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亚洲塑胶大王”的理想和现实
稿源:   2012-03-27 15:59:23报料热线:81850000

 

    【三】产品与渠道的转型,利时终成“亚洲塑胶大王”

    我们无法准确描摹李立新的特质,也许是耿直厚道,也许是舍得大度,也许是患难与共的朋友气概,总之,美国商人柯尔认准了李立新这个合作伙伴。

      柯尔告诉李立新,利时单一生产塑料相框,靠价格优势无法长久。柯尔给李立新寄来大量美国最新样式的家庭和办公用塑料产品样品,供利时研究模仿。这些设计精巧的塑料日用品打开了李立新的视野。相框是一个小众产品,但家居产品却是一个大市场。

     利时迅速进入模仿创新阶段,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很快让利时成为国内同行的佼佼者。而其后与柯尔的8年合作,为利时带来了8000万美金的订单。

     “柯尔是第一个改写利时的美国人。从此利时从单一生产工艺相框向生产日用塑料制品转变,销售也从内销转向外销。”多年以后李立新回忆道。

      到1994年底,利时已有员工100人,37台注塑机,并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柯尔为李立新打开一扇窗,而李立新并未沉醉在这扇窗的风景里。他想有更多更大的窗。

     从1996年起,李立新每年去美国五六次,深入了解消费者对塑料制品的需求变化,寻找新的更有影响力的经销商。李立新很快锁定了一家——ALCO公司。

    ALCO是当时美国日用家居品的知名进口商,对众多像李立新这种找上门来的小厂商根本不屑一顾。李立新打了数个电话过去,对方不理不睬,在之后的一周里面,他跑了五六次那家公司,最终见到了ALCO公司的总裁,并成功拿到了订单。到1998年,利时已经成长为千万美金级别的企业。

     随着与ALCO合作的越来越紧密,李立新又有了新的担忧:ALCO的订单占利时生产总额的近50%,意味着利时的重要销售渠道均被他们把控,一旦他们利用渠道优势相威胁,后果堪虞。如何才能打造自己的渠道?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

     李立新的决定令业界诧异。他以当年利时30%的利润为年薪,引入香港一家塑料制品企业的美国籍总裁马文。马文在本行业摸爬滚打16年,曾负责原公司在美国1.5亿美元的销售。

     马文的到来给利时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企业战略规划、经营理念、销售方式、品牌策略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时不仅在美国,还分别在香港、迪拜、约翰内斯堡新增三家分公司。随着全球销售网的加快建设,利时真正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其产品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4年,利时的日用品销售额突破15亿元。

     2006年,利时收购了主业相同的香港上市公司“通达工业”(HK0526),这使利时家用品的年产能跃升至亚洲第一。时至今日,依然无人超越。

 

     【四】“优二进三”战略缔造利时多元发展大格局

     在日用品行业“独孤求败”的李立新,其实已预感到该行业的“天花板”就在自己的头顶:人民币升值,材料、人工成本增加……对于90%以上产品出口的利时来讲,一旦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欧美市场需求减少,企业将面临不可预估的风险。

     李立新开始苦思突围之道。

     突破民营企业的增长极限,不仅对利时,对中国所有民企而言,都显得至关重要。

     经过深思熟虑,“优二进三”战略在李立新脑海里成型,即“优化第二产业,进军第三产业”。优化日用品制造业,进军零售服务业。

     “沃尔玛如果不拆分,世界500强的头把交椅非她莫属!”李立新信心满满:“零售服务业发展空间大,不占用资源、不污染环境,且门槛较低,加之政府倡导,值得尝试。”

      2005年,以收购新江厦股份有限公司为开端,利时开始加速拓展规划中的“商业帝国”。随后,根据目标群体的不同类别,新江厦被分拆成3类子公司:百货店、连锁超市和大型购物中心。

     除了以乡镇市场为目标的新江厦连锁超市,利时还在浙江的海盐、衢州、桐庐、象山、镇海、长兴、南浔、杭州湾新区等三四线城市,建立起多个以“利时百货”为名的大型高档百货商城。目前,利时已拥有大型百货商场12家,连锁超市55家,覆盖宁波及浙江省内。进入2011年,利时将目标转向开发第三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利时广场。利时广场集大型百货、超市,影院,高档酒店,娱乐,餐饮等为一体,为消费者提供购物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拥有商业零售不同业态、拓展速度如此之快、企业规模如此之大,在宁波,唯利时一家。

