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揣着2000元创业
1973年2月,高中毕业的陈志清回到农村当农民。想当兵没当成,想上大学上不了,在30岁之前,陈志清想做的两件大事都没做成。直到1984年3月承包了宁海县黄坛五金胶塑模具厂,陈志清才找到了一条大展拳脚的人生道路。
说是承包工厂,其实陈志清拿到手的几乎只有一枚公司的印章。“没厂房,没人员,没设备,没资金,更没有市场。”陈志清说,他用十年在农村用工分赚来的2000元钱作了初始投资资金,
“500元买了一台旧车床、900元买了3台仪表车,另外一个机器和一张办公桌用了600元,正好把2000元花光。最后,借了当时公社空着的5间小平房当厂房,请了5个工人。”陈志清说,就这样,他口袋里揣着公章,兼任着老板、出纳、仓库保管员、采购员、销售员和技术员等多重身份,开始了创业之路。那一年,陈志清刚好30岁。
20多年过去了,但是对于创业之初的许多细节,陈志清仍然历历在目。“我们做燃气阀门配件,第一年做了1万多元的加工额,利润有6000元,交了4000元的承包款后,剩下的2000元正好是一年前投进去的家当。第二年,产值提升到了10万多元,但利润率下降了,因为做同类业务的小工厂多起来了。后来,类似的小工厂越来越多,这一行已经几乎没什么利润空间,因此,我就在想,应该要做新产品,只有做新产品工厂才有出路,但当时并没有什么好机会。”陈志清说。
借钱开发新产品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不,1986年陈志清就“等”到了一个机会。当时的北京煤气用具厂需要找一个配套的加工企业,来做一种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水气联动阀。“当时宁海有几家企业试制过,但没成功。经朋友介绍,对方找到了我,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研发,首先就意味着投入,但陈志清已经把掘来的第一桶金用在建造住房上。“那时候办企业也没什么目标、理想,挣钱就是为了改善生活,让一家老小过得好一些。所以,赚到钱后,我就在宁海县城造了一幢三层楼的楼房。”面对记者,陈志清一点也不掩饰当年朴素又现实的创业初衷。
但是很明显,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陈志清并没有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状态。为了研发新产品,他从民间借贷了10万元资金。“那时候私人创业,很难从银行里贷款,只能从民间借高利贷,而且利息高得吓人,借了10万元,扣掉利息后拿到手的是6.4万元。”借到钱后,陈志清开始进行技术攻关,其中自然是充满艰辛。
1987年,水气联动阀试制成功,北京煤气用具厂试用以后对产品很满意,陈志清趁机提出两个要求:一、直接以陈志清的工厂名义向对方供货(当时,一个规模不大的私营工厂要成为北京煤气用具厂这种国营企业的直接供货商,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二、支付3万元的新产品开发费用,再借给他10万元。
陈志清说,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研发出这个新产品,当初借来的钱基本上花光了,北京煤气用具厂答应他的条件后,相当于给他带来了第二桶金。“这就意味着我还清借款后,还有了一笔启动资金。当然我提这些要求也是有底气的,当时的广东万家乐和沈阳百乐满都非常需要我研发的这个新产品,因为这个产品的设计图纸是日本进口的,国内企业不进行一定的研发,很难加工出成品。”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