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
经历风雨见彩虹
刘春林(时任宁波中大毛纺织厂党委副书记)
纺织系统是国有比重较大、经营状况较为严峻的工业部门,当时,我们厂机构林立,部门众多,因人设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干活十分被动,没有效率可言,不管你干多还是干少,拿到的都是一样的报酬,而企业不管是盈利还是亏损,工资还是照发。
尽管外部市场和内部管理千疮百孔,需要改革,但两项制度改革在厂里推进时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为什么?工人都有很深的“国企情结”,思想还没有解放,对于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很难接受。
当时,厂里大概有400多名职工面临下岗分流。有的职工从十八九岁就开始在这里工作,一心一意干到了四十多岁,眼下却要退出岗位自谋出路……有的一家几口都在这里工作,如果都下岗,整个家庭一下子就没了生活来源……
其实,市委、市政府在推进两项制度改革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提出了“转换身份、适当补偿、承认工龄、续接社保”原则,制订了“三家抬”、“两保”以及一次性经济补偿等不同的方法。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也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车间班组、职工家中,听取群众意见,做好解释说服工作。
但是要真正打破“大锅饭”,不少人的观念还一时转不过来,处置不当就容易把问题和矛盾激化。我记得当时就有两名醉酒的职工一时情绪失控,对我动了手……
改革是一场利益大调整,也是一场观念大震荡。经历了两项制度改革,企业焕发了勃勃生机,员工工资和福利有了明显改善,宁波经济充满了活力,宁波人的观念也彻底告别了计划经济。
经历风雨见彩虹,现在回过头来看,还会有人否认国企改革对宁波发展的历史性作用吗?
(宁波日报 朱宇 鲍婷婷 整理)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