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文物保护
迈向公众化多部门联动
今年的端午小长假期间,很多市民在家通过中央电视台、宁波电视台、中国宁波网收看对“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发掘,极大地关注沉船文物的出水,尤其是宁波特产梅园石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时,不少中老年观众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老早的红石板啊,没想到它的背后有这么多的历史故事,连日本的国宝也是梅园石所造,作为宁波人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2008年我市文物部门在一次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通过渔民首次发现了“小白礁Ⅰ号”的线索。这些年来,随着“小白礁Ⅰ号”的发现和水下考古队员的到来,只有100多户村民的渔山一下子显得热闹起来。而刚刚结束的电视直播又让他们感到自豪,村民顾庆福说:“原来,我们以为渔山就是一个普通的小渔村,没想到,这里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我们常年累月经过的海域下面,竟然藏着古沉船。这太让人激动了。”
龚缨晏认为,电视和网络直播激发了全社会对宁波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热情,让市民了解什么是水下考古发掘,它和“打捞”、“探宝”有什么不同,从而对文物保护理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市民当然希望早日找到属于宁波的‘东海一号’,他们关注海洋文明、关注宁波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热情会一直延续。”
“小白礁Ⅰ号”促进宁波水下文物保护公众化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航标处、海政、海洋局、打捞、电力、通信等部门联动,保障了水下考古发掘和电视直播的顺利进行,为宁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添上华丽的一笔。
水下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轨迹的重要见证,也是海洋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频繁的海外交通贸易与文化交流活动,造就了宁波水域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切实保护好海洋中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意义重大,不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也是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在我市沿海地区,一些不法分子打捞、偷盗水下文物事件时有发生,这给我市海域内文化遗产安全造成了威胁,文物、海监跨部门联合开展制止、查处、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已十分紧迫。
今年4月,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签订《关于合作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联合执法,加强监管,共同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主题,用6个月时间开展我市管辖海域内文化遗产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对非法打捞和破坏水下文物、擅自进行水下文物考古活动,以及其他涉嫌破坏水下文物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全方位检查。
6月21日至22日,宁波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和宁波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通过技术监控和现场巡查两种手段,对宁波部分海域开展了一次水下文物联合执法,重点查看了海域内是否存在危及水下文化遗产安全的挖沙、钻探、打桩、抛锚、捕捞作业活动及其他涉嫌破坏水下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并通过宁波市海域动态监控系统,对象山渔山岛海域的海面情况、海洋环境、往来船只等进行实时查看,通过雷达、北斗星导航等设施设备对正在进行的小白礁水下考古现场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
合作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动机制的形成,标志着我市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管开创了新的局面,是我市提升与拓展文物监察和海洋执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陈 青 徐建成 徐学敏/文 周建平/摄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