实习了两年。

  那时的钟一桂已是宁波名医,坐诊在江北永安巷一家诊所,每天的门诊人数有120多号人。这两年对于钟一棠来说受益匪浅。

  1936年10月,钟一棠正式开始行医,那年他刚满21岁。

  钟一棠老人清楚地记得,他之所以开始坐诊,是因为一名姓阮的武术老师极力推荐。阮老师是他参加武术训练班的老师,阮老师知道他家是中医世家,而且他又去上海全面进修过医学。那时候在上海读过名校,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阮老师将他推荐到庄桥的一个名为“滋心斋”的诊所坐诊。当时在庄桥一共有四家诊所,而他算是祖传加上现代医学结合的惟一一人。

  当时因为家住宁波江北,而庄桥离宁波又有一段路程,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车,票价要2毛钱,而且这趟火车一天只来回一次。于是,钟一棠只好每天坐火车去庄桥。

  在滋心斋坐诊的第一天,钟一棠接诊了三个病人,每个人的门诊号费是2毛钱,虽然只有三个病人,可这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