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透过“小白礁Ⅰ号”看宁波水下文保事业的跨越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6-29 10:10:29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

  水下考古作业平台

  6月24日,央视主持人和考古专家解读青花瓷器的文物价值

  小白礁Ⅰ号沉船发掘出来的青花瓷碗、灯盏、紫砂壶及印章

  6月26日,考古潜水员跳入小白礁Ⅰ号沉船海域打捞梅园石

  6月23日至27日,央视新闻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宁波电视台、中国宁波网等直播了多场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随着宁波特产梅园石、青花瓷器、西班牙银币等船载文物一一亮相,全世界的目光聚焦这艘身藏海下24米处的商贸船:160多年前,“小白礁Ⅰ号”沉没在浙东沿海往返南洋必经的航线上,它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船主是谁?建造地点在哪里?为什么沉船?很多谜团等待一一解开。

  200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小白礁Ⅰ号”,2009年又进行了重点调查。2011年4月,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获国家文物局批准,这是我市和我省第一个正式获批立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今年6月4日,“小白礁Ⅰ号”正式进入潜水发掘阶段,来自全国各地的35名专业人员参加了大会战,年度工作即将于7月上旬结束。

  透过“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我们看到了宁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看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宁波的辉煌,看到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关注。

  从水下考古

  到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浙江是海洋大省,明州(宁波)港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对外港口之一,历史上频繁的海外交通贸易与文化交流活动,不仅造就了宁波及其附近水域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同时也为宁波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998年12月,我国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在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设立,开辟了宁波水下考古机构建设的先河。10多年来,宁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在队伍、机构、设施、设备、技术、遗址保护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成为宁波文化建设的特色和亮点之一,成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0年7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和中国·宁波港口博物馆在北仑春晓滨海新区奠基,揭开了宁波由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即将建成投用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将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研究发掘、出水文物修复展示、专业人员培训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逐步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出水沉船科技修复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平台和水下考古交流的学术阵地。2012年5月,全国首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县级工作站———“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象山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进一步充实了我市、我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在机构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宁波一直高度重视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自1998年至2011年3月,宁波已先后选派优秀青年业务骨干17人次参加第二至第五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中国水下考古第一至第三期技术潜水培训班(菲律宾)和第一期全国出水文物保护培训班。通过系统训练,目前宁波已拥有水下考古队员7名(浙江共9名),其中水下考古教练1名(全国共6名)、水下考古潜水长1名(全国共9名)、能够深潜至60米-80米的技术潜水队员4名(全国共16名)、密闭循环呼吸器潜水员2名(全国共10名)、技术沉船潜水员2名(全国共14名)、出水文物科技保护人员2名,专业培训人次与专业人才力量位居全国前列。他们积极活跃在我国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舞台上,逐渐成为我国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7年,宁波率先提出将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正式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畴,得到国家认可并在全国推广施行。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初步形成了适用于浙江水域的水下考古和水下文物普查的技术规范标准。2009年以来,我市已相继承办了“首次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会”、“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阶段性总结会”、“中·法‘船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会议,并受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博物馆委托起草了《2009-2010年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试行)》,并屡次应邀为海南、辽宁、天津、丽水等地的水下文物普查培训班讲课教学,传授经验,推广方法,得到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沿海各省市及业界的高度赞誉与一致认可。

  据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介绍,在持续、有序地组织开展浙江沿海水下考古与水下文物普查等各项业务实践的同时,宁波水下考古队员还频频应邀参与国内外的重大水下考古调查、探测、探摸、发掘项目以及各类学术研讨会议。他们还走出国门参加培训,赴肯尼亚参与中国援非水下考古项目,寻找“海上丝绸之路”东非端点的中国古沉船等文化遗存。今年“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结束后,水下考古队员将再次赴肯尼亚帮助肯方拓展水下考古事业。

  “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动用了很多先进设备和技术,完成纵横基线、水下探方、水上—水下通话扬声系统、水上—水下监控指挥系统、水下监控摄像系统、水下照明灯阵等布设,并首次将短基线运用于水下考古实践中。水下灯阵的设置得到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曙光的赞扬,“这是水下考古发掘工作中的第一次,不光对电视直播的清晰度起很大作用,还为水下考古队员开展测绘、文物提取等工作带来很大便利。‘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发掘是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透过“小白礁Ⅰ号”看宁波水下文保事业的跨越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6-29 10:10:29

