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一不留神就过期了 超市临保食品让人纠结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14 11:30:07报料热线:81850000

王 佳 摄

  特别关注·透视超市购物

  编者按

  消费与安全,是中消协为今年3·15所定的主题。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对于食品领域消费是否安全给予高度关注。而超市,作为市民生活中最主要的食品来源地,无疑是大家关注的重中之重。

  市民在超市购物中会遭遇什么?超市存在哪些问题有待改进?帮办周刊的记者历时半个多月,对甬城几大超市进行了明察暗访,同时走访了业内人士和监管部门,探求市民的维权之道,让我们的消费环境更加健康与安全。

  作为零售终端的主力军,超市自从进入我们的生活以来,就以商品丰富、选购便利、面向大众等优势赢得了市民的青睐。

  但是,也正因超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类问题引发的消费纠纷也开始突出,逐渐成为消费投诉热点。据市工商局12315中心统计,去年共受理消费者申诉22104件,其中关于超市的投诉就有2273件。那么,在超市购物中,究竟有哪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如何避免此类纠纷?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标一个价 卖一个价

  核对小票是关键

  明明标价是6.2元的食品,结账时却被收了7.5元;明明写的是促销价,但到收银台刷出的却还是原价……记者上周从市工商局12315中心获悉,在超市购物的“烦恼”中,因食品标价与实际结算价格不同而引发的争议,是消费者最“常见”的投诉了。

  去年4月,家住海曙的严先生在超市买了一盒标价为98元的肉制品,可是收款时变成了128元。严先生很是气愤,立即找超市理论。而超市解释是促销时间临时延长,收银系统未及时更新导致。双方各执一词,产生纠纷。

  类似的例子在12315的平台里举不胜举,对此,超市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第二,促销的商品未及时更改价格;第三,物品所放位置出错,导致价格“误会”。

  甬上一家超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吸引顾客,力争做到自家的价格不高于周边其他商家,许多大型超市都有专门的“市调人员”,每天到周边超市进行价格调查。然后再根据调研结果形成价格变动清单。每天晚上10点以后,超市夜班工作人员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更换价格标签。“我这个超市里大约有5万种商品,每天晚上需要更换价格标签的商品超过3000种,全部靠人工完成,这其中难免会出现差错。”该负责人说,不少市民随手摆放物品,也是产生价格误会的一大原因。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很多价格误会的产生是无意识的,但也有超市有意为之,在价格上“动脑筋”,只不过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现在的招数不容易被消费者发现:一是标示价格与结账价格不符;二是故意摆错位置,标示商品价格与实际摆放的商品虽属一类但不相同,让消费者结账时吃哑巴亏;三是商品存在多个扫描条码,其中只有一个与标签价格一致;四是整体包装,个体扫描,整箱价格和个体价格的合计价格不一致,但标签只显示其中一个价格;五是一类商品不同标价规格,多见零售商品;六是超市放置一些误导性的宣传海报。

  所以市民消费时一定谨慎,购买前要核对好商品的名称或是条形码,在结完账以后一定要仔细核对购物小票,看看所列的商品与货物是否相符,优惠商品、特价商品是否以其优、特价格结算。最好当场将商品金额、数量核算清楚后再离开。

  一不留神就过期了

  临保食品让人纠结

  杨女士最近碰到一件窝心事:2月24日,她在一家超市购买了某品牌牛奶,促销员告诉她买一箱送一箱。“我买回家后才发现,送的那箱牛奶的保质期到3月初,还差一周就过期了。”杨女士说,虽然牛奶并没有过期,但这意味着她必须在一周内把赠送的一箱牛奶共24袋全部喝掉。“这个事还没法较真,因为超市卖给我的时候并没过期。”

  在申诉案例中,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据12315最新发布的“2011年度申诉咨询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关于食品类申诉反映的问题,占比最大的就是反映食品过期、变质、含有异物等。

  已经变质、过期的食品,根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如果购买到,商家必须“一赔十”。

  过期食品有赔偿,那么,买到临保食品怎么办?对于临近保质期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目前,根据工商部门要求,甬城各大超市陆续开设出了临保食品销售专柜或对临保食品进行了“醒目标示”,在超市方看来,这样做除了可以避免事后出现不必要的消费投诉外,还可以让经营更加公开透明,给消费者更多的知情权。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无形中也会增加超市的效益。

