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98岁名中医钟一棠出山 86年后重开老店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3-17 07:41:14报料热线:81850000

    一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

  钟一棠出生前,父亲梦见火红吉兆而起名兆红,书名一棠。

  也许是受家庭影响,钟一棠自小就立志从医,继承祖业。他征求二哥钟一桂的意见,二哥并不想他学医。可是,钟一棠坚持要学医,他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二哥钟一桂最后还是同意了,并打算送他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深造。

  1929年,钟一棠在效实中学读了一年书后,就被送到了当时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读了四年后,钟一棠回到宁波,在二哥钟一桂所在的诊所实习了两年。那时的钟一桂已是宁波名医,坐诊在江北永安巷一家诊所,每天的门诊人数有120多号人。这两年对于钟一棠来说受益匪浅。

  1936年10月,钟一棠正式开始行医,那年他刚满21岁。此后,他先后在庄桥、宁波市区、上海等地行医。

  1952年国家卫生部要求医务人员走集体化道路,宁波市组建了六个联合诊所,钟一棠放弃个人利益,带头参加市里的第五联合诊所。1955年他在市卫生局任医防科副科长时,为本市中医事业做出了大量贡献,为让中医后续有人,举办了一期中医中专班和一期中医大专班。

  1958年钟一棠调入市第一医院后,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工作。1977年已是退休年纪的钟一棠,接受省、市两级领导的委托,筹建了宁波市中医院。他遍请甬上名中医,七载辛劳终将一个小小弄堂诊所办成上规模医院。

  此后,他主动从院长岗位上退下,且不顾年事已高,天天在市中医院坐诊、查病房,直至2000年退休,他说:“尚能对国家、社会尽些绵薄之力,何乐而不为?”

  钟老晚年编书

  整理失误病例以示后人

  从上世纪90年代真正离开医疗岗位,到如今重新“出山”,钟一棠老先生这些年在忙些啥?钟老的嫡孙、市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钟之洲昨天告诉记者,“除了为慕名而来的患者把把脉之外,爷爷花了大量心血来整理以前的病历,把一些典型案例收集起来,编了本书,叫作《诊余随笔》。”

  记者了解到,钟老用数年时间编成的《诊余随笔》其实是一本薄薄不足百页的小册子,其中以类似日记体的形式、半白话文的语言,记录了钟老临床遇到的100例曾经病深不救、辨证不准、用药失当的病例。书中有描写、对白,夹叙夹议,娓娓道来。

  “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疑难杂症,都是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难的治疗过程。爷爷把他们整理出来,是希望记录经验教训,给自己也给后人一个借鉴。”钟之洲说。

  钟之洲给记者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有个妇女不明原因一直发高烧,到医院看过好几回,吃了好多药都不见效,包括钟老在内的许多医生都觉得很困惑。当时B超等检查手段还没普及,而这名女子说自己例假正常,也没有腹痛,所以很多医生都没想到是妇科病,后来钟老想到了,按了按她的肚子说“有东西!”原来,患者不知道自己怀孕并且胎死腹中,所以错把下身出血当作例假。通过手术取出死胎后,患者的高烧也就退了。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儿科主任的孩子也是天天高烧查不出原因,几次检查大便都是正常的,大家束手无策。钟老又一次验了大便,他不是拨了上面一点去检查,而是挑开整块大便,发现里面有一块脓血。他判断孩子是急性肠炎,对症下药后,孩子好了。

  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本世纪,有一名女性头痛10多年,做了数次脑部CT都查不出病因,许多医生都判断是神经性头痛。多次就诊无效后,钟老开出了让许多医生大跌眼镜的药,主要是金银花、野菊花、葡公英等常用来治感冒的药,吃过5次后患者的头痛再也没有复发。后来钟老解释,患者患有筛窦炎,这点许多医生都知道,只是一般筛窦炎的症状只是鼻塞,不会头痛,而这名女士偏偏是个例外。他开的金银花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算中医中的消炎药,炎症消了,头痛自然也就消失了。

  钟之洲说,讲这三个故事,并不是想证明爷爷有多么厉害。其实爷爷并不像传说的神医那样——次次胸有成竹药到病除,相反,他也有犹豫、纠结甚至犯错的时候,和多数医生一样,他也会误诊。但重要的是,他会反省、会纠错,会在自己和别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他常常教导学生:“医生临床,成败在所难免,个人荣辱也不足挂齿。重要的是纠误识真,以后行医可少走弯路。”

  “爷爷是个很谦虚的人,他常说,看好别人看不好的病,不是因为自己医术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前面的医生把其他的可能排除了,把错误的路都走过了,他就不用再重复错误而可以重新尝试正确的路了。说到底,只不过因为行医时间长,比别人多了点经验而已。”说到经验,钟之洲颇有感慨,他告诉记者,爷爷常说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个人体质千差万别,很少有一名患者的症状和教科书上描述的完全吻合,需要医生从实践中累积经验,这个过程中肯定会犯错,在错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才有可能成为名医和大家。