  水下考古作业平台

  6月24日,央视主持人和考古专家解读青花瓷器的文物价值

  小白礁Ⅰ号沉船发掘出来的青花瓷碗、灯盏、紫砂壶及印章

  6月26日,考古潜水员跳入小白礁Ⅰ号沉船海域打捞梅园石

  6月23日至27日,央视新闻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宁波电视台、中国宁波网等直播了多场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随着宁波特产梅园石、青花瓷器、西班牙银币等船载文物一一亮相,全世界的目光聚焦这艘身藏海下24米处的商贸船:160多年前,“小白礁Ⅰ号”沉没在浙东沿海往返南洋必经的航线上,它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船主是谁?建造地点在哪里?为什么沉船?很多谜团等待一一解开。

  200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小白礁Ⅰ号”,2009年又进行了重点调查。2011年4月,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获国家文物局批准,这是我市和我省第一个正式获批立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今年6月4日,“小白礁Ⅰ号”正式进入潜水发掘阶段,来自全国各地的35名专业人员参加了大会战,年度工作即将于7月上旬结束。

  透过“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我们看到了宁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看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宁波的辉煌,看到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关注。

  从水下考古

  到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浙江是海洋大省,明州(宁波)港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对外港口之一,历史上频繁的海外交通贸易与文化交流活动,不仅造就了宁波及其附近水域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同时也为宁波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998年12月,我国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在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设立,开辟了宁波水下考古机构建设的先河。10多年来,宁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在队伍、机构、设施、设备、技术、遗址保护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成为宁波文化建设的特色和亮点之一,成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0年7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和中国·宁波港口博物馆在北仑春晓滨海新区奠基,揭开了宁波由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即将建成投用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将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研究发掘、出水文物修复展示、专业人员培训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逐步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出水沉船科技修复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平台和水下考古交流的学术阵地。2012年5月,全国首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县级工作站———“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象山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进一步充实了我市、我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在机构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宁波一直高度重视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自1998年至2011年3月,宁波已先后选派优秀青年业务骨干17人次参加第二至第五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中国水下考古第一至第三期技术潜水培训班(菲律宾)和第一期全国出水文物保护培训班。通过系统训练,目前宁波已拥有水下考古队员7名(浙江共9名),其中水下考古教练1名(全国共6名)、水下考古潜水长1名(全国共9名)、能够深潜至60米-80米的技术潜水队员4名(全国共16名)、密闭循环呼吸器潜水员2名(全国共10名)、技术沉船潜水员2名(全国共14名)、出水文物科技保护人员2名,专业培训人次与专业人才力量位居全国前列。他们积极活跃在我国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舞台上,逐渐成为我国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7年,宁波率先提出将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正式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畴,得到国家认可并在全国推广施行。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初步形成了适用于浙江水域的水下考古和水下文物普查的技术规范标准。2009年以来,我市已相继承办了“首次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会”、“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阶段性总结会”、“中·法‘船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会议,并受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博物馆委托起草了《2009-2010年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试行)》,并屡次应邀为海南、辽宁、天津、丽水等地的水下文物普查培训班讲课教学,传授经验,推广方法,得到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沿海各省市及业界的高度赞誉与一致认可。

  据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介绍,在持续、有序地组织开展浙江沿海水下考古与水下文物普查等各项业务实践的同时,宁波水下考古队员还频频应邀参与国内外的重大水下考古调查、探测、探摸、发掘项目以及各类学术研讨会议。他们还走出国门参加培训,赴肯尼亚参与中国援非水下考古项目,寻找“海上丝绸之路”东非端点的中国古沉船等文化遗存。今年“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结束后,水下考古队员将再次赴肯尼亚帮助肯方拓展水下考古事业。

  “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动用了很多先进设备和技术,完成纵横基线、水下探方、水上—水下通话扬声系统、水上—水下监控指挥系统、水下监控摄像系统、水下照明灯阵等布设,并首次将短基线运用于水下考古实践中。水下灯阵的设置得到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曙光的赞扬,“这是水下考古发掘工作中的第一次,不光对电视直播的清晰度起很大作用,还为水下考古队员开展测绘、文物提取等工作带来很大便利。‘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发掘是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