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沙耆手稿轶闻:被冷落了数年又反复辗转的墨宝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8月26日 08:13   【 】 【打印

  甬上最有名的手稿为万斯同之《明史稿》,还有历代名人的信札手迹等。现代如沙耆中法文图文并茂之手稿,皆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贝。

  沙耆当年赠给他的大弟子翁余庆两本各百余页手稿,并签上“赠弟子翁余庆”字样。目睹图文并茂的名家墨宝,翁余庆喜不自胜。每当饭后茶余,华灯初放,不管是窗外风雨潇潇,还是风和月明,他总是手不释卷,陶醉其中。“一旦拥有,别无所求”的满足感,溢于言表。有人闻讯重金求购,他一律摇首婉拒。

  谁知第二年某日,他禁不住一位画家朋友的反复恳求,又因其时手头拮据,竟以三千元低价转让其一,并把签字的几张撕下来,聊慰失宝之痛。但那位画家购入不久同样禁不起说情,也扯下二张纪念,以原价转让。得主老张欣喜之余,遂邀同好品评观赏,可是大家都不识货,贬多褒少。“精神病人的东西不值钱”。殊不知梵高亦患此病。扫兴的老张也失去了信心,急欲收回成本了事。结果却连原价转让也没人要。于是狠下心来扯下十数张,将残本让人代销。代销者阿旺是宁海人,本是宁波一中的高才生,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在学界拼搏之时,无奈老父病逝,他只好辍学回家守孝,因而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后来便在乡务农做木工。

  光阴似箭,虽然阿旺已成家立业。可对城里的读书岁月总是梦牵魂萦。某年阿旺瞅中机会,毅然进城。甬城一片新意,满目生人。失落孤独的阿旺只好以买卖书画为生。多年来穿针引线,采花酿蜜,倒也为书画艺术品的发扬光大竭尽绵力,作出贡献。那本沙耆手稿经过他一年多的辛勤推销,还是没人要。就在准备送还之时,恰逢鄞邑画家阿炳,阿炳不但有绘画天赋,而且消息灵通,也曾跟沙耆有几面之交。一听沙耆的一本手稿只要三千元,还不如自己的画价高,当即拍板成交。阿旺亦偷偷扯下两张留念。阿炳回家细数尚有五十余页,其中还有珍贵的自画像和宋庆龄等名人画像,如获至宝,珍惜万分。尽管画稿几度易主,飞雁拔毛,只剩半壁。可是在阿炳看来却完好无损,因为沙耆本来就随画随写并无连贯可言。阿炳闲来细细阅读领会旅欧大家的用笔技法和个中珍贵的文化内涵,心领神会,并把沙翁技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受益匪浅,画技大进。参加各地评比,屡得大奖。

  至此冷落了数年又反复辗转的名家墨宝,总算幸遇伯乐,物得其所。消息不胫而走,惊动了南京的一位企业家,他对曾经在南京求学的沙耆心向神往,远道来甬庆幸打听到阿炳画家的住处,要求欣赏。一看之后当即拍板愿出六十万元人民币购买。三千元到六十万,何等差距,可阿炳还是不忍割爱。他说:“毕加索在手掌大的纸片上画了包火柴盒签个名,就以7.8万美元成交,他的名作拍卖价格动辄上千万美金。可当年毕加索还曾邀沙耆同办画展。50多张的一本真迹手稿,难道只值毕加索的一包‘火柴’”?南京那位老总大概苦于现金不足也只好作罢。此消息如春风拂面,让初拥者如梦初醒,后悔不已。惟一庆幸的是自己当初的果断动作,扯下几张,断瓦残壁,始当珍宝卖。起初一本三千元无人要,现在一张三千元也有人争着买。其中一张沙耆写着当年与美院同学共上庐山,受邀入住美庐之独家新闻,有人出价50万元求购,藏家也无动于衷。不过沙耆手稿膺品较多,以纸质老旧,法文流利者为保险。

  吴慈 圣东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