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鄞州西部龙观大路村:古村落里的"根性文化"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8月26日 08:13   【 】 【打印

  

  

  陈家大院,老宅幽深

  

  高宅大院,保存完整

  

  大院内有人在生煤球炉

  

  节孝亭旁,古树掩映

  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既然叫做大路村,那么这个村子是否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四通八达?其实不然,鄞州龙观乡大路村四面高山,在昔日却是个断头路,山路上鲜有人迹。直到近年来,龙溪公路才开通。

  【古村简介】

  大路村位于鄞州区西部龙观乡,山清水秀。五龙潭至奉化溪口的龙溪隧道公路串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由大路、杏村、吴岙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7亩,山林面积4280亩,户籍320户,人口802人,农业经济以山林竹木种植业,种植花卉和贝母为主。

  【指路】

  从鄞江镇到龙观乡大路村可坐乡村公交617、638路,自驾车过鄞江镇、龙观乡再往西南3公里。

  山清水秀,老宅幽深

  风光秀丽的大路村,依山沿溪而筑的农舍,农舍下溪水潺潺,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大路村还保存着十余处典型的清代民居四合院、三合院,其中著名的是建于清代晚期的“陈金房”。

  陈家大院依山而建,幽深寂静。我们走进院内,古韵之气扑面而来。幽长的青石板路两边是错落有致的砖木结构房屋,巷道相通,墙檐相连。其中有老屋五间二弄、新屋五间二弄,檐廊横列长达40米。院内有精心雕刻的窗棂,三层叠起的五马头风火墙,连着5米多高的青砖围墙,围墙内种着桂花、丝瓜……

  院内每间房屋基本上都保存完好,穿行在院落里,“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慨会油然而生。这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原先属于陈氏太公。据《鄞州地名志》介绍,大路村村民主要姓陈,先祖陈启阳清代初年从余姚中村陈江岸迁此定居。听老一辈说,陈氏太公曾在上海做生意,后来发财赚了钱。他有四个儿子,分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共四个院落,单独成院,又互通互连,房屋达31间之多。

  只是如今,虽然老屋犹存,可住在里面的人却越来越少。来到其中一个院落,原本住着七八户人家,现在却只住着叶老太一人。“我的老伴前两年去世后,偌大的院子就剩下我一个人了。”73岁的叶老太对记者说。看到有人来拜访,她似乎很开心。

  “就您一个人,孤单吗?”“还好,我有大黄!”老太指着紧跟在她身后的那条狗,笑了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颊上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淡然。

  古树掩映,节孝牌坊

  在村北的古树掩映中,一座4.5米高的梅园石制四方形碑亭静静伫立。这是一座节孝牌坊,内有一块2.1米高的石碑,外设石坊保护,18根栏杆围筑,坊顶为歇山式四檐翘起,顶脊雕双龙,檐下20余攒仿木斗拱,甚是精美。亭身正上方的“钦旌节孝”四字分外显眼,亭身两边是一副对联:一片冰心明古井,九重丹诏勒穹碑。此牌坊现已被列为鄞州区文保单位。

  牌坊,是中国特有的礼制性、纪念性建筑物,该圣旨牌坊制成四方亭状在浙东罕见。据碑文记载,这是道光皇帝下圣旨为时任礼部尚书陈信孚之母董氏所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董氏,十六岁嫁至该村陈忠元,四年后夫死。二十岁起守寡,一生奉侍婆婆马氏、伯母吴氏及二姑姑,五十一年如一日,历尽艰辛,饱经风霜,以“节孝”名闻乡里,卒后,道光五年(1825年)十二月,礼部奉旨旌奖。用血泪筑成的“圣旨节孝亭”,似乎在向人们叙述着过去曾经有过的悲伤。

  周边历史遗存

  在鄞西龙观,分布着许多牌坊,除了节孝亭牌坊外,还有桓村的双节坊与龙溪村的四明山坊。

  双节坊

  位于龙观乡桓村,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飞檐翘角四柱三间三楼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牌坊通高6.4米,宽5.2米,檐正中栏额刻“圣旨”、“双节坊”。据传,崔氏,年十八嫁至王家,婚后育有一子,三年后,丈夫不幸身亡,崔氏日夜操劳,既要服侍公婆又要照顾孩子,含辛茹苦十几年。儿子娶妻刘氏,岂料婚后一场大病夺去儿子生命,婆媳俩同甘共苦,终身守节。卒后,宁波府知府报请朝廷,获皇帝刺封,为崔氏、刘氏立“双节坊”一座。

  四明山坊

  位于龙溪,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为一开间重檐歇山顶石结构建筑,高5米,面宽约4米,牌坊原有坊顶,因长期受风雨侵蚀,坊顶已毁。牌坊正面栏额双线勾勒“四明山”,背面浮雕“二龙戏珠”。为鄞州区文保单位。

  专家点评: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今年一次中国古村落保护会议上曾经说:中国民族文化之根就扎在古村落里,古村落是所有文化的“根性文化”。

  鄞西大路村,数十年前还是一处十分偏僻、宁静、古朴的小山村,鲜有人去关注。近年以来,现代公路穿村而过,古村敞开胸怀,寻访者多了。然而守望古村落的仅是为数不多的长者,他们依然依恋这先辈创业发家之根。

  特别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这座被参天古木围护下的近200岁的圣旨节孝亭。它的存在见证了中国封建礼制曾左右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史。

  探访这座古村落,重读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历史根脉,也许会激励我们温故知新,共同担起保护古村落、延续文化根脉的使命。杨古城

  东南商报记者张落雁/文王鹏/摄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杜寅