     商业连锁的发展也为利时带来丰富的现金流。这对不敢满足的李立新来说,又有了开拓新领域的冲动。这一“冲动”,李立新将利时带入一个全新的、多元的大格局:进军商业地产;看准项目进行股权投资。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但李立新对进军地产有鲜明定位,“利时地产专注于城市综合体和大型商城,以及相配套的精品楼盘,自己建设,自己开店,滚动发展。我们很乐观配套楼盘的销售,你想想看,你的住家旁边,就是应有尽有的商圈,只要楼盘品质优良,价格合理,谁不喜欢呢?!”

     李立新表示,未来几年,利时计划在全国打造大型商业综合体及百货门店25家,连锁超市达到120家,商业板块销售超过130亿,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逾2万个。

     对于股权投资,利时在收购新江厦股份时即已涉猎,随着“优二进三”转型升级战略的不断推进,集团规模越来越大,相对应,李立新的投资手笔也越来越大。

     2005年,利时参股宁波日报印务公司,是当时浙江省首家参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民营企业;紧接着,参股上市公司南宁百货,成为南宁百货的第二大股东。

     2011年,利时出资1.5亿元收购宁波国际银行5.8%的股份,而在此前,集团已先后涉足财通证券、鄞州银行、象山村镇银行,获益颇丰。

     显然,目光锐利的李立新不会游离于高成长性的高科技领域。他对转型之路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下。

     2010年,利时集团斥资4000万元,收购宁波威瑞默塞多公司25%的股份;斥资5154万元,参股了国内唯一拥有硅单晶锭、硅抛光片、外延片、功率芯片等完整产业链的半导体企业——宁波立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利时为实现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做出的又一重要探索。李立新表示,利时将充分发挥管理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不断谋求参股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回溯利时18年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李立新总是能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作出不同寻常的决策,而每一个决策,都关乎企业的“转型”、“升级”,关乎李立新的国际化视野,关乎李立新洞察先机的超凡能力,关乎李立新的秉性和气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朱宗建纠错:171964650@qq.com

“亚洲塑胶大王”的理想和现实

稿源: 2012-03-27 15:59:23

 

    【三】产品与渠道的转型,利时终成“亚洲塑胶大王”

    我们无法准确描摹李立新的特质,也许是耿直厚道,也许是舍得大度,也许是患难与共的朋友气概,总之,美国商人柯尔认准了李立新这个合作伙伴。

      柯尔告诉李立新,利时单一生产塑料相框,靠价格优势无法长久。柯尔给李立新寄来大量美国最新样式的家庭和办公用塑料产品样品,供利时研究模仿。这些设计精巧的塑料日用品打开了李立新的视野。相框是一个小众产品,但家居产品却是一个大市场。

     利时迅速进入模仿创新阶段,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很快让利时成为国内同行的佼佼者。而其后与柯尔的8年合作,为利时带来了8000万美金的订单。

     “柯尔是第一个改写利时的美国人。从此利时从单一生产工艺相框向生产日用塑料制品转变,销售也从内销转向外销。”多年以后李立新回忆道。

      到1994年底,利时已有员工100人,37台注塑机,并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柯尔为李立新打开一扇窗,而李立新并未沉醉在这扇窗的风景里。他想有更多更大的窗。

     从1996年起,李立新每年去美国五六次,深入了解消费者对塑料制品的需求变化,寻找新的更有影响力的经销商。李立新很快锁定了一家——ALCO公司。

    ALCO是当时美国日用家居品的知名进口商,对众多像李立新这种找上门来的小厂商根本不屑一顾。李立新打了数个电话过去,对方不理不睬,在之后的一周里面,他跑了五六次那家公司,最终见到了ALCO公司的总裁,并成功拿到了订单。到1998年,利时已经成长为千万美金级别的企业。

     随着与ALCO合作的越来越紧密,李立新又有了新的担忧:ALCO的订单占利时生产总额的近50%,意味着利时的重要销售渠道均被他们把控,一旦他们利用渠道优势相威胁,后果堪虞。如何才能打造自己的渠道?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

