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遗物
从上世纪40年代起,十六户村潘嘉森兄弟一直保存着两件珍贵的东西。一件是用棕丝纺织成的毯子,上方用丝线缝着红色V字。另一件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雪茄烟铁皮烟盒。
1943年隆冬的一个傍晚,一个头戴斗笠的汉子来到了十六户村,敲开了潘嘉森的家门,他叫陆斌,是上海浦东南汇人,新四军老三纵战士,希望在潘家借宿。潘家人一听说是“老三纵”战士,欣然同意,并立即让出草楼下的空房间。
陆斌是从浦东部队南渡前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做财务工作的。在潘家借住期间,陆斌将一只烟盒送给了潘嘉森。从此,那只雪茄烟盒成了嘉森童年时代的心爱之物。陆斌离开时,看见潘家兄弟缺少御寒的被褥,就把自己仅有的标有“V”字的棕毯也送给了潘家兄弟。离开潘家不久,陆斌英勇牺牲。
女英雄谢飞
谢飞是长征中著名的女红军之一,原名谢琼香。1945年春担任中共余(余姚)上(上虞)县委书记兼特务营政委的谢飞,在指挥攻打日军在谢家塘设立据点大捷之后,率部队进驻十六户村,与周围的日伪军展开拉锯战。
当年5月17日,日伪军300余人渡曹娥江进攻余上地区,谢飞率领特务营迎战,打死打伤日伪军100多人;同月下旬,谢飞得到情报,驻五夫日军据点举行寿宴,她晚上领兵袭击日军据点,炸毁日军岗哨、军用卡车和三轮摩托车,吓得日军不敢轻易扫荡,日军一听到“谢团长”便闻风丧胆。
在十六户期间,谢飞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军民情,认杭家婆婆为干娘。有一次,干娘为她补身子杀了一只鸡,谢飞把鸡肉转送给村里养伤的战士,北撤时还补付了两块银元,百姓都说这支部队有铁的纪律。2007年,谢飞从北京再次致信十六户村父老乡亲,关心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革命先辈后代赴余姚祭拜先烈
本报讯(记者黎欣刚)昨日,一批革命先辈后代赶赴余姚梁弄,祭扫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银行旧址、《新浙东报》报社旧址等红色遗迹。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剑波陪同。
走在横坎头村,看着父辈们用过的桌椅、留下的信件资料和照片,革命先辈后代十分感慨。在参观浙东区党委机关报《新浙东报》报社旧址时,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处长黄源的儿子黄明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母亲当时就是《新浙东报》的记者,她报道过著名的东海大渔山岛战役。”黄明明回忆说,《新浙东报》创办于1943年,当年的7月7日,出版了第一张报纸,如今时隔整整69年。
在梁弄镇,革命先辈的子女谭大骏、黄明明等人来到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为先烈敬献花圈,祭扫了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宁波日报记者杨静雅通讯员王泰栋)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