  但在具体执行中,超市也碰到了困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专柜成本过高、担心消费者抵触“快过期食品”、不同食品存放条件差异导致无法统一放置等问题,是目前商家不愿设立临保专柜的主要原因。

  有业内人士说,工商局的做法虽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善举,但“醒目提示”要用什么字体、字号、颜色,放在什么位置?这些全不明确,也就给了商家空子可以钻。此外有人提出,类似散装熟肉等食品,不仅看不到保质期,也不方便标注“醒目提示”;即便有保质期的,如果商家私自篡改,又该怎么规范呢?

  记者查阅了国外超市的一些做法,在此“抛砖引玉”:

  在英国,过了最佳食用期就得打折。最佳食用日期标志着食物的口感,而非食物的质量。因此吃过了最佳食用期的食品,绝对不会导致食物中毒。每晚赶在超市下班前,购买既便宜又绝对安全的快过期食品,是很多英国人的做法。人们的信赖主要源于英国在食品安全上的严格规定和监管,若销售方不遵守法规,一旦查出将会面临被民众起诉和巨额罚款的危险。

  在日本,生鲜产品,比如鸡蛋,依据新鲜度,也就是与保质期的时间间距,价格有所不同,不同消费群体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不论食品是否超过最佳食用日期,只要顾客购买后认为品质有问题,就可以要求退货,如果商家拒绝,顾客可去联系当地食品卫生检验部门化验,若确认变质,商家就会被处罚。若是商家偷改日期,即便不影响食品品质无法处罚,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也必会严重影响商业信誉。这在号称“信用经济社会”的国外,对商家会构成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业内人士提醒,在购买食品时,除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QS标识等,还应注意有特殊储藏要求的食品是否妥当存放,如需冷藏的奶制品、熟食等是否放在冰柜中,因为达不到储存条件时,即便未过期食品也可能已经变质。购买了临保食品的消费者,则最好尽快食用。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一不留神就过期了 超市临保食品让人纠结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3-14 11:30:07

王 佳 摄

  特别关注·透视超市购物

  编者按

  消费与安全,是中消协为今年3·15所定的主题。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对于食品领域消费是否安全给予高度关注。而超市,作为市民生活中最主要的食品来源地,无疑是大家关注的重中之重。

  市民在超市购物中会遭遇什么?超市存在哪些问题有待改进?帮办周刊的记者历时半个多月,对甬城几大超市进行了明察暗访,同时走访了业内人士和监管部门,探求市民的维权之道,让我们的消费环境更加健康与安全。

  作为零售终端的主力军,超市自从进入我们的生活以来,就以商品丰富、选购便利、面向大众等优势赢得了市民的青睐。

  但是,也正因超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类问题引发的消费纠纷也开始突出,逐渐成为消费投诉热点。据市工商局12315中心统计,去年共受理消费者申诉22104件,其中关于超市的投诉就有2273件。那么,在超市购物中,究竟有哪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如何避免此类纠纷?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标一个价 卖一个价

  核对小票是关键

  明明标价是6.2元的食品,结账时却被收了7.5元;明明写的是促销价,但到收银台刷出的却还是原价……记者上周从市工商局12315中心获悉,在超市购物的“烦恼”中,因食品标价与实际结算价格不同而引发的争议,是消费者最“常见”的投诉了。

  去年4月,家住海曙的严先生在超市买了一盒标价为98元的肉制品,可是收款时变成了128元。严先生很是气愤,立即找超市理论。而超市解释是促销时间临时延长,收银系统未及时更新导致。双方各执一词,产生纠纷。

  类似的例子在12315的平台里举不胜举,对此,超市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第二,促销的商品未及时更改价格;第三,物品所放位置出错,导致价格“误会”。