     李立新的决定令业界诧异。他以当年利时30%的利润为年薪,引入香港一家塑料制品企业的美国籍总裁马文。马文在本行业摸爬滚打16年,曾负责原公司在美国1.5亿美元的销售。

     马文的到来给利时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企业战略规划、经营理念、销售方式、品牌策略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时不仅在美国,还分别在香港、迪拜、约翰内斯堡新增三家分公司。随着全球销售网的加快建设,利时真正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其产品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4年,利时的日用品销售额突破15亿元。

     2006年,利时收购了主业相同的香港上市公司“通达工业”(HK0526),这使利时家用品的年产能跃升至亚洲第一。时至今日,依然无人超越。

 

     【四】“优二进三”战略缔造利时多元发展大格局

     在日用品行业“独孤求败”的李立新,其实已预感到该行业的“天花板”就在自己的头顶:人民币升值,材料、人工成本增加……对于90%以上产品出口的利时来讲,一旦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欧美市场需求减少,企业将面临不可预估的风险。

     李立新开始苦思突围之道。

     突破民营企业的增长极限,不仅对利时,对中国所有民企而言,都显得至关重要。

     经过深思熟虑,“优二进三”战略在李立新脑海里成型,即“优化第二产业,进军第三产业”。优化日用品制造业,进军零售服务业。

     “沃尔玛如果不拆分,世界500强的头把交椅非她莫属!”李立新信心满满:“零售服务业发展空间大,不占用资源、不污染环境,且门槛较低,加之政府倡导,值得尝试。”

      2005年,以收购新江厦股份有限公司为开端,利时开始加速拓展规划中的“商业帝国”。随后,根据目标群体的不同类别,新江厦被分拆成3类子公司:百货店、连锁超市和大型购物中心。

     除了以乡镇市场为目标的新江厦连锁超市,利时还在浙江的海盐、衢州、桐庐、象山、镇海、长兴、南浔、杭州湾新区等三四线城市,建立起多个以“利时百货”为名的大型高档百货商城。目前,利时已拥有大型百货商场12家,连锁超市55家,覆盖宁波及浙江省内。进入2011年,利时将目标转向开发第三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利时广场。利时广场集大型百货、超市,影院,高档酒店,娱乐,餐饮等为一体,为消费者提供购物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拥有商业零售不同业态、拓展速度如此之快、企业规模如此之大,在宁波,唯利时一家。

     商业连锁的发展也为利时带来丰富的现金流。这对不敢满足的李立新来说,又有了开拓新领域的冲动。这一“冲动”,李立新将利时带入一个全新的、多元的大格局:进军商业地产;看准项目进行股权投资。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但李立新对进军地产有鲜明定位,“利时地产专注于城市综合体和大型商城,以及相配套的精品楼盘,自己建设,自己开店,滚动发展。我们很乐观配套楼盘的销售,你想想看,你的住家旁边,就是应有尽有的商圈,只要楼盘品质优良,价格合理,谁不喜欢呢?!”

     李立新表示,未来几年,利时计划在全国打造大型商业综合体及百货门店25家,连锁超市达到120家,商业板块销售超过130亿,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逾2万个。

     对于股权投资,利时在收购新江厦股份时即已涉猎,随着“优二进三”转型升级战略的不断推进,集团规模越来越大,相对应,李立新的投资手笔也越来越大。

     2005年,利时参股宁波日报印务公司,是当时浙江省首家参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民营企业;紧接着,参股上市公司南宁百货,成为南宁百货的第二大股东。

     2011年,利时出资1.5亿元收购宁波国际银行5.8%的股份,而在此前,集团已先后涉足财通证券、鄞州银行、象山村镇银行,获益颇丰。

     显然,目光锐利的李立新不会游离于高成长性的高科技领域。他对转型之路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下。

     2010年,利时集团斥资4000万元,收购宁波威瑞默塞多公司25%的股份;斥资5154万元,参股了国内唯一拥有硅单晶锭、硅抛光片、外延片、功率芯片等完整产业链的半导体企业——宁波立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利时为实现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做出的又一重要探索。李立新表示,利时将充分发挥管理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不断谋求参股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回溯利时18年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李立新总是能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作出不同寻常的决策,而每一个决策,都关乎企业的“转型”、“升级”,关乎李立新的国际化视野,关乎李立新洞察先机的超凡能力,关乎李立新的秉性和气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朱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