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项制度改革,一大批国有集体企业焕发出生机。图为国内最大的碱性电池生产基地——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
本世纪初,一场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攻坚战在宁波打响,到2002年底,市属40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十多万职工理顺了劳动关系。阵痛过后,沉疴涤尽,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被清除,宁波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改革再回首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深入,宁波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让国有企业重现生机?我市相继对国企实施了扩大经营自主权、承包制、两步利改税等改革,但国有企业的病根——产权制度一直没有触及,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步履艰难。
以国企最为集中的纺织行业为例,宁波纺织行业集中了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所有的通病和弊端,1997年底,市属纺织系统42家企业中,亏损企业19家,濒临破产企业8家。
中国加入WTO在即,如果国有企业仍以旧体制、低效率去应战全球化竞争,势必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出局。
早改革,会主动;晚改革,要被动;不改革,死路一条!2000年,宁波在全国率先打响了一场以产权制度改革和理顺劳动关系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攻坚战。
至2002年底,市属24个系统421家国有集体企业中,98%以上的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11.4万名职工中98%理顺了劳动关系。
两个98%,意味着宁波人用3年时间,成功破解了一道历史性难题。
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明晰企业产权的基础上,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国有资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同时,引进其他社会法人和自然人资本。
在这个过程中,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破产和关闭,从而堵住了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更多的企业,则是通过资产核销、提留、剥离后,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将净资产向社会进行转让。
和产权同样重要的是人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按照“转换身份、适当补偿、承认工龄、续接社保”的办法,有情操作理顺职工劳动关系。
在3年时间内,市属企业10万多名职工转换了身份,由“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职工”转变为“社会人”,真正实现了劳动力的社会化、市场化。
以产权制度改革和理顺劳动关系为核心的两项制度改革不但为企业卸下了历史包袱,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新设立的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全新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这使得长期被体制和机制束缚的国有企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市属化工系统曾是我市国有比重最大、经营状况较差的工业部门,改制前整个系统27家企业潜亏1.5亿元,改制后一年不到,全系统亏损面从70%下降到10%,实现利润2000多万元。
两项制度改革完成后第二年,宁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7.96%,亏损率3.08%,连续第二年在全国44个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低。
与以往的国企改革不同的是,两项制度改革的着眼点并不局限于国有企业的微观层面,经过改革,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国有资产的分布面收缩了,但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提高。
两项制度改革后,原来分属7大工业控股公司的10亿元资产全部集中到新成立的工投集团,“握指成拳”,投向战略性、引导性行业。近年来,工投集团主导了宁波和丰创意广场、宁波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重大战略性项目,为宁波工业转型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4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年”,而此时的宁波,国有企业经过两项制度改革,轻舟已过万重山,汇入宁波混合经济的强大动力源中。
据中国社科院当时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包括香港、上海、北京在内的200个中国城市中,宁波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十位,其中制度竞争力排名第三,结构竞争力排名第一。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