  甬上一家超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吸引顾客,力争做到自家的价格不高于周边其他商家,许多大型超市都有专门的“市调人员”,每天到周边超市进行价格调查。然后再根据调研结果形成价格变动清单。每天晚上10点以后,超市夜班工作人员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更换价格标签。“我这个超市里大约有5万种商品,每天晚上需要更换价格标签的商品超过3000种,全部靠人工完成,这其中难免会出现差错。”该负责人说,不少市民随手摆放物品,也是产生价格误会的一大原因。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很多价格误会的产生是无意识的,但也有超市有意为之,在价格上“动脑筋”,只不过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现在的招数不容易被消费者发现:一是标示价格与结账价格不符;二是故意摆错位置,标示商品价格与实际摆放的商品虽属一类但不相同,让消费者结账时吃哑巴亏;三是商品存在多个扫描条码,其中只有一个与标签价格一致;四是整体包装,个体扫描,整箱价格和个体价格的合计价格不一致,但标签只显示其中一个价格;五是一类商品不同标价规格,多见零售商品;六是超市放置一些误导性的宣传海报。

  所以市民消费时一定谨慎,购买前要核对好商品的名称或是条形码,在结完账以后一定要仔细核对购物小票,看看所列的商品与货物是否相符,优惠商品、特价商品是否以其优、特价格结算。最好当场将商品金额、数量核算清楚后再离开。

  一不留神就过期了

  临保食品让人纠结

  杨女士最近碰到一件窝心事:2月24日,她在一家超市购买了某品牌牛奶,促销员告诉她买一箱送一箱。“我买回家后才发现,送的那箱牛奶的保质期到3月初,还差一周就过期了。”杨女士说,虽然牛奶并没有过期,但这意味着她必须在一周内把赠送的一箱牛奶共24袋全部喝掉。“这个事还没法较真,因为超市卖给我的时候并没过期。”

  在申诉案例中,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据12315最新发布的“2011年度申诉咨询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关于食品类申诉反映的问题,占比最大的就是反映食品过期、变质、含有异物等。

  已经变质、过期的食品,根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如果购买到,商家必须“一赔十”。

  过期食品有赔偿,那么,买到临保食品怎么办?对于临近保质期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目前,根据工商部门要求,甬城各大超市陆续开设出了临保食品销售专柜或对临保食品进行了“醒目标示”,在超市方看来,这样做除了可以避免事后出现不必要的消费投诉外,还可以让经营更加公开透明,给消费者更多的知情权。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无形中也会增加超市的效益。

  但在具体执行中,超市也碰到了困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专柜成本过高、担心消费者抵触“快过期食品”、不同食品存放条件差异导致无法统一放置等问题,是目前商家不愿设立临保专柜的主要原因。

  有业内人士说,工商局的做法虽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善举,但“醒目提示”要用什么字体、字号、颜色,放在什么位置?这些全不明确,也就给了商家空子可以钻。此外有人提出,类似散装熟肉等食品,不仅看不到保质期,也不方便标注“醒目提示”;即便有保质期的,如果商家私自篡改,又该怎么规范呢?

  记者查阅了国外超市的一些做法,在此“抛砖引玉”:

  在英国,过了最佳食用期就得打折。最佳食用日期标志着食物的口感,而非食物的质量。因此吃过了最佳食用期的食品,绝对不会导致食物中毒。每晚赶在超市下班前,购买既便宜又绝对安全的快过期食品,是很多英国人的做法。人们的信赖主要源于英国在食品安全上的严格规定和监管,若销售方不遵守法规,一旦查出将会面临被民众起诉和巨额罚款的危险。

  在日本,生鲜产品,比如鸡蛋,依据新鲜度,也就是与保质期的时间间距,价格有所不同,不同消费群体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不论食品是否超过最佳食用日期,只要顾客购买后认为品质有问题,就可以要求退货,如果商家拒绝,顾客可去联系当地食品卫生检验部门化验,若确认变质,商家就会被处罚。若是商家偷改日期,即便不影响食品品质无法处罚,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也必会严重影响商业信誉。这在号称“信用经济社会”的国外,对商家会构成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业内人士提醒,在购买食品时,除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QS标识等,还应注意有特殊储藏要求的食品是否妥当存放,如需冷藏的奶制品、熟食等是否放在冰柜中,因为达不到储存条件时,即便未过期食品也可能已经变质。购买了临保食品的消费者,则最好尽快食用。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