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主要古道、街巷、城域的来历和特色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1-29 08:01:15报料热线:81850000

  主讲人:徐雪英 1971年生,1993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现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鄞州学院教师,从事教科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末开明街

天封塔

月湖雪景

范宅

  宁波是个三角形的地区,境内有四明山和天台山支脉。四明山发源于天台,其实也是天台山支脉,它呈西南—东北走向,分布于余姚、奉化、鄞州。天台山支脉,由宁海西南入境,经象山港展延成南部诸山。宁波的东北部和中部为宁绍冲积平原的甬江流域平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港湾有象山港和三门湾、杭州湾,有大小岛屿400多座。宁波的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余姚江发源于上虞,奉化江发源于奉化。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成甬江,流向东北,经招宝山入东海。在这个河网密布、江水纵横的江南地带,宁波人创造了独特而辉煌的城市历史。

  古道传奇:“甬吴大道”、“甬榕大道”

  相传早在春秋时期,宁波就出现“甬吴大道”古道。这条古道全长400公里,自鄞(今宁波)起,经慈溪、余姚、山阴(今绍兴)直达余暨(今萧山),然后北渡浙江(今钱塘江)抵达钱塘(今杭州),然后再折东北转入拳(今嘉兴)至吴(今苏州)。史传越王勾践顺此道检视其国,余姚今存一村名为“车厩”,据传即为越王勾践置厩厉兵秣马之所。宁波另有“甬榕大道”,全长约600公里,传为唐时所建。从明州起,经奉化、宁海、临海、乐清至温州,再转至平阳,出分水关入福建,至福州。这两条古道的开通,使宁波古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血液。宁波三江口中心城市形成后,大小通衢开拓速度加快,古街名巷应运而生,成了宁波城市建设与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纬通衢:中山路、车轿大街、大小沙泥街、解放路、镇明路

  “街巷”的本义,原指相通的大道和胡同里弄。一般来说,大者为街,小者为巷;直者为街,曲者为巷。古人设立街巷,大都采用经纬制。南北道路为“经”,东西道路为“纬”,并与行政设置相适应。

  宁波街巷同样呈现这种经纬分明的特点。古代宁波城东西向的主干道为今中山东路、中山西路的雏形。它形成于唐代,经历代改建,成为宁波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素有“浙东第一街”之称。明永乐《宁波府志》称这条路为大街。清代把这条街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为东直街,西段为西直街。194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东路、中山西路。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改成为东方红大街。中山路沿途有宁波老城的象征——鼓楼、唐代古塔——咸通塔、元代仓库遗址——永丰库、明代民居建筑——范宅等众多文物古迹,是宁波城市形象主要标志性街道。

  宁波另一条东西主干道旧时称车轿大街,即今药行街一段,西至柳汀街,东过灵桥与江东百丈路对接。明永乐《宁波府志》记载,当时称砌街。清光绪《鄞县志》载:街为季氏所砌,故名。清乾隆《鄞县志》称其为三法卿坊街,因为这里曾出过三位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或大法官那样的“法卿”。清咸丰、同治至民国年间,中药材行业极盛时,这里聚集聚兴、懋昌、源长、慎德堂等药行53家,是中药转运聚散中心。在灵桥西一带建立祭祀炎帝神农氏的药皇殿。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童涵春、蔡同德等老字号都长驻此地坐庄办货。为此,1928年改名为药行街。“七七事变”后,一批老字号药店相继停业,清一斋失火遭焚,从此,药行街药业由盛转衰,代之而起的是众多木材店、家具店和杂货铺。如今这些老店铺也随历史相继谢幕,仅天主教堂等史迹犹存。

  宁波又一条东西向著名古道,是建造天封塔时就形成的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天封塔是宁波城内的一座佛塔,在宁波中心城未立之前,在它的东南隅,就已经建造了天封塔和开元寺,开元寺已毁,天封塔经历代修缮后成为宁波旧城的地标性建筑。关于塔名的来历,《四明谈助》记载曰:“始建于唐武后万岁通天(天册万岁),讫于万岁登封,故以‘天封’名。”相传天封塔建造时使用沙包堆砌,因而周围留下了大量泥沙。大沙泥街、小沙泥街据传得名于此。宁波一直流传《天封塔十八格》童谣:“天封塔,十八格,唐朝造起天封塔,沙泥堆聚积成塔,鲁班师傅会呆煞。”

  沟通宁波南北主干道的是解放路。解放路南起灵桥路,北至和义、永丰路口,与解放桥相接,中间与中山东、西路口形成十字交叉,其南边为解放南路,北边为解放北路。古时称为南大路、北大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名为解放南路、解放北路,习惯称解放路。路南留有城隍庙、延庆寺、观宗寺、日湖等众多历史建筑和景观,路北有张苍水故居、中山广场、市政府办公机构等建筑群,浓郁的历史气息使其成为宁波重要街巷地标。

  宁波另一条南北向主干道是镇明路。南起长春路、灵桥路口,北至中山西路与公园路相接。自唐宋至今,与鼓楼始终在同一轴线上。镇明路以镇明岭得名。北宋天禧年间,郡守李夷庚将处在中轴线上的小山坡加土增高为宁波的内案山,筑成镇明岭,寓“雄镇四明”之意。元代袁菊村诗咏:“一岭坡陀镇四明,无山无水自天成。闲看来往登瀛客,仿佛金鳌背上行。”旧时镇明路旁有一条南北向的河道,是月湖东部的届河,连着宁波南城的水门——长春门。平桥头、湖桥头、仓桥头三个“桥头”,与镇明岭一起,将镇明路划分成几段。两侧民宅密集,物盛人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河道被填平,被岁月越削越矮的山岭也彻底消失,镇明路成了热闹的一街通衢。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主要古道、街巷、城域的来历和特色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1-29 08:01:15