  东南商报记者檀传才樊卓婧实习生苏钧天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

98岁名中医钟一棠出山 86年后重开老店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3-17 07:41:14

    一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

  钟一棠出生前,父亲梦见火红吉兆而起名兆红,书名一棠。

  也许是受家庭影响,钟一棠自小就立志从医,继承祖业。他征求二哥钟一桂的意见,二哥并不想他学医。可是,钟一棠坚持要学医,他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二哥钟一桂最后还是同意了,并打算送他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深造。

  1929年,钟一棠在效实中学读了一年书后,就被送到了当时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读了四年后,钟一棠回到宁波,在二哥钟一桂所在的诊所实习了两年。那时的钟一桂已是宁波名医,坐诊在江北永安巷一家诊所,每天的门诊人数有120多号人。这两年对于钟一棠来说受益匪浅。

  1936年10月,钟一棠正式开始行医,那年他刚满21岁。此后,他先后在庄桥、宁波市区、上海等地行医。

  1952年国家卫生部要求医务人员走集体化道路,宁波市组建了六个联合诊所,钟一棠放弃个人利益,带头参加市里的第五联合诊所。1955年他在市卫生局任医防科副科长时,为本市中医事业做出了大量贡献,为让中医后续有人,举办了一期中医中专班和一期中医大专班。

  1958年钟一棠调入市第一医院后,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工作。1977年已是退休年纪的钟一棠,接受省、市两级领导的委托,筹建了宁波市中医院。他遍请甬上名中医,七载辛劳终将一个小小弄堂诊所办成上规模医院。

  此后,他主动从院长岗位上退下,且不顾年事已高,天天在市中医院坐诊、查病房,直至2000年退休,他说:“尚能对国家、社会尽些绵薄之力,何乐而不为?”

  钟老晚年编书

  整理失误病例以示后人

  从上世纪90年代真正离开医疗岗位,到如今重新“出山”,钟一棠老先生这些年在忙些啥?钟老的嫡孙、市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钟之洲昨天告诉记者,“除了为慕名而来的患者把把脉之外,爷爷花了大量心血来整理以前的病历,把一些典型案例收集起来,编了本书,叫作《诊余随笔》。”

  记者了解到,钟老用数年时间编成的《诊余随笔》其实是一本薄薄不足百页的小册子,其中以类似日记体的形式、半白话文的语言,记录了钟老临床遇到的100例曾经病深不救、辨证不准、用药失当的病例。书中有描写、对白,夹叙夹议,娓娓道来。

  “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疑难杂症,都是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难的治疗过程。爷爷把他们整理出来,是希望记录经验教训,给自己也给后人一个借鉴。”钟之洲说。

  钟之洲给记者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有个妇女不明原因一直发高烧,到医院看过好几回,吃了好多药都不见效,包括钟老在内的许多医生都觉得很困惑。当时B超等检查手段还没普及,而这名女子说自己例假正常,也没有腹痛,所以很多医生都没想到是妇科病,后来钟老想到了,按了按她的肚子说“有东西!”原来,患者不知道自己怀孕并且胎死腹中,所以错把下身出血当作例假。通过手术取出死胎后,患者的高烧也就退了。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儿科主任的孩子也是天天高烧查不出原因,几次检查大便都是正常的,大家束手无策。钟老又一次验了大便,他不是拨了上面一点去检查,而是挑开整块大便,发现里面有一块脓血。他判断孩子是急性肠炎,对症下药后,孩子好了。

  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本世纪,有一名女性头痛10多年,做了数次脑部CT都查不出病因,许多医生都判断是神经性头痛。多次就诊无效后,钟老开出了让许多医生大跌眼镜的药,主要是金银花、野菊花、葡公英等常用来治感冒的药,吃过5次后患者的头痛再也没有复发。后来钟老解释,患者患有筛窦炎,这点许多医生都知道,只是一般筛窦炎的症状只是鼻塞,不会头痛,而这名女士偏偏是个例外。他开的金银花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算中医中的消炎药,炎症消了,头痛自然也就消失了。

  钟之洲说,讲这三个故事,并不是想证明爷爷有多么厉害。其实爷爷并不像传说的神医那样——次次胸有成竹药到病除,相反,他也有犹豫、纠结甚至犯错的时候,和多数医生一样,他也会误诊。但重要的是,他会反省、会纠错,会在自己和别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他常常教导学生:“医生临床,成败在所难免,个人荣辱也不足挂齿。重要的是纠误识真,以后行医可少走弯路。”

  “爷爷是个很谦虚的人,他常说,看好别人看不好的病,不是因为自己医术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前面的医生把其他的可能排除了,把错误的路都走过了,他就不用再重复错误而可以重新尝试正确的路了。说到底,只不过因为行医时间长,比别人多了点经验而已。”说到经验,钟之洲颇有感慨,他告诉记者,爷爷常说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个人体质千差万别,很少有一名患者的症状和教科书上描述的完全吻合,需要医生从实践中累积经验,这个过程中肯定会犯错,在错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才有可能成为名医和大家。

  东南商报记者檀传才樊卓婧实习生苏钧天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