  主讲人:徐雪英 1971年生,1993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现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鄞州学院教师,从事教科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末开明街

天封塔

月湖雪景

范宅

  宁波是个三角形的地区,境内有四明山和天台山支脉。四明山发源于天台,其实也是天台山支脉,它呈西南—东北走向,分布于余姚、奉化、鄞州。天台山支脉,由宁海西南入境,经象山港展延成南部诸山。宁波的东北部和中部为宁绍冲积平原的甬江流域平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港湾有象山港和三门湾、杭州湾,有大小岛屿400多座。宁波的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余姚江发源于上虞,奉化江发源于奉化。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成甬江,流向东北,经招宝山入东海。在这个河网密布、江水纵横的江南地带,宁波人创造了独特而辉煌的城市历史。

  古道传奇:“甬吴大道”、“甬榕大道”

  相传早在春秋时期,宁波就出现“甬吴大道”古道。这条古道全长400公里,自鄞(今宁波)起,经慈溪、余姚、山阴(今绍兴)直达余暨(今萧山),然后北渡浙江(今钱塘江)抵达钱塘(今杭州),然后再折东北转入拳(今嘉兴)至吴(今苏州)。史传越王勾践顺此道检视其国,余姚今存一村名为“车厩”,据传即为越王勾践置厩厉兵秣马之所。宁波另有“甬榕大道”,全长约600公里,传为唐时所建。从明州起,经奉化、宁海、临海、乐清至温州,再转至平阳,出分水关入福建,至福州。这两条古道的开通,使宁波古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血液。宁波三江口中心城市形成后,大小通衢开拓速度加快,古街名巷应运而生,成了宁波城市建设与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纬通衢:中山路、车轿大街、大小沙泥街、解放路、镇明路

  “街巷”的本义,原指相通的大道和胡同里弄。一般来说,大者为街,小者为巷;直者为街,曲者为巷。古人设立街巷,大都采用经纬制。南北道路为“经”,东西道路为“纬”,并与行政设置相适应。

  宁波街巷同样呈现这种经纬分明的特点。古代宁波城东西向的主干道为今中山东路、中山西路的雏形。它形成于唐代,经历代改建,成为宁波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素有“浙东第一街”之称。明永乐《宁波府志》称这条路为大街。清代把这条街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为东直街,西段为西直街。194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东路、中山西路。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改成为东方红大街。中山路沿途有宁波老城的象征——鼓楼、唐代古塔——咸通塔、元代仓库遗址——永丰库、明代民居建筑——范宅等众多文物古迹,是宁波城市形象主要标志性街道。

  宁波另一条东西主干道旧时称车轿大街,即今药行街一段,西至柳汀街,东过灵桥与江东百丈路对接。明永乐《宁波府志》记载,当时称砌街。清光绪《鄞县志》载:街为季氏所砌,故名。清乾隆《鄞县志》称其为三法卿坊街,因为这里曾出过三位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或大法官那样的“法卿”。清咸丰、同治至民国年间,中药材行业极盛时,这里聚集聚兴、懋昌、源长、慎德堂等药行53家,是中药转运聚散中心。在灵桥西一带建立祭祀炎帝神农氏的药皇殿。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童涵春、蔡同德等老字号都长驻此地坐庄办货。为此,1928年改名为药行街。“七七事变”后,一批老字号药店相继停业,清一斋失火遭焚,从此,药行街药业由盛转衰,代之而起的是众多木材店、家具店和杂货铺。如今这些老店铺也随历史相继谢幕,仅天主教堂等史迹犹存。

  宁波又一条东西向著名古道,是建造天封塔时就形成的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天封塔是宁波城内的一座佛塔,在宁波中心城未立之前,在它的东南隅,就已经建造了天封塔和开元寺,开元寺已毁,天封塔经历代修缮后成为宁波旧城的地标性建筑。关于塔名的来历,《四明谈助》记载曰:“始建于唐武后万岁通天(天册万岁),讫于万岁登封,故以‘天封’名。”相传天封塔建造时使用沙包堆砌,因而周围留下了大量泥沙。大沙泥街、小沙泥街据传得名于此。宁波一直流传《天封塔十八格》童谣:“天封塔,十八格,唐朝造起天封塔,沙泥堆聚积成塔,鲁班师傅会呆煞。”

  沟通宁波南北主干道的是解放路。解放路南起灵桥路,北至和义、永丰路口,与解放桥相接,中间与中山东、西路口形成十字交叉,其南边为解放南路,北边为解放北路。古时称为南大路、北大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名为解放南路、解放北路,习惯称解放路。路南留有城隍庙、延庆寺、观宗寺、日湖等众多历史建筑和景观,路北有张苍水故居、中山广场、市政府办公机构等建筑群,浓郁的历史气息使其成为宁波重要街巷地标。

  宁波另一条南北向主干道是镇明路。南起长春路、灵桥路口,北至中山西路与公园路相接。自唐宋至今,与鼓楼始终在同一轴线上。镇明路以镇明岭得名。北宋天禧年间,郡守李夷庚将处在中轴线上的小山坡加土增高为宁波的内案山,筑成镇明岭,寓“雄镇四明”之意。元代袁菊村诗咏:“一岭坡陀镇四明,无山无水自天成。闲看来往登瀛客,仿佛金鳌背上行。”旧时镇明路旁有一条南北向的河道,是月湖东部的届河,连着宁波南城的水门——长春门。平桥头、湖桥头、仓桥头三个“桥头”,与镇明岭一起,将镇明路划分成几段。两侧民宅密集,物盛人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河道被填平,被岁月越削越矮的山岭也彻底消失,镇明路成了热闹的一街通